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疫”十大思考

2020-03-31鄂璠

小康 2020年9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新冠防控

鄂璠

要阻止疫情扩散,防控速度至关重要。

“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行动迅速。中国关闭湖北省外出通道,严格管控人员流动,采取的防控措施史无前例。”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不久后,专程来中国调研的布鲁斯·艾尔沃德赞扬道。

布鲁斯·艾尔沃德是一名来自加拿大的流行病学学家和应急专家,他于1992年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曾多次参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2月10日,布鲁斯·艾尔沃德作为世卫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带队抵达中国参与应对疫情。近日,在接受加拿大《环球邮报》采访时,他說:“疫情防控好比一场战役,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包括领导力、宣传以及与民众的沟通。中国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2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小康》杂志经深入采访,结合公共卫生管理、战略研究、应急救援、社区治理、社会救援等诸多方面专家的分析,梳理归纳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抗疫期间值得深入思考的十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希望以此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促使全国上下更加自觉更加有效地完善制度、提高治理能力,更坚定从容地去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思考 1

重大突发事件应进一步提高分级分类应对效率

在抗击这次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斗中,暴露出目前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着一些短板和问题,亟须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确立并践行对重大突发事件进一步提高分级分类应对效率、不搞“一刀切”的理念。

回顾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1月23日上午,浙江省率先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当晚,湖南省和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到了1月底,全国31个省份已相继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进入2月下旬,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各省份开始陆续调整应急响应级别。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其他一些国家也在不断探索分级分类的应对方式,比如荷兰的应急医疗系统。2009年,荷兰安全与司法部开发了一种非常高效的模式——“大型医疗救助计划(GGB)”。其运作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分级”,包括对病人的分诊与对事故的分级。分级大大影响了部门间的分工协作模式。

未来,无论是在公共卫生领域,还是在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的工作中,我们的分级分类应对都应该吸取本次新冠疫情的经验与教训,借鉴其他国家的良好做法,不断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水平,继续往专业、精准、高效的方向去努力。

思考 2

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亟需改进

在抗疫初期,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隔离衣、酒精、消毒液、体温计等医疗物资全部告急。在极短的时间内,海量需求与有限的物资存量便形成了巨大的缺口,武汉一线医护物资严重告急,许多医院都向社会发出了求助信息。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数次强调了物资供应和调配问题,指出“要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保障医疗防护物资供应,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提升储备效能,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

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

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涉及方方面面的环节,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网点设在哪、存什么、谁出钱?需要时如何运送、提供、分配?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解决。

思考 3

新装备、新技术应及时投入战疫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明了两条战线的重要任务。

世卫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布鲁斯·艾尔沃德在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科技驱动成为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

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这场疫情应该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能让新技术的应用更具前瞻性?如何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在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看来,抗击疫情将推动中国更快、更高质量地从信息化迈向智能化,产业与经济结构也加快从大规模制造朝着增值的服务业过渡。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挑战前所未有,但它也的确为科技发展带来了机遇,未来,从“制造业大国”到“智造业强国”的路应该如何走,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思考 4

应尽快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力度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的短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呼吁,国家要像修铁路、高速公路一样修建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设施。

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003年为16.96%,2018年为28.26%。“但我们忽略了一点,互联网时代人口流动的广度、频度和深度,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疫情传播更加不可控,暴发也更为频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认为,当我们人均GDP到了1000美元时,要想富就要先修路;现在人均GDP已到1万美元,卫生、医疗、护理体系应当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她对各地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表示肯定,但提醒要防止单兵突击,而应该将卫生、医疗、护理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推进。

在黄奇帆看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应该是给我们各级政府上了很重要的一課,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引以为戒,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运营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在“十四五”规划的5年时间里,从中央到地方花上2000亿—3000亿元把整个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的短板给补上,善莫大焉。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也认为,在“十四五”规划开局后的5年时间里,完全有必要补齐中国公共卫生系统的短板,“中央财政可以通过发行公共卫生专项国债、公共卫生彩票等方式进行融资,同时增大地方政府公共卫生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并通过PPP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配套进入。财政增量资金在针对医院与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强化配置力度的基础上,更需侧重投入建立起涵盖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医疗保险和救助,以及应急物资保障等四梁八柱型的国家与地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除了财政上的投入外,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还需要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思考 5

社会预警系统应如何改进

武汉疫情暴发后,多方信息显示有20多天的空白期,社会预警系统没有得到响应。

“最先发现传染病的肯定是患者和医院的医生,怎么使社会舆情和正规渠道的疫情发布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需要探讨的大问题。”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看来,如何处理疫情的上报、处理一线医生以及一般民众对疫情的反应,这也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需要正视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注意到,我国在建成全球最大、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备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能力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的同时,还明确规定,无论是乡镇卫生院、还是北京的知名三甲医院,只要医生发现临床传染病例,都应在规定时限内将信息报告至医院传染病科,由专人填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信息上报,不需要层层审核,可网络直报。

