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2020-03-31许正中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冲击疫情经济

文_汪 彬 许正中

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大影响。与2003年“非典”相比,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更快、感染范围更广、防控难度更大,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短期冲击,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的影响。如何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短期冲击及影响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造成三个层面的冲击,给宏观经济造成短期波动,在中观层面各行业领域受疫情的冲击程度各不相同,微观企业则面临生产经营更加困难的局面,甚至引致中小微企业倒闭风险。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疫情发展演变情况、政府对疫情的管控能力以及企业生产复工进度。

(一)宏观经济层面受到短期冲击波动

其一,GDP增长降速。疫情对于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压力,也有可能对第二季度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回顾2003年“非典”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可以更好地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非典”疫情暴发于2002年12月底,2003年3月进入大规模暴发期,5月份接近尾声,6月份疫情结束。“非典”疫情对2003年第二季度经济产生了明显的负面作用,如图1所示,第二季度GDP增速为9.1%,明显低于2003年全年10%的增速。疫情对于当年的经济产生了短期冲击,除了第二季度GDP下滑以外,股市短期大幅波动,行业生产经营受冲击,不过后续股市回升,第三、四季度经济连续反弹,增长高于两位数。不过,与2003年“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相比,此次疫情暴发于中国经济经过17年高速增长后,当前中国经济总量是2003年总量的9倍左右,我国已经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另外,经济结构也完全不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2003年我国第二、三产业比重都约为40%,而目前第三产业比重已经高达55%,服务业占比和经济贡献已经居于最高。根据上海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分析,疫情最乐观的估计是2~3个月内疫情全国控制,疫情胶着状态则是病例数在可控范围内增长,抗疫过程长达半年至一年之久。按照乐观估计疫情在第一季度内控制住,对经济的冲击也主要在第一季度。结合国内部分专家学者的测算,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将拉低全年GDP0.2~0.5个百分点。

图1:2002—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其二,服务业首当其冲。按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消费是促进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领域多属现代服务行业。回顾2003年“非典”事件给第三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冲击影响体现在当年第二季度的指标下滑,三产增加值增长率由两位数下降到最低值8.7%。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9年比重已经达到55%左右,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已经达到60.3%,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所以此次疫情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冲击最大。由于疫情正值中国春节假期,生产性活动基本停止,工厂放假、投资项目停工,对于生产性活动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对于服务业的冲击最为明显,餐饮、零售业、旅游、交通行业首当其冲,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增长率下滑明显。

其三,影响市场预期。疫情造成人群聚集性的活动短时间内减少,线下活动萎缩减少,人群聚集场所消费活动减少。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是反映市场预期的重要指标,受疫情影响、市场避险情绪上升,1月20日起,国际原油价格迅速下跌,布伦特原油一度下跌到60美元每桶。当然,作为一件突发事件,这些影响只是暂时性的,经济社会活动仍将恢复正常运行。

其四,扰乱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反映十分敏感,中国疫情暴发后对于国内外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较大。全球市场动荡,全球多数股市重挫。2020年1月27日是美股近3个月以来最大的下跌,美股三大指数跌幅均超过1.5%。2月3日中国股市开市,收盘超3000只个股跌停,沪指跌7.72%,深指跌8.45%,创业板跌6.85%。

其五,加大财政压力。控制疫情增加了应急财政支出,涉及医疗物质、医疗设备以及医疗人员投入。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月23日,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9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共安排255.2亿元。在疫情对第一季度经济冲击会导致财政收入骤降,在减费降税影响、企业生产复工待定的叠加情况下,政府的财政收入仍将减少,财政“过紧日子”的局面会进一步加剧。

(二)中观行业层面受到较大冲击

受疫情发展的时间、影响程度的影响,不同性质的行业领域所遭受的冲击程度不一。回顾2003年“非典”事件给当年第二季度服务业部分行业造成的短期冲击(如图2所示),由于当前服务业的占比和规模比17年前都有大幅提高,因此,此次疫情对现代服务业的冲击影响规模将更为显著。

