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的社会生态学解读*

2020-03-31柳太波咸东进

体育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力层级框架

柳太波 赵 珊 咸东进

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的社会生态学解读

柳太波 赵 珊 咸东进

(1.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2.常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对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CSPAP的概念性框架及其发展进行解读。研究认为:CSPAP是在现有科学研究及相关建议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态学知识而提出的一个多层次概念性系统;该系统呈现了微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四个层面对总体目标及CSPAP概念性框架中心“每日的体力活动行为”的影响。建议: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出发,构建我国学校体力活动促进计划;通过家庭、社会、学校多层面的协同,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多层级因素的紧密联系,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社会生态学;CSPAP;概念性框架;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

在过去30年中,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的促进已成为公共健康及学校教育的热点,相关研究亦表明体力活动同儿童青少年健康及学业成绩的取得密切相关[1, 2]。为了获取健康益处,2008年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机构USDHHS(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指出,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达到每日所推荐的60分钟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标准,但达到这一标准的学生人数较少,且随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 4]。对此,学校被认为是提高儿童个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理想场所[5]。但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美国仍有部分学校的体力活动无法得以展开[6]。因此,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的多方面、低成本、非侵入性的美国学校体力活动计划被提出[7],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CSPAP(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lan)。CSPAP的理论框架能够帮助学校传递健康相关的计划,在提高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8, 9]。CSPAP的理论框架是透过社会生态学视角而进行开发的,其目标是为学生在校期间及社区环境下的体力活动提供各种机会,利用社会关系建立学校教职员工、青少年、家庭、社区间的相互联系[5]。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曾尝试将社会生态学理论运用到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促进的实证研究中[10, 11]。但我国有关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研究多以自我效能、阶段变化理论等基于个体内部水平干预的行为改变理论为依据,这使得干预效率较低,且缺乏长期效益[12]。此外,国内部分学者的相关实证研究常常忽略了社会生态学系统的层次及其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11, 12]。因此,本文拟对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的美国CSPAP概念性框架进行解读,探讨其不同层级下各因素的影响路径,分析概念性框架中各层次间的协同交互关系,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有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1 美国CSPAP概念性框架的提出背景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在社会学、社会工作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它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13],注重生态环境,并强调人与环境各系统中不同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14]。社会生态学模型起源于心理学,根植于塔派思想[15],其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共同影响的理论,该理论近年来在健康促进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16]。其中,查尔斯.扎斯特罗博士是现代社会生态学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性人物,他将社会生态化系统的理论框架依生态环境的不同而划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在系统、宏观系统[15]。这是是一个动态嵌套式结构的系统,每一个系统层面都嵌套在上一个系统层面里[16]。20世纪90年代,Welk博士基于生态学理论,以青少年生长发育、心理和行为特点出发,初步构建了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的概念模型[17]。Sallis在MeLeroy和Stokols理论基础上,将社会生态学模型应用到体力活动干预的实践中,得出了青少年儿童体力活动受多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结论[18]。

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CSPAP的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相关专家通过30年的美国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进程的演进,其在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方面达成了共识,即采用生态学方法,将多个环境因素(如学校、家庭、社区)以及构成部分(如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课间休息等)纳入CSPAP的理论模型中(CDC,2013;IOM,2013)。然而,行为的改变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儿童青少年积极体力活动生活方式的形成依赖于各种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达到促进并增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参与的目的[19]。由体育教育等五个部分所构成的CSPAP模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为学生学校体力活动的参与提供了机会,塑造了个体的体育素养[19]。但Beets等学者一致认为,单独依靠CSPAP的五个构成不足以促进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提高[20]。相反,研究者和实践者应通过体力活动的拓展与增强等策略来完善CSPAP的系统构成,达到增加学生体力活动机会,促进其体力活动水平提高的目标[20]。