“为什么这套体系在这次疫情中没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实践看,我们应对公共危机的理念和疾病防控体系存在某些突出的矛盾。因此,十分有必要及时并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迟福林看来,疾控体系是关乎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大问题,疾控机构不应该仅成为以科学研究、监测评价、技术培训、咨询建议等为主要职责的科研机构、监测机构,而更应该成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警察局”。在公共卫生危机突发和扩散时,能够迅速了解信息、检测、上报并果断采取措施。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突出疾控中心在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从风险管理的链条入手进行了分析。首先是这次疫情中的风险识别,从获取基层哨所医院信息来说,其实是起到作用的;其次是风险研判,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没有这样的机制。在薛澜看来,风险管理的整个链条应该是,捕捉传染性疾病信号后,进行科学的研判,然后由地方政府确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包括在必要的时候发出预警。现在这个链条出了问题,风险研判缺乏机制性安排,风险预警也没有真正实施。

“这次对疫情监测、预警发布的质疑很多,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由于现有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主要监测的是确诊的传染病诊断而非早期临床症状和表现,在对重大感染性疾病的预警上存在滞后性。”国家卫健委卫生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傅卫提出了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点具体建议:一是打通并整合现有传染病报告、医疗机构内感染、耐药菌与抗菌药物使用,以及药品、疫苗、食品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监测系统功能,建立满足“症状监测”要求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对疫情发生、流行具有重要预警意义的信息;二是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实现重大疫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共享,口径一致;三是加强大数据的联通整合、挖掘分析和评估使用,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努力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四是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重大疫情应对培训和演练,提升应对能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整套公共卫生防疫系统具有一套独立的治理体系,而这个治理体系的第一个层面就应该是应急响应体系,即层层拉警报、层层预警的报告制度和紧急行动的预案与落实措施。

未来,当如何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将预防关口前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思考 6

突发事件下社会正常医疗秩序的保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个因疫情受到严重影响的群体——非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缺乏正常医疗救治保障的普遍现象,逐渐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湖北省内的多地、多家医院或被征用为发热病人收治医院,或为防止交叉感染而暂时关闭了肿瘤科、血液科、血液透析中心等科室,一些急需化疗的癌症患者、急需输血的白血病患者、急需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等非新冠肺炎危重病人陷入了求医无门的困境。此外,还有更多的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慢性病患者无处寻医问药。突发事件下社会的正常医疗秩序该如何保证?这一现实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并在未来的医改中加以研究改进。

围绕着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目标,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田雪原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一是扩建并合理分布综合性质的“三甲医院”。首先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成规模扩建三甲医院;其次,加快和完善二线城市三甲医院建设,大城市优先;再次,逐步向地级城市扩展。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全国三甲医院成网络分布格局,成为遍布全国、梯次分布的综合医疗和救治中心、骨干中坚。二是組建以知名度专业化程度较高医院为龙头的医疗集团。如由北京协和、同仁、宣武、阜外、积水潭、安贞医院等牵头,组建相应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院。牵头医院主要负责科技研发、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定期巡诊等业务。地方主要负责医院建设、行政管理、全面经营业务,承担法人代表责任。集团以国有为主,亦可采取国有为主体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三是鼓励私营、合营中小型医院协同发展,形成大、中、小规模,国家、集体、个体所有制相结合的医疗网格结构。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他强调,要加强医护力量和医疗资源统筹,兼顾其他患者的日常就医需求,逐步恢复正常医疗秩序。

思考 7

提高地方依法执政治理水平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依法防控”。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一些地方采取了“一律劝返”“锁死家门”等“硬隔离”的防控措施,引发了争议。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研究室主任臧铁伟说,各地采取疫情防控措施,要根据当地疫情发展状况因应施策、分类指导,不宜采取对外地人员“一律劝返”、对被隔离居民“锁死家门”等“一刀切”的“硬隔离”措施。还有少数地方为了防控疫情采取了限行设卡、封村断路等措施,臧铁伟对此提醒道,“采取这些措施本意是为了防止疫情传播,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效果。但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疫情防控措施,一定要依法审慎,不得擅自行动。比如,对于擅自断路的行为必须坚决纠正。”

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稳定的保障,同样也是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公共卫生领域长期缺乏一部明确职能职责、权力等界定的公共卫生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呼吁,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科学规范的法律法规建设,尽快研究出台公共卫生领域的母法公共卫生法,从法律的层面确立公共卫生体系的地位、作用、权限等。同时,结合此次疫情和国家长远发展需求,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

思考 8

社区治理需要补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防控力量要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社区纷纷实行严格的网格化管理,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把控,开展拉网式筛查甄别,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但一些社区也暴露出了强于“管”疏于“治”、监控设备老化、自管组织虚化、共治能力退化等问题。