其一,消费行业受重创。由于疫情暴发在春节期间,疫情前期遭受打击的行业主要是与消费领域直接相关的产业,诸如,餐饮、住宿、旅游、影视娱乐、零售业等。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受疫情影响,今年影视行业惨淡,2020年大年初一票房仅181万。春节期间本是餐饮业最为火爆的旺季,受疫情严重影响,餐饮企业不仅遭受重大现金流损失,而且为春节假期提前储备的大量食材积压,资金财务损失也很大。旅游业是需求弹性较为敏感的行业,春节假期也是旅游黄金周,受疫情影响,与旅游相关的酒店住宿、门票、机票、餐饮也遭受毁灭性打击。商贸零售是人口聚集性行业,在疫情期间也遭遇寒冬,众多零售行业商家为春节提前储备货物,形成资金成本。不过,根据非典事件的启示,此次疫情结束后,前期被压抑的消费将得到一定量的释放,消费行业将会补涨,服务业将会呈现V字反弹趋势。

图2:2002—2004年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指数

其二,交通运输遭遇寒流。受疫情影响各地“封城”,省际客运停运,旅游、探亲人数大大减少,人流、物流量大大减少。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月27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626.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68.3%。根据中国民航数据显示,1月27日—2月12日,中国航司的客运量为1021万人次,较去年春运同期大幅下降70%,平均客座率不足45%,多家航空公司开始裁员。2003年“非典”事件对当年第二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明显,随后强势反弹,此次疫情结束后也仍将遵循这一趋势。

其三,制造业双重增压。受疫情继续蔓延影响,春节假期延长3天,各地一再推迟企业生产复工时间,部分省市复工时间推迟一周,打乱了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时间。“时间就是金钱”,一方面企业直接遭受生产经营损失,另一方面,企业未开工照常缴纳员工社保、税金,仍然需要维持正常的房租、厂房、利息等支出,高债务、短现金流的制造企业压力陡增。

其四,出口行业压力增大。疫情给出口外向型企业行业造成困扰。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上升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就意味着,作为国际经贸往来的纽带,中国的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及影响。

(三)微观企业层面面临生产经营风险

此次疫情对于宏观经济和行业层面的影响最终都将传导到微观企业层面,导致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加大。另外,疫情延续还将导致消费行业风险向生产领域传导,由宏观中观层面传导到微观领域。

其一,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由于疫情特殊时期实施的政策措施和行业领域的受损风险都向微观企业传导,形成企业风险,甚至引发企业倒闭风险进而引致社会失业风险。由于疫情冲击带来的宏观和中观行业层面的风险都直接传导到中小微企业,引起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其二,外向型企业承压。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此从中国出发的货物、产品、集装箱、包裹等,进出境时可能会被要求消毒或检验,这意味出库成本增加,出口难度提升。

其三,暂时性“用工荒”。为防止疫情蔓延,各地实施严格的交通管制,人员流动困难加大,劳务输出大省的工人可能无法按时复工,招聘员工难度可能加大,“用工荒”很可能存在一段时间,容易造成生产企业无法按期开工,一些订单无法按期交货。

其四,企业负担加重。疫情时期企业停业期间的社保、工资照发带来的资金成本,企业承担的房租刚性支出,各类零售、餐饮企业为春节假期储备的物资占用资金,资金的利息财务支出,导致企业成本负担加大,对于现金流紧张的中小微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尽管如此,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并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和股市中长期向好的走势,从长期来看,疫情迟早会控制住,随着疫情的影响消失,中国经济仍然会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

二、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为尽可能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要根据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三个层面的冲击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国家层面,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采取财政、货币、金融等手段加大经济逆周期调节政策,加强财政金融政策部署,构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经济机制,熨平经济短期波动,同时引导消费者、投资者等市场主体合理预期,促进疫情过后的经济反弹。中观层面,要构建政府、协会、民间组织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协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机构开展自助自救、互帮互助、共享资源。微观层面,各类企业既要积极关注、运用好疫情出台的宏观政策应对短期冲击风险,更要夯实自身,加强内部管理、培训员工、压缩开支,暂渡难关,辩证地看待疫情,积极调整策略,瞄准未来投资机会。

(一)积极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对冲经济短期波动

更好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应对疫情引起的经济短期波动。其一,充分利用财政政策调结构的利器作用。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补贴受打击较大的交通运输(包括民航、公路客运、水路客运和出租汽车等)、餐饮、文旅等行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发行专项债,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引导这些领域的投资,为实现产业长线投资、规模化投资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本支持。有针对地减税降费,对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的增值税,亏损金额抵减盈利月份的金额,以降低企业所得税,并对抗疫期间取得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免征个人所得税。其二,多措并举采取应对疫情冲击经济的宏观货币政策。进行市场逆回购操作,增加市场信贷投放,增加市场流动性,对冲资本市场波动。适时适度降准降息,给予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鼓励但不强制商业银行对部分地区下降利率,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提供信贷支持。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和居民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同时,对受疫情影响严重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予以展期或续贷。

