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全程都应在阳光下运行
2020-03-31韩炜
韩炜
2020年1月13日,贵州女孩吴花燕因病离开人世。走的时候,24岁的她身高1.35米,体重只有43斤。
花季女孩的逝去令人惋惜,但围绕着这名女孩的一场“慈善风波”却更加值得深思。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以吴花燕的名义发起筹款,但筹得的100万元善款只有2万元被用于女孩的治疗。一时众说纷纭,虽然救助中心坚称善款的使用,符合吴花燕及其家属的意向需求,但不透明不公开的运作流程,使得这场缺乏规范的慈善显得并不“慈善”。
传统的慈善组织有一套严密的认定程序,并可以对捐款的流向实现有效管控。到了网络慈善时代,募捐人与网友的善良之间,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信息证实环节。于是,信息认定的主体责任,落在了平台的肩上。然而,并非所有的平台都有资格、有意愿、有能力承担这份责任。
众筹平台表面只是信息载体,实则也是诚信平台、责任平台。既应做到公开透明,让公众清楚地知晓自己的善款给谁用、怎么用,也应力求公平公正,使慈善的运行公私分明、有据可查。只有平台运行、信息发布等每一个环节都远离“暗箱操作”,众筹平台才能让捐赠者了解真实情况并作出自主决定。
当慈善机构运作不公开不透明,当慈善项目运行不公平不公正,悲剧也就成了“消费品”。从吴花燕引发的“慈善风波”可以看出,如果慈善机构缺少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公开机制,让关键信息失真,甚至发布者使用具有偏向性、诱导性的表述,就难免会让捐赠者有被蒙骗的感觉,从而透支宝贵的社会善意。
一个充满爱的社会,既需要激发更多人的善行,也需要珍惜公众的善心。众筹不能乱筹。把慈善事业做得周密周全,不单单是为了对广大爱心者负责,更是为了激发更多人的善心。利用技术手段和平台规则,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营造一个互信互助、健康向上的慈善环境,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有充分保障捐贈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确保众筹全程都在阳光下运行,众筹模式以及平台自身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