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2020-04-01王翠娟
王翠娟
摘要: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针对这一典型模式,文章联系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政策,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未来的建设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长效机制,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专业学位;校企联合培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037-02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指高校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等教育模式。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3年底,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实践能力教育为重点,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指出联合培养的重要价值。基于这一政策背景,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
截至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已接近招生总数的45%。目前全国各地研究生的培养单位纷纷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初见成效。2019年5月31日,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承办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经验交流与工作总结会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获得第一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开放基地”称号的近30个单位的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介绍了本单位联合培养的举措、经验和效果,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这些基地的建成是我国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仍旧处在起步与探索阶段,其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不成熟。十年来,各地高校纷纷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集思广益、精心设计,联合相关企业,在培养方式上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构建多种多样的新型联合教学培养模式,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这种新型培养方式依然存在多个不足。
1.联合培养可持续的不确定性。联合培养基地设立之初,依托双方合作项目进行,项目结题后,后续培养缺乏主体依托和行之有效的系统配置。虽然双方因此预设更多的紧密合作项目,但企业方受行业大环境、自身科研业务需求、业务拓展等各种情况影响,联合培养的持續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2.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双方出发点不同、目的性不同,无法做到“殊途同归”。企业要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高校需要的是培养人才,当两种需求发生矛盾时,双方无法达到合力共赢。
3.实践内容的局限性。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一般选取与校方紧密合作的企业,依托合作项目,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其实践内容与企业涉及业务紧密相关,无法提供除自有业务以外的实践内容,存在实践内容上的局限性。行业内容差距大,单一的实践内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4.联合培养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已经有所成效,各个联合培养示范站正处在自我建设的探索阶段,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但管理制度依旧不完善,真正人才培养不过数载,还没有有效的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可借鉴的经验少且借鉴类型契合度低。
5.“双导师”制度收效甚微,徒有其表,企业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生产科研单位的企业导师具体工作忙碌,没有更多的精力指导,指导任务并没有纳入其工作职责,没有有效的经济激励,缺乏动力。
6.科研成果的界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复杂。科研知识产权,涉及学校、研究生本人和企业三方的权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涉及最根本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协商解决。
三、校企联合培养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实践优势,以职业为导向,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为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保障。
针对这种合作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校企联合培养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向加强建设。
1.对现有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要将其做实、做强,可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双方的合作深度,平衡合作双方需求,加大建设投资,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全方位支持,宏观规划。对于某一高校的某一学科来讲,需遴选积极合作、规模合适、联系紧密的合作单位,开拓不同类型的联合培养基地,丰富实践基地的类型。
2.企业导师是校企联合培养实践的最重要实施主体,企业导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实践差别,企业导师是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键一环。要多阶段、分步骤进行企业指导教师的遴选,逐步增加企业指导教师人数,对于不符合条件,不能按时保证质量完成指导任务的导师取消其资格,建立完善的企业导师遴选、更替、激励管理制度。
3.建立校企联合协同各方责权利明晰的分配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沟通机制,强化校企合作双方的约束机制;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引入激励与评价机制,设立全程跟踪、参与、监督、把控研究生的实践全过程培养与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培养机制,确保实现培养目标。
4.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保证与监督评价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对新型的培养模式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估,评价结果要反馈,形成动态调控,将建设改革等意见落到实处,同时将联合培养工作站评估不达标的企业退出或整改,将工作重点放在成效显著的企业,建设精品工作站。
四、结语
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部分工作站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个别形同虚设,总体参差不齐,这一新事物还存在众多缺点和不足,各种制度管理还不完善,但同时看到这一模式的双赢前景和巨大优势,对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质量研究生人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03-19.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EB/OL].(2015-05-27).http://www.snedu.gov.cn/news/qitawenjian/201505/27/9253.html.
[3]丁雪梅,甄良,宋平,等.实施分类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1-4.
[4]张东海.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及其成效研究——基于传统研究生院高校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7,(6):82-89.
[5]王海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危机”与纾解策略[J].江苏高教,2017,(4):74-77.
[6]宋平,甄良,高栋.构建高水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40-43.
[7]阮平章.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