2 美国CSPAP概念性框架的层级解读

CSPAP相关概念性框架的研究根植于社会生态学视角,起源于Bronfenbrenner的模型[19]。该框架主要强调个体层面的体力活动行为,并将其作为行为影响四个层面的中心因素[22]。2014年,Carson及其研究团队对CSPAP的概念性框架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描述[21]。运用社会生态学的术语,这四个层面反应了微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对总体目标及其CSPAP概念性框架中心“每日的体力活动行为”的影响[21]。CSPAP概念性框架的基本前提是,来自各层级的影响因素必须为实现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CSPAP计划而共同努力。

2.1 中心(Epicenter)——每日体力活动行为

基于美国CSPAP中心的是每日体力活动行为(Daily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CSPAP的目标是帮助美国K-12标准中的学生达到每日推荐的60min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发展其终身积极体力活动参与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与信心(CDC,2013;SHAPE America,2013),其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的CSPAP的概念性框架[21]

说明:促进者层级的资源涉及到个人、经济、政治、时间、空间、路径、建成环境、交通支持;安全主要涉及到身体、社会、良好的情感;CSPAP(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即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PA(physical activity),体力活动。

2.2 微系统层面(Micro Level)——CSPAP构成

微系统层面的CSPAP由5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所构成:(1)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2)学校期间的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school);(3)上学前及放学后的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School);(4)教职员工的参与(Staff Involvement);(5)家庭和社区的参与(Family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这5个构成部分相互协同以发展体育教育项目,帮助儿童完成每日建议的60min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23],促进其中心“每日体力活动行为”的发展[23],其微观层面的CSPAP逻辑框架如下图2所示。

图2 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的架构图

为了提高学校中的体力活动,Carson(2014)等建议,CSPAP各组成部分的目标应优先考虑成功概率最高的需求性原则[24]。在五个构成部分中,体育教师是CSPAP的中心,体育教师是学校范围内体力活动促进的引导者[25]。影响微观系统层面的主要因素是直接环境。在直接环境中,体力活动的机会被结构化,且被用来提高学校里面和学校周围的相关设置[21]。CSPAP的目标不是立即实现五个构成部分的目标,而是达到各个部分最具逻辑性、前后关联性的目标,以提高特定学校背景中学生、工作人员、家长的体力活动等级[26-29]。

2.3 中间系统层面(Meso Level)——CSPAP促进者

中间系统层面主要指CSPAP的促进者(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Facilitators)。CSPAP的其中三个促进者因素是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性情(Disposition)。它们反映了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目标。后两个因素是资源与安全[21],其是CSPAP及班级健康功能得以运行的基础[30, 31],其具体构成如上图1所示。

这些促进者因素并非相互排斥,他们相互结合以帮助学校及学校个体有效地完成CSPAP各部分的目标。例如,学校校长,其在CSPAP委员会的鼓励下为体育教师参与职业发展研讨会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如登记注册费用或带薪休假),促进体育教师对CSPAP模式的深入理解[32]。实际上,包含所有五个促进者的CSPAP计划能够通过微系统层面的CSPAP构成,实现学校体力活动促进的目标。

2.4 外系统层面(Exo Level)——CSPAP领导者

运用社会生态学视角,外系统层面包含了学校社区的三个领导者(Leaders)因素:(1)CSPAP拥护者(CSPAP Champion);(2)行政支持(supportive administration);(3)CSPAP委员会(CSPAP Committee)。他们代表了CSPAP领导者基本的三位一体关系,围绕着学校体力活动的促进目标而紧密联系。其具体构成如上图1所示。

首先,拥护者因素,我们又将其称之为学校体力活动的指导者DPA及领导者PAL[26, 33]。在CSPAP概念框架中,将其统称为CSPAP拥护者(Champion)。在学校中,体育教师最适合该角色[34]。其次,行政支持(Supportive administration)。行政支持是以学校为基础的(如校长),或以地区为基础(如负责人、课程管理者、学校健康咨询成员、体育教育的协调者及负责人),通常指学校体力活动及健康促进计划的创造者、执行者、发展者[28]。事实上,认知并获得学校官方的支持是实施CSPAP五个构成部分目标的先决条件[32]。再次,CSPAP委员会(Committee),包括行政支持及相关的行政认可。CSPAP委员会早期起源于学校健康法律(如儿童营养健康及WIC行动等),其运用推荐的健康团队或咨询委员会来实施学校健康政策与计划。CSPAP委员会共同代表了CSPAP的每一个构成部分(微系统层面),并作为CSPAP计划咨询的”智囊团”而工作。CSPAP委员会在早期学校健康或健康团队、健康咨询者中被委任为小组委员,其对学校或地区的健康进行管理[35]。