(二)构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经济领域的应急反应机制

构建经济领域的应急反应机制是依法治理疫情的重要体现,是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济领域的应急反应机制不仅能够为突发事件提供经济保障,也能够尽快地把突发事件对经济的冲击降到最低。今后要加强立法,依法防疫,提高疫情防治治理能力,以法律法规构建经济领域的应急反应机制,对冲突发事件给经济带来的冲击,熨平经济短期波动,诸如一旦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启动程序化的经济机制,启动经济数据调查机制、采取经济手段处置应急事件。可以启动应急财政金融政策、启用应急财政基金、启用覆盖企业的优惠政策。同时,启动战略物资的生产、流通和统一调度制度,将民用生产能力及时转化为战时生产能力。此外,还可以启用纾困微观企业的政策工具箱,针对抗风险能力差、涉及就业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出台精准的应急扶持政策,尤其是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通过鼓励地方政府对属地旅游、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企业给予水电费补贴、减免各种市政和地域性收费等措施,降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补偿突发风险成本,帮助这类企业渡过难关。

(三)引导市场主体合理预期恢复消费投资信心

根据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理论,人类对未来的预期将影响经济生活,对疫情预期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疫情防控期间也要引导民众合理预期。一要防止恐慌情绪。既要谨慎地防控疫情扩散,也要防止出现各类引起恐慌的谣言,引导居民理性、辩证地看待疫情,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疫情在短期内一定能够控制住,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冲击也是短期的,经济发展会反弹回升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要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消费基础,弥补疫情期间消费对经济贡献的损失。二要提振投资者信心。在采取各类优惠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和暂渡难关的基础上,更要提振企业家投资信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投向创新创业、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等行业领域,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投资基础。

(四)构建政府、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协作机制

坚决打赢疫情攻坚阻击战和确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是一场综合战、系统战,需要构建政府、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多主体、共参与的协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保持国内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稳定。一是构建部委协作机制。各部委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加强横向协调配合,构建联防联控机制。卫健委重点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科技部加强疫情科技攻关、交通运输部提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保障、财政部提供疫情防控资金保障以及落实复产复工财政政策、发改委综合调度疫情期间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等等。二是构建区域协作机制。地方政府要加强协作做好复产复工后的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人员流入地和流出地的防控责任,做好流动人员健康监测信息共享、边界地区疫情联防联控、交通通畅保障等等。外出务工大省劳务输出和劳务需求大省做好用工衔接工作,落实好点对点包车服务,防止出现暂时性的“用工荒”与“失业潮”,为做好“六稳”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民间组织机构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组织行业企业协调提供重要物质和服务保障,组织商贸企业复工营业保供,保证大中城市生活必需品需求。中国众多产品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为保证全球价值链稳定,行业协会要助推行业企业尽快复产复工。通过发布行业倡议,加快复产复工进度,开展疫情对行业影响的调查工作,及时搜集会员企业在物资采购、物流运输、产品销售、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发挥协会平台优势,协调物资采购和物流渠道,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问题信息,及时解决企业复产复工遇到的困难。还可以发挥民间组织在防疫物质捐赠、志愿者参与基层社区疫情防控等方面的作用。

(五)微观企业夯实自身积极应对危机

“打铁还需自身硬”。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国内较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几乎陷入停摆状态,尤其是春节假期最火爆的餐饮、零售等行业相关的企业无法获得新的现金流,经营尤为困难。因此,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关注国家信贷政策,关注国家针对疫情期间出台的财政金融政策,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工具对冲疫情对企业的短期重大冲击。另一方面,企业要强化内部建设,削减业务,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要谋划长远,瞄准疫情过后各行业领域催生的商机,尤其是疫情防控中暴露的短板、弱项。比如,防疫战略物资储备不足、医药领域短板,以及疫情期间消费者生活所需及生活方式改变所带来的新增长点,如线上零售、无人售货、无接触配送等新零售模式等。

猜你喜欢

冲击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体验文化冲击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