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一种本能
2020-03-31陈益
陈益
人类的胎儿是以未成熟的状态降生的,八个月才能爬行,一岁时才能说话,五六岁学会寻找食物,完全成人则在十六岁以后。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
每个人在独立之前都必须经历漫长的哺育期。正因为如此,人类复杂庞大的文化系统,经由话语、吟唱、图文等等,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澳裔英籍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说:“人类创造自己”。他指的是人类离开森林,开始直立行走时,双手解放出来,渐渐学会了制作和使用工具。工具是人类物质文化的轫始。这一切,促使人类器官(手、脑、五官)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进。科技,在本质上是人类器官的传承与延伸。
传承,是人的本能,也是文化的本能。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文化。
要给文化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文化一辞,最初来自《易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含意是提升人文素养,弘扬道德精神,繁荣艺术创造,用以教导民众,转化世俗,建设一个文明社会。从汉代刘向开始,“人文化成”被转为“文化”。他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时,跟“文化”一辞相对应的英文、拉丁文,含意也都与栽培、耕耘、训练、教化紧密相关。在很大意义上说,文化即人化。
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研究文化的目的,不仅要了解文化是什么,更要让人们增强文化素养,成为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人”,而不是依赖本能活着。如是,文化的传承也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野生水稻成熟时,稻谷会掉落在泥土里,等到适当时机,重新生根发芽。人工培育的水稻,凝聚了勞动者的心血,沉甸甸的稻穗会等待人们收割。驯养也是文化。
现代社会充满了激烈竞争,优胜劣汰是难以回避的法则。如何从优秀的文化中汲取养分,让我们成为优秀的族群,坚强地立足于纷繁复杂的世界而不至被淘汰?无疑是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
今天,我们进入小康社会,已有一定的财富积累。然而,是依赖文化素养来消费这些财富,消费得很有尊严,很有品位,还是挥霍无度,暴殄天物?始终衡量着我们的文化水准。
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五千年的库藏可以提供极其丰富的可供采择的因子。当西方现代文化以强势风靡全球时,我们既要坚守自己的特质,又要吸收西方的长处,既要传承,又要创新,才能获得胜出西方的优势。
有学者把文化大致分成三大类。
一是物质文化。从原始人创造的工具,到现代人研发的AI智能设备,满足人类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东西,都可以包括在内。
二是制度文化。包括道德伦理、典章制度、法律法规乃至民风习俗。人们借此构成复杂有序的社会,从事社会生活。
三是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戏剧以及哲学、宗教信仰等等。人们以此表达内心的种种情感,得到精神的安慰与满足,从而维持自我的平衡。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开会或举办宴席时,我们总是尊从有序,彬彬有礼,然而在马路上开车,却常常抢道而行。最不容忽视的婴幼儿奶粉,竟闹出很多乱子。在熟人社会与在陌生人群中很不相同的行为,表现出了文化的缺失。
三大类文化是相互配套,缺一不可的。恰如某些人读了很多年书,捧读的全都是规定范畴内的书本,只能被动地随着整个社会机器转。毫无独创精神的他们,仍然没文化。
宏才大略的康熙大帝与飞机、动车没有缘分。慈禧太后傲视天下却不知空调和冰箱为何物。诸葛亮纵然神机妙算,也难以与电脑时代普通人拥有的信息量相匹敌。
人类的文化无时不在变化中。换言之,人类的历史恰恰是各种文化在不断地适应其境遇的变迁历程。所以,当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形成潮流时,闭门守户是愚蠢的,妄自菲薄也太可怜。
今天,我们不再生活在孤立的区域性环境中,外来文化的迁入是一种趋势。如何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融会贯通?问题不难回答。但,不管到了哪一天,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语言、种族乃至国土的关怀,总是最强大的现代意识。
昆曲,作为人类戏剧艺术的巅峰,之所以令人崇拜,是因为能用特有的仪式,调动成熟的艺术手段,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文化情感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完美地呈现,呈现得出神入化。
然而,并非所有的表演者都能进入神汇之境,也并非所有的观众都能与这样的文化情感产生共鸣。在漫漫时空的阻隔下,昆曲与当代观众的距离已不可避免地拉大。
怎样挽回昆曲的颓势?声嘶力竭的呼吁早已听够。无疑,我们手里只有传承和创新两个法宝。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仅要依赖艺术的本能,延续其生命,更要千方百计让古树逢春不只是美丽的梦想。尽管理智告诉我们,任何生命都遵循自身规律……
我去曲阜参观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时,不由想到一个怪异的题目:“孔家店”为什么打而不倒?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66年文革浪潮,作为儒家象征的“孔家店”一直处于外部遭攻击、内部受腐蚀的困境中。但是到了今天,孔家店依然是孔家店。不仅在圣人故里,在华夏神州,孔夫子的形象和言语随处可见,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也意味着中国国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反偶像崇拜,本身就是偶像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的表现。一百年来,孔夫子遭受过无情的嘲弄与摒弃,很多人在努力根除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却没有动摇。
孔子——儒家文化,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带给了我们十分强大的自信力。尤其是在进行深刻反思之后……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觉。换言之,文化是有长度、厚度和温度的,足可令人体味。
所谓长度,是指绵延不绝的发展。三皇五帝的创世,秦皇汉武的霸权,唐宗宋祖的风骚,漫漫五千年风云变幻、跌宕起伏,最终都衍化为文化。
所谓厚度,是指纷繁多元的融汇。不同人群、不同观念、不同习俗的参差、抵牾、冲撞,渐渐会聚合成同一文化。
所谓温度,是指和风细雨的渗透。武力之外、权谋之外、金钱之外,悄然无声地弥漫,被人们所接纳,化为日常行为。
我还想说,文化的本能中也含有锐度。或许它会是精神的核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