2.5 宏观系统层面(Macro Level)——CSPAP文化

一个学校的文化包含了以学校为基础,且被学校认可的青少年体力活动机会。CSPAP文化是CSPAP概念框架的第四个层次,它同社会生态系统的双向关联性一致[36]。在该框架中,学校文化第一次被作为行政干预的实施手段。学校文化致力于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政策,且存在于各层次法律(如国家、地区、区域、学校等)及不同发展阶段(如工作议程、战略制定、实施、评估)。CSPAP委员通过采用现存的工具(如学校体力活动政策)来评估并公布学校层级的体力活动策略,达到提高个体体力活动参与的目的[37, 38]。其次,规范的行为和信念(normative behaviors and beliefs)。规范的行为和信念传达了大众的期待与社会的普遍价值,有助于学校体力活动的参与。用于传播CSPAP规范行为的潜在媒介包括:学校周围的媒介图像;可视化的社区公共场所中的个体体力活动。其具体构成如上图1所示。

3 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概念性框架的可持续性发展

Webster等(2015)[39]提出了概念性合作模型(Conceptual partnership model),该模型通过三个主要合作者关系的建立来维持CSPAP模型的可持续性,是Carson模型视角的扩展。Webster模型主要关注于外部支持系统的发展,并对现在及未来CSPAP拥护者产生影响。具体而言,以社区为基础的参与性研究、社区实践性、服务性学习被认为是该模型的三个主要策略,其能够可持续性的发展CSPAP。基于社区参与的研究是合作性模型的中心策略,其被用于创造体力活动促进的干预措施(如放学后的计划,夏季校园等)。基于社区的参与性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机会,达到建立学校网络,发展 CSPAP实践性支持机制的目标。社区实践是合作性模型的第二个策略,是有效专业性学习网络的代表,具有达到促进协作与资源共享的母的。社区实践是CSPAP不可分隔的组成部分,可以增强学校和学术合作伙伴间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支持、监管并评估CSPAP的实施。最后,服务性学习是该模型的第三个策略,它是高校与学校间的一种合作性伙伴关系,其通过直接的“服务-学习”经验对未来教师及领导者的体力活动促进进行培训[40]。学校通过这种服务性方式的提供,亦能从中获利。总而言之,基于社区参与性的研究、社区实践、学习性服务是该模型三个主要的策略,它们共同搭建了“外部-内部”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学校与学术合作伙伴间可持续性的CSPAP机制。

4 美国CSPAP概念性框架的启示性研究

4.1 根植于社会生态学系统的学校体力活动促进计划

美国综合学校体力活动计划CSPAP是一个根植于社会生态学系统的概念性框架。其结合了生态学系统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针对美国儿童青少年久坐少动、肥胖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蔓延而提出的一个多层次概念性系统。通过CSPAP五个构成部分、拥护者、领导者、文化四个层级,形成了由内层至外层的协同交互,从而达到促进学校体力活动提高的目标。代俊(2019)提出,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中,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生态系统内完成的[12]。社会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良性发展都是该系统内各因素以及下一层级系统协调发展而产生的结果[14]。因此,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出发,采用多层面、多系统的干预策略,共同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参与,或许这将是解决儿童青少年久坐少动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4.2 多元协同的治理模式

