大思政视野下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2020-04-01窦清吴萍鲜
窦清 吴萍鲜
摘要:管理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来协调所有资源,以便实现既定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最有力的旗帜,是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强有力的社会意识整合器。以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为标准构建管理学人才培养格局,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管理学教学中得以成功渗透,“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管理学人才培养目标也将得以顺利达成。
关键词:管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C模型;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164-03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更是指出: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管理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当然也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管理学内涵高度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之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价值及其本质的认识,社会主义不仅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它的更高追求在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民主、法治、文明的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了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有助于凝魂聚气、凝聚共识促改革,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管理学致力于研究管理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其所在的组织,是一门研究一般组织管理理论的科学,它所提出的管理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各类管理学科的概括和总结。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21世纪管理学最重大的问题之一是解决脑力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问题,他提出的目标管理主要贡献在于能以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取代强制式的管理,即21世纪最大的管理挑战是自我管理。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是管理的有效性,包括效率和效益。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效益是指目标达成度。如果说效率意味着如何把事情做好,那么效益則意味着要做对的事。效率与效益相比较,效益是第一位的。因此,新时代的管理是植根于有效的自我管理之上的组织管理。
由上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引领作用,与管理学的管理有效性和最重大的管理问题是高度契合的。一方面,组织目标的设定,要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的自我管理,多大程度上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言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到管理学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效的管理者和优秀的组织成员,才能让组织可持续发展。
二、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管理学内涵在理论上高度重合,但在管理学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需要寻找一个合理的桥梁。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构建人才培养格局,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管理学教学中以核心元素身份融入,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2018年3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举行发布会,说明“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人要具有“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简称为5C素养。五大核心素养相互关联,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创新离不开审辩思维,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良好的审辩能力能够提升沟通与合作的效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创新。
由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文化理解和传承应有之内容,其他诸如创新、沟通、审辩和合作等素养也是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通过积极构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人才培养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管理学教学中就可以得以顺利地渗透与融合。
三、基于核心素养5C模型的管理学教学实践
我们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响应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核心素养5C模型的培养目标,对管理学教学进行改革探索。
(一)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管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王毅武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逻辑,还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战略性道德规范与社会准则,是实现民主与科学管理,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者与建设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思想基础。沈波老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社会价值理念和追求目标的凝练,而且对做好企业科学管理也有重大的意义。借鉴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我们完成了管理学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无缝对接,见下表。
(二)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达成核心素养5C模型人才培养目标
张学新老师在对以往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后,基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发展性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范例教学理论,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分为讲授、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综合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优点,让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吸收,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如“亮考帮”和学习笔记,然后到课堂上参与小组讨论,通过同伴学习解决低层次问题,然后参与全班讨论解决高层次问题。
综合教学反馈结果和学生提交的“亮考帮”和读书笔记,可以看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4C素养。
首先,“亮”的总结和读书笔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素养。如有个同学的“亮”是:“我认为个人管理这一块的东西对我很有用,管理并不是说就是去管别人,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自己能够先做到管理自己,解决好在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之间的问题,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去做一些事情,这就是我学习完本课之后获益最多的地方。”
其次,“考”与“帮”尤其是“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了拿到作业满分或体现创新性,在考与帮的提问中,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把所学知识与学校社团、自身成长、生活点滴、社会大事联系起来,与前面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等进行提问。
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沟通素养和合作素养。一方面,学生拿着自己的成果(“亮考帮”、案例分析、读书笔记等)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不仅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培养自己的倾听理解能力,从中领会同理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素养;另一方面,一个小组约4个同学,每个同学有6个问题,忽略重复的提问,每个小组在20多分钟的时间大概需要讨论18个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充分讨论的效果,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配合,有助于培养合作素养。
在2018—2019年第一学期的“亮考帮”评分标准中,要求提的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实践证明这让学生多了一个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对管理学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进行思考。一般一个班50个同学,可以提出约30多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的问题,如在公司的管理中,在面对不同的职位的人员时,管理者能否做到平等与公正;如何成为一名爱岗敬业、做事公平公正的管理者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有助于学生完成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培养与养成。
(三)基于核心素养5C模型的自主作业设计
在管理学教学中采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且在讲授环节对管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做适当的引导,在“亮考帮”作业环节做了提问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的要求,可从不同程度培养学生的5C核心素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5C素养,我们还引入浙江大学管理学教授的教学经验,在自主作业部分,加入两个自主作业:一个是合同执行决策报告,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领会管理学当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决策,同时从中体会不诚信的成本;另一个是管理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发现身边的管理问题,并用管理学知识进行解决,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这两个自主作业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不仅强化学生的沟通与合作素养,而且综合培养学生的5C核心素养。
四、结语
以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為标准构建管理学人才培养格局,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管理学教学中得以成功渗透,“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管理学人才培养目标也将得以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邢以群.管理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王毅武,高盈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06):29-33.
[3]沈波.科学管理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