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0-04-01刘帅黄美化薛凯喜郭国林周仲魁
刘帅 黄美化 薛凯喜 郭国林 周仲魁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含义与价值以及如何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然后分析了当前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存在的问题,最后重点探究了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086-03
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互利互惠,两者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企业中的优质资源可以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实现高校教育更加专业化的发展。同时,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学生将会树立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会变得更有针对性,择业更有目标性。企业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培养时,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及学生发展实际来培养人才,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与兴趣去选择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总之,学校、学生、企业都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最大的受益者。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含义与价值
1.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含义。“产学研合作模式”指的是生產、教学、科研三者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是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生产经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信息互通、技术开发、资源共享、人员交流等方面形成的一种协作关系。“产”指的是某一种产业的生产过程,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与需求的体现;“学”指的是高校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高校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学”旨在为“产”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研”指的是科研活动,其科研活动具有更加明确的内容与目的,“研”旨在为“产”服务与研究。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产”是一种手段,“学”是根本,“研”是桥梁。其中,“学”不仅指狭义的教学,还综合体现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模式等。产学研合作模式最言简意赅的含义:以产促学、以研促产、产研助学。
2.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产学研合作模式将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三者实现优势互补,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高校实时掌握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实际情况,从而使高校有的放矢地培养社会与企业所需的人才,促使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学生有了更多与专业人士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伦理道德与情操。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可以受到企业的就业指导与学习指导,并对毕业生的质量做出鉴定,进而企业可以选择优秀的毕业生来充实企业的人才队伍,以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产学研合作模式拉近了社会与高校之间的距离,使高校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变革,企业不仅为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学生参与科研与实践教学等提供了重要路径与平台,也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以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等保驾护航。
1.高校要准确定位办学模式。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通过实践服务及人才服务来实现的,其以社会的主体趋势为主。高校在对其定位时重点是明确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来打造特色教育。高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其科研水平、专业发展及人才储备等,促使高校的精细化发展,从而使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纵向发展。另外,高校还要根据当前的就业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办学目标来构建服务基准,并在其发展模式中融入学校自身各项的发展指标,从而进一步强化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2.高校要完善其评价机制。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一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来监督其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从而保障高校履行服务职能的质量及进度。在建立并完善其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高校准确定位其评价基准,正确把握教学与服务、基础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并在各个评价环节贯穿服务职能,从而构建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另外,高校的评价机制要与当前经济发展现状相契合,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能力。
3.高校要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高校要想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提高自己的话语权,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方向与服务职能的精准对接。高校要重点关注当前经济与科研领域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科学研究,确保科研的正确方向,从而提升其社会服务的职能。另外,高校要正确看待应用模式与研究方向之间的关系,始终把自身发展模式贯穿整个科研中,保障学校内部各项的科研活动契合国家科研发展的方向,确保高校科研的顺利开展,从而提升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地位。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主体,即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其中高校的主要重任便是培养人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封闭,主要培养学术性人才,造成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对应用型、开放型人才的需求。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其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产学研合作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要以科研为基础,以应用为关键,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将产学研模式下的科研成果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化。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较为缺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且当前对学生施行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难以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需求相契合,原因在于:第一,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较为传统,重学术而轻实践,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很多高校正在由学术型向应用型方向转变,但在这一过程中较为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从而导致高校难以正确把握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真正需求,使得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常与市场脱轨。
2.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企业与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缺乏一致的目标,高校的非营利性与企业的营利性就决定了二者在产学研模式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不同,具有难以调和的利益矛盾。企业与高校只有具有统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校内、校外产学研资源的有效整合。如果二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难以统一目标,就可能出现两种问题:第一,坚持企业的需求导向,将会导致普通高校在应用型人才方面趋向高职院校发展;第二,坚持高校的主导地位,将会导致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陷入学术型的藩篱。不管出现以上何种问题,都不利于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另外,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较为滞后。随着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同时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各类主体应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从企业方面来看,只有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把科研成果更好地向产业化发展,实现组织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发展;从高校和科研院所方面来看,只有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让科研人員把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方向,从而保证科研过程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3.在经费支持与资源聚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各类主体在经费支持方面的力度不足。不管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还是以科研院所为主导的科学研究,都需要资本的全力支持。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培养经费短缺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企业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投入时大都缺乏战略性眼光,没有意识到人才培养在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导致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纵向财政资金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投入不足,尤其是对地方高校的投入远不及对中央高校的投入,使得培养应用型人才力度较大的高校往往得到的财政支持越小。另外,在资源聚集方面缺乏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支撑。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有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平台的支持,需要更加包容开放的外部环境。
四、产学研模式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策略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并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最根本、最重要的在于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我们知道企业与高校之间由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差异导致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理念差异,当前无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实践型”人才都难以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要从人才培养理念转变着手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高校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摒弃学术型人才优于应用型人才的固有理念,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其次,高校与企业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达成一致的人才培养量化考核标准,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达成共识。在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仅要制定出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方面需要各方的支持,因此要彻底摒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与时俱进。
2.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并聚集人才培养要素。培养应用型人才比培养学术型人才往往需要更大的经费支持,所以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第一,加大国家的财政支持,除了在存量财政资金中加大支持力度,还需要增加每年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预算比例;第二,加大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其力量,让企业从每年的盈利中拿出一定比例来投入人才的培养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企业保持较高水平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培养应用型人才,还需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人才培养的平台,聚集人才培养要素。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提升高校、企业、科研场所等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度。虽然随着网络的发展及交通的便利,各类社会主体间的交流沟通受到地理空间的影响日益变小,但是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仍会受到地理空间的重要影响,地理空间较为分散的主体往往很难创造较高的合作创新绩效。所以,各级政府要为产学研合作相关的高校、企业及科研场所提供地理空间聚集的支持。另一方面,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合理的现状,政府要积极平衡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各种各类主体的空间分布,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要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提供更优越的服务与条件,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各类主体在经济发展中保持发展活力,奠定当地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水星,马志和,顾永跟.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路径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41(09):35-39.
[2]周明宝,江山.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04):43-47.
[3]孙雨婕.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38-139.
[4]周昕,任百利.关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3):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