回顾上文,CSPAP概念性框架的主要目标是引导、指导并组织同CSPAP相关的研究及实践。CSPAP的概念性框架能够被用来检验四个层级及其他们之间运用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从外层到内层(如,来自CSPAP的领导者实现了CSPAP促进者的目标)或者是从内层到外层(如,CSPAP构成部分塑造了CSPAP促进者的具体工作)以接近学校体力活动促进者的目标。CSPAP的五个构成部分决定了个体每日的学校体力活动行为,及其在每一个CSPAP构成部分中的贡献。从中可以看出,CSPAP概念性框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及政策支持等多层面的共同作用,达到促进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目标。对此,我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关于“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也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要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离开学校之后,到家里也要参加一小时室外活动,即“1+1”每天两小时”的体力活动要求。因此,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借鉴CSPAP概念性框架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制定我国学校体育的相关计划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4.3 层级间的紧密联系,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如图1 所示,CSPAP概念性框架由CSPAP构成部分、促进者、领导者、文化四个层级组成,四个层级间的共同协作推动了学校范围内的体力活动。由内层至外层,其直接影响是致力于提高中心层级“学校每日体力活动行为”;中心层级的“学校每日体力活动行为”由第一层级的两个CSPAP构成部分来实施;由第二层级的促进者来使用;获得第三层级领导者的支持;最终通过最外层学校政策和社会规范的改变而产生文化变迁,从而促进学校体力活动的提高[21]。或者说,从外至内的直接影响,学校文化元素能够帮助领导者使用任何的促进者元素,以影响并推动学校日常体力活动行为的主要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CSPAP的概念框架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轮子,在这个轮子中,每日的体力活动行为是轴,CSPAP的构成组件是中心,CSPAP的推动者是辐条,领导者是轮辋,文化是轮胎。因此,当CSPAP所用层级相互协作时,轮子就会像学校内和学校周围的个体一样,每天按照合理的推荐数量进行旋转。社会生态学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共同影响的理论框架,在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相关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力[12]。因此,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久坐少动的现状,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建立多个层级系统的干预对策,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实现“1+1”每天两小时”体力活动,推动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参与,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

5 结语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促进提供多个层面的系统干预措施,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层面因素的协同运作,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实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DONNELLY J E, HILLMAN C H, CASTELLI D,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16, 48 (6): 1197-1222.

[2]POITRAS V J, GRAY C E, BORGHESE M M,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indicato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youth[J].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016, 41 (6): 197-239.

[3]NADER P R, BRADLEY R H, HOUTS R M, et al.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from ages 9 to 15 years[J]. 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8, 300 (3): 295-305.

[4]SONG M, CARROLL D D,FULTON J E. Meeting the 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Among U.S. Youth[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 44 (3): 216-222.

[5]LEE J A,WELK G J. Association Between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Implementation and Principal Support[J].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 2019 (10).

[6]HUBERTY J, DINKEL D, COLEMAN J, et al. The role of schools i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staff perceptions[J].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012, 27 (6): 986-995.

[7]PARDO B M, BENGOECHEA E G, LANASPA E G, et al. Promising school based strategies and intervention guideline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of adolescents[J]. Health Educ Res 2013(28): 523-538.

[8]BRUSSEAU T A, HANNON J,BURNS R. The Effect of a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Related Fitness in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J].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 2016, 13 (8): 888-894.

[9]BURNS R D, BRUSSEAU T A,HANNON J C. Effect of a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on School Day Step Counts in Children[J].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 2015, 12 (12): 1536-1542.

[10]戈沙.生态因素对我国城市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影响的研究[D].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2012: 49-74.

[11]陈培友,孙庆祝.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的社会生态学模式构建——基于江苏省中小学生的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8 (5): 79-84.

[12] 代俊,陈瀚.青少年校内身体活动行为促进的社会生态因素及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 43 (3): 85-91.

[13]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94-97.

[14]叶峻.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12-18.

[15]陈昱全,左群.社会生态学理论视角下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研究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2019(5): 438-441.

[16]代俊,陈瀚.社会生态学视角下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 30 (4): 371-377.

[17]方敏.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的理论阐释及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7 (1): 121-124.

