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证融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0-03-31张润
张润
【摘 要】 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模式下培养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助推国家供给侧改革,走制造强国之路。培育路径主要是: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加大思政育人的实施力度;锤炼师德品质,打造优秀师资团队;深化政府、学校、企业合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证融合;工匠精神;培育;意义;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模式随着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和推广赋予了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意义。一直以来,课证融合模式都着力解决一个如何做的问题,旨在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真正培养出产业亟需的复合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因此,在课证融合模式下探索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意义重大。
一、工匠精神与课证融合的内涵
1、课证融合
课证融合是指按照岗位职业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把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职业教学的过程中去,目的是实现学历教育与岗位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统一。从微观上来说,“课”代表专业课程,“证”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合”即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相融合,这是“课证融合”的初级形态。从宏观上来说,“课”代表专业人才培养,“证”代表职业岗位的要求,“课证融合”是指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这是“课证融合”的高级阶段。[1]
2、工匠精神
古时候的能工巧匠为了制作一件精美的器物可以付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精力和心血,对自己的作品追求完美与极致。这种对待工作的专注踏实逐渐演变成了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制造高质量产品的精益求精精神,是不断追求新作品的创新创造精神,也是客户至上的诚信服务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时代赋予了“工匠”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更强调“工匠”的高尚品德和职业素养。而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也有了新的诠释,它包括崇德求道的价值旨归、求美尚巧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二、当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
1、传统社会文化的制约
我国多少年社会文化的传承中,“官本位”、“白领至上”的观念始终存在,人们重视人文教育,轻视体力技能教育。许多家长希望子女从事不要吃苦,收入又可观的工作,所以要求孩子将来的择业方向就是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很少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蓝领工人。在这种大环境下,对高职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就构成了一定的束缚和障碍。
2、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偏激
从“国示范”到“特高”,一些“激进”的高职院校把关注的焦点都聚焦在了就业率、技能大赛获奖、特色专业数量、科技专利数量等易于数字化排名的标志性项目上,而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成果上由于无法量化,而往往被忽视。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这种不遵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立足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行为本身就缺失了工匠精神。[2]
3、高职学生个人素养有待提升
在社会风气日渐浮躁的今天,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求学时缺乏踏实做事、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一心想着尽快结束学业后踏上社会工作,而忽略了在学习阶段最该树立的“工匠精神”意识。[3]许多高职学生的理念中只注重工作的薪酬待遇与企业环境,并不能从心底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工作,更无法长期在一个基层岗位上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4、高职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师者,德之楷模也。在工匠精神被国家社会高度重视和赞扬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意识的树立尤为重要。广大教师只有率先积极践行工匠精神,才能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但是,现在一些高职教师由于缺乏对社会企业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对职业技能素养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也不够到位,在实际教学中只能进行纯粹的理论教学,因此也难以发挥他们工匠精神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课证融合模式下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1、助推国家供给侧改革,走制造强国之路
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在国际高端制造业舞台上知名品牌的数量仍然非常少,国内大部分实体企业都存在着技术储备和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目前,在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快补齐技术短板,逐步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就必须依靠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职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通过课证融合模式的有效实施,将更有益于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能更好地助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使我国制造业稳步向国际高端迈进。
2、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都一直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进行高职扩招100万人,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措施出台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课证融合模式的实施和推广正是顺应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以培养学生社会认可度和职业竞争力为目的基础上,有效实施课证融合模式下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将激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的系统性變革和发展。[4]
3、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
高职学生要适应新常态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工匠精神的回归,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备良好敬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高职学生就业选择面更大,更受大型企业的青睐。高职学生要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必须要坚定“干一行爱一行”的严谨敬业精神,充分提升职业素养,注重个人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自我修养上的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课证融合模式作为有效推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可以进一步加深高职学生对责任和义务的认识,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四、课证融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1、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要充分认识课证融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构建行业特色化培育的新理念。结合院校的底蕴和发展需求,将行业特点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培育路径,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实效。三是要在建立健全课证融合模式下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做好顶层设计、分层设计,有序并联推进。要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始终,扎实推进内涵建设,深化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四是要进一步宣传工匠精神。必须有效利用课证融合模式的特点,有意识的将工匠精神渗透到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都能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熏陶,更好的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心怀自身的工匠理想。
2、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模式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在对学生专业教育中,要结合工匠精神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一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开设更多如专业拓展类、人文素养提升类、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模块,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二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要充分认识到专业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也包括职业兴趣、职业品德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在结合专业职业特点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设计、教学考核等环节,并通过人物访谈、观看视频、聆听讲座等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
3、加大思政育人的实施力度
高职院校课程融合模式实现的是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紧密融合。人才培养需德教,职业岗位重培技和匠心,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学习国家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并深刻领会其内涵,进一步加强思政育人的力度。一是要做到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课程”。高职思政课将职业道德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职业道德又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的平台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操守的培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要做到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思政”中。将通识课程的教学与专业、实训课程相结合,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中,从而更好的培育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质。
4、锤炼师德品质,打造优秀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师资团队肩负着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打造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师资团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将学生培养成拥有职业精神的国家出色工匠引路人的根本需求所在,更是当前实施课证融合模式的基础保障。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离不开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高职院校要打造双师型“匠师”队伍,要让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之间形成对工匠精神共育的合力,使教师发挥教学能力,企业师傅传授高超技术。因此,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首先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其次是要搭建教师培养平台,这主要包括教学研讨平台、教育培训平台、教师比赛和竞赛平台、教师生產实践平台;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
5、深化政府、学校、企业合作
保证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模式的有序开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在他们之间找到培育的契合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确保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高职院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吸收德艺双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1)企业人进校园。高职院校邀请知名企业家、行业内的成功人士进行讲座和授课,让学生学习他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
(2)学生进企业。将实训课堂搬进工厂车间,学生可以参与到不同行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感悟企业文化,体验工匠精神。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在师徒传承的实践中学到师傅技艺的精髓,感受师傅的匠人精神,锻造工匠的精神品质,使自身对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有一个更清晰的蓝图。
(3)政府学校企业共办职业技能大赛。以政府支持,企业承办,高职学生参与的形式举行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旨在通过工匠精神和技能大赛的融合来提升学生内在修养,让学生们进一步领悟到:一是技能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需要具备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精神;二是要正视对待比赛的心态和价值观,认识比赛的目的不是成绩荣誉,而是创作作品带来的社会价值;三是职业技能大赛的平台不是纯粹一决高下的竞技场,而是工匠精神传承和延伸的方式。
五、 结语
课证融合塑造人才,工匠精神坚守本心。工匠精神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模式中,努力探索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满足高职院校和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慧明, 孙少勤. 基于课证融合的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12)127-128.
[2] 林悦. 基于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构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分析[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3)76-77.
[3] 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职教论坛, 2014(22).
[4] 肖群忠, 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 2015(6)6-10.
【作者简介】
张 润(1982—)男,江苏常州,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为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SJA114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