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风济世郑板桥

2020-03-31温仔

慈善 2020年2期
关键词:济世疾苦卖画

温仔

康熙三十二年,郑板桥出生在兴化农家的茅屋里,他父亲给他取名郑燮(xiè),意思是随顺、协调,希望他做一个凡事顺利的人。谁知郑燮的一生竟充满坎坷,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博大的胸怀,终于成为名流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同时又以“清风济世”闻名于世,成为一个典型的“只做好事不做官”的高尚的人。

康熙五十五年,郑板桥考中秀才,那年他才二十三岁。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到大户人家担任教书先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六年后,也就是他二十九岁那年,老父亲去世了。父亲就是他的启蒙老师,在他成长历程中,父亲是他的精神支柱,父亲的顽强、父亲的包容,使他受益终生。父亲把他带到社会底层,让他看到了中国社会最真实的一面,了解到了民生疾苦,凡此种种,都为郑板桥日后的艺术事业和慈善之举打下了基础。父亲逝世后不久,郑板桥的儿子也不幸夭折了,郑板桥无法再在老家待下去,他变卖了老屋祖田,带着妻子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写作诗词抒发心中不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是郑板桥的咏竹名句,是他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更表达了他顽强的斗志、豁达的胸怀、高雅的情操,他渐渐为世人所接受。奋斗十余载后,郑板桥名声大振,得到了学者名流、艺术名家与官员富商的肯定。在这中间,郑板桥一边卖画,一边重拾举业,先后考上了举人、进士,成为一名较为罕见的艺术家官员。

苦难的经历使郑板桥深知百姓疾苦,具有济世悯怀之心。为官期间,他心系苍生,体恤民情,为改善民生而殚精竭虑,为扶危济困而义无反顾。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在潍县做官,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老百姓颗粒无收,过着“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的苦难生活,卖儿卖女都无法生存,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郑板桥义无反顾,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不等上司授命,救人在先,打开官仓分粮给老百姓,拯救了一方百姓,并且强行发动大户捐助,“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有积粟,责其平粜”,表现出了很大的魄力。

康乾年间,中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国力之强大,被誉为“康乾盛世”。但即使是在这样的“盛世”中,贫富的巨大悬殊,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依然时刻动摇着帝国的基础。当时的有识之士,如郑板桥等人,关心民生疾苦胜于关心表面繁荣,是他们苦心维护了社会的均衡与进步。

郑板桥只是一名小吏,无法像范仲淹一样把慈善事业制度化,但他依然竭尽全力救助世人,这是值得我们赞许的。郑板桥做有《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詩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年、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彼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眠。诗歌的意思是: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疾苦哀号的怨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件小事都如同竹子的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我们的情感。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同情。

在潍县做县令期间,郑板桥有次深夜巡视民情,忽然听到有一间茅草房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这下子触动了郑板桥的回忆,由于家道中落,郑板桥自小就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无力进私塾读书,只好长期跟随父亲学习,类似的情景让郑板桥大为感慨。他连忙请身边人去了解,知道是穷秀才韩梦周正在发奋夜读《朱子语类》,不由大为赞赏,一个穷官员、一个穷秀才,二人相见甚欢。郑板桥资助韩梦周做学问,考取功名,韩梦周日后成了著名的理学家。

郑板桥助学、赈灾,是他朴素的天性自然生出的行为。作为官员,他的名言是:“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作为艺术家,他的名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作为艺术家官员,他的名言是:“恨不得填浸了普天饥债。”他把这十个字刻成图章,用在绘画作品上以明心迹。扶危济困是郑板桥的毕生追求,他更希望子女也能如他一样具有慈爱之心,所以从小就教导他们应努力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郑板桥认识到,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慈善不是为名,而是为众生。

作为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家,郑板桥称得上是最可爱、最天真的慈善家,他的一些举动不避嫌疑,敢作敢为,时有惊世骇俗之举。郑板桥曾经派他的胞弟郑墨携款回乡,挨家挨户访问贫困族人与乡亲,广散钱财,他这种“发钱”的做法引起了轰动。辞官后,郑板桥继续卖画,作为一位名流画家,他的收入日渐丰厚,作品境界一新,为人也自得其乐。郑板桥随身带一个大布包,卖画所得的银钱与食物都放在其中,经过贫寒之家就从布包里掏出银钱来施舍,直到“囊空乃止”。到了冬天,郑板桥知道有人上门求助,事先准备好驱寒食物,一旦有人来,马上“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可谓“最温馨、最细心的慈善家”。对于家乡的建设,郑板桥也热心投入,曾多次捐资修桥建路,回报桑梓。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郑板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但他那纯净如雪的超凡人格、济世怜悯的慈悲情怀却成为千古佳话,与其不朽作品一起流传世间。当今盛世,我们有的艺术家越来越富有,希望大家学习郑板桥,投身慈善事业,关心民生疾苦,这样对全社会、对自己艺术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好处。◎

猜你喜欢

济世疾苦卖画
青蛙卖画
娘—
郑板桥巧解对联
贫生卖画
《西门豹治邺》注释考订
谢济世:屡次被诬告,虽九死不悔
独善与济世
独善与济世
独善与济世
皇帝卖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