3月11日,武汉市青山区钢都花园管委会使用环卫车辆为辖区园林社区居民运送集中购买的平价肉,引起了群众的强烈质疑。为此,街道和社区已经公开道歉,并采取了收回销毁、第二天补发等措施。但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对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居民信任与配合无疑是巨大的伤害。疫情期间,不少社区居民的生活用品几乎都依赖于社区统一配送,这也是社区防控最基础的配套服务保障,万万大意不得。

而就在此事发生之前,还先后出现了武汉女子在微信购物群里怒怼社区不作为的“汉骂事件”以及居民对正在考察的中央指导组隔窗高呼“假的,假的”的事件。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侠客岛公众号在解读此现象的文章中分析道:“假的,假的”事件,表面上是物业服务不到位所致,实质上却是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长期缺位的结果。“汉骂”事件的根源,也在于业主对居委会有极大意见,疫情防控主要靠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群众感受不到社区作为。群众只知道社区很忙,却感受不到自己被关照,这是当前社区治理的普遍现象。

“社区是‘小社会,涉及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居委、社区民警等多方,只有强调无边界沟通,跨部门灵活组合,自组织自驱动,如此才快速地顺应百姓需求。互动、协同、换位、合作,打破繁文缛节和条块分割,将组织中的问题都视为自己可以参与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这是21世纪的新型组织文化。”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建议,未来的社区治理,要把社区党支部建设成为战斗堡垒,建立支部统领下的工作组织体系,打通街道、居委、业委、社团、义工、物业等政府、社会、市场各类涉及社区管理的组织,调动起微观家庭和个人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

思考 9

建构多元化力量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

“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严格坚决的措施,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在世界公共卫生史上前所未有。防控措施取得积极成效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体制优势。”《俄罗斯报》发表的俄专家文章称。

任何一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短时间内通过政治号召和组织把各方面力量有序动员凝聚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投入到抗疫斗争中,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凭借强大的政治体制机制,生成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行政执行力,把这件在一些国外人士看来难以做到的事情,高效且有序地做到了。

合作共赢 抗击疫情正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时刻,全球系统性风险的解决,需要有全球的视角、全球的政治角度和眼光,以及全球的可以调动的人才。

此次抗疫过程中,各种企业力量、社会组织在疫情防控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无论是在信息传播、大数据分析等方面,还是在物资支援、志愿服务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力量。但也必须承认,各自为战、资源浪费、信息不对称,甚至互相攻讦的现象仍然存在,社会动员体系仍处于有组织无系统状态。

未来,如何高效调动起企业界、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建构多元化力量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思考 10

预防全球化下的境外风险输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全球大流行特征”。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超过10万例的新冠肺炎病例,抗击疫情关乎全球安危。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投入抗击疫情一线,中国经验和战绩更加深入地为世界所瞩目。世卫组织称赞中国采取了“可能是史上最雄心勃勃、最快速和最积极的疫情防控努力”。外国领导人普遍认为,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创造的这些“最”,是真正的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对历史负责。

在3月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作用。”目前,中国政府和专家正通过各种途径与世界分享防控和诊疗经验,中国派出的医疗专家团队已经赴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开展工作。

为全球抗击疫情注入信心的同时,我国也正积极预防全球化下的境外疫情输入风险。

3月8日,为统筹做好抗击疫情涉外工作,集中力量防范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外交部正式成立防范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应急中心。应急中心实行24小时不间断运转,收集分析各类信息数据,沟通协调国内各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联络指导各驻外使领馆,开展好防控疫情输入工作。应急中心还将推进旅行防控指南的全面落实,协调来华人员检验检疫措施,推动成立双多边联防联控机制,携手防范疫情的跨境传播。

对于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存在瞒报的现象,中国也将加强检查、堵住漏洞,决不让瞒报得逞。

疫情之外,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全球金融风险或将加大。近日,受疫情影响美股连续大跌,引发全球股市的大恐慌。3月12日,美国、泰国、菲律宾、韩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巴西、加拿大等至少8个国家股市触发熔断机制。其中,美股一周内第二次触发熔断机制,也是美股历史上第三次触发熔断机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3月2日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已经将2020年欧元区GDP增速下调至0.8%,将日本下调到0.2%。“对他们来说,几乎本来就已经站在衰退的边界上,只要经济再恶化一点,衰退已经变成一个大概率的事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分析認为,金融危机的风险已经很大了。

全球系统性风险的解决,需要有全球的视角、全球的政治角度和眼光,以及全球的可以调动的人才,这正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时刻。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抵御风险同样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当下的中国,已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未来也仍将全力以赴。

(链接)战疫十大思考

1.重大突发事件应进一步提高分级分类应对效率

2.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亟需改进

3.新装备、新技术应及时投入战疫

4.应尽快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力度

5.社会预警系统应如何改进

6.突发事件下社会正常医疗秩序的保证

7.提高地方依法执政治理水平

8.社区治理需要补短板

9.建构多元化力量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

10.预防全球化下的境外风险输入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新冠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新冠疫苗怎么打?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