[18]ZHANG T,M S. Intergratin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with the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to understand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J].Int Rev Sport Exe Psychol, 2012: 1-23.

[19]ERWIN H, BEIGHLE A, CARSON R L, et al. Comprehensive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A Review[J]. Quest, 2013, 65 (4): 412-428.

[20]BEETS M W, OKELY A, WEAVER R G, et al. The theory of expanded, extended, and enhanced opportunities for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16(13).

[21]CARSON R L, CASTELLI D M, BEIGHLE A, et al.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 Childhood Obesity, 2014, 10 (2): 100-106.

[22]BRONFENBRENNER U.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DEVELOPMENT - RESEARCH PERSPECTIV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6, 22 (6): 723-742.

[23]WEBSTER C A, STODDEN D F, CARSON R L, et al.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Align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of Future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Researchers in the Field[J]. Quest, 2016, 68 (4): 457-474.

[24]CARSON R L, CASTELLI D M, KUHN A C P, et al. Impact of trained champions of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on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offerings,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s[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4, 69: S12-S19.

[25]CHEN S L,GU X L. Toward Active Living: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J]. Quest, 2018, 70 (2): 191-212.

[26]STOLTZ A D, COBURN S,KNICKELBEIN A. Building Local Infrastructure for Coordinated School Health Programs: A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2009, 25 (2): 133-140.

[27]PATE R R, WARD D S, SAUNDERS R P, et al. Promo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high-school girl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5, 95 (9): 1582-1587.

[28]WEILER R M, PIGG R M,MCDERMOTT R J. Evaluation of the Florida Coordinated School Health Program Pilot Schools Project[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3, 73 (1): 3-8.

[29]MURRAY N G, LOW B J, HOLLIS C, et al. Coordinated school health program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7, 77 (9): 589-600.

[30]DESCHESNES M, MARTIN C,HILL A J. Comprehensive approaches to school health promotion: how to achieve broader implementation?[J].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003, 18 (4): 387-396.

[31]REYES M R, BRACKETT M A, RIVERS S E, et al. Classroom Emotional Climat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2, 104 (3): 700-712.

[32]CARSON R L. Certification and duties of a director of physical activity[J]. J phys Educ Rec Dance, 2012, 83: 16-19.

[33]O'BRIEN L M, POLACSEK M, MACDONALD P B, et al. Impact of a School Health Coordinator Intervention on Health-Related School Policies and Student Behavior[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10, 80 (4): 176-185.

[34]CASTELLI D M,BEIGHLE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as the school activity director[J]. J phys Educ Rec Dance, 2007, 78: 25-29.

[35]ALLENSWORTH D D,KOLBE L J. THE COMPREHENSIVE SCHOOL-HEALTH PROGRAM - EXPLORING AN EXPANDED CONCEPT[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1987, 57 (10): 409-412.

[36]MCLEROY K R, BIBEAU D, STECKLER A, et al.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J]. Health Educ Q 1988(15): 351-377.

[37]LOUNSBERY M A F, MCKENZIE T L, MORROW J R, JR., et al.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olicy Assessment[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 2013, 10 (4): 496-503.

[38]LOUNSBERY M A F, MCKENZIE T L, MORROW J R, JR., et al. District an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olicies: Implica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ess Time[J].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13(45): 131-141.

[39]WEBSTER C A, BEETS M, WEAVER R G, et al. Rethinking 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A Partnership Model[J]. Quest, 2015, 67 (2): 185-202.

[40]ROSENKRANZ R R.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Relevant to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ful Eating, and Prevention of Obes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2,3(10): 672-681.

Social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Plan in American Comprehensive School

LIU Taibo, etal.

(Nantong Shipp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tong 226010 , Jiangsu, China)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社会生态学视域下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促进的实施机制及其启示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T-b/2020/07;201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8SJA1763)。

柳太波(1983—),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力层级框架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层级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2014—2016贵州英语学考、高考学生认知水平分析
人类的收留
水下作战用啥枪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