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贤书与窗外事
——“手脑并用、创造世界”的麻省理工精神

2020-03-31高畔畔

意林·全彩Color 2020年3期
关键词:骇客麻省理工学校

□高畔畔

麻省理工是许多人心目中“到不了的远方”——它是闻名全球的顶尖学府,也是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它的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久负盛名,荣获诺贝尔奖的杰出校友多达近百位;它的教员曾在科技、军工、国防等诸多领域为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培养的学生将来也会成为社会精英、国之重器。是的,这些都为麻省理工增添了许多肃穆与厚重的色彩。但若你有心,真正走进麻省理工的校园、认识麻省理工的学生,这将会是一趟去滤镜化的奇妙旅程。在这里,比起荣誉和奖项,更值得关注、更引人深思的是学生的生活、态度以及背后的麻省理工精神。

麻省理工学生的生活当然是非常忙碌的。大一新生会被高年级学生告诫四年之中“Study(学习)、Social(社交)和Sleep(睡眠)”三者最多只能取其二,上完大二你就有资格戴上大二学生专属的荣誉戒指,奖励自己走完万里长征的前一半。这不是危言耸听:学校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文理兼修,在理科专业课之外至少选修八门人文社科类课程;实验类课程动辄要求学生在实验室里连续作业数小时;还有各类学生团体、创意项目、国际比赛、就业实习排队等候,任何一项都是精力和能力的双重考验。

然而许多毕业生四年之后回首,都会一面感慨过程艰辛,一面感激学校的安排刚好踏在“底线”之上,让这些考验都以合理的方式出现,又以双赢的结果告终。合理之处在于,为缓解学生课业压力,学校规定新生第一学期的所有课程都是“P/NR”考核模式——只要求通过考试不计成绩等级,考试未通过不记录成绩,给学生留足了失败、退缩的空间;且除了特殊的考核制度之外,学校提供了教授办公室时间、助教辅导课、心理咨询等一系列支持,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所谓双赢是指,文理兼修让许多学生走进了语言、文学、艺术的课堂,一旦打开这些大门,多元价值、全球视野也就随之而来;进入实验室是要承担高强度工作,但也意味着他们在本科阶段就提前获得了校门外一般意义上科研项目带头人才有的机遇和磨炼。

在这种“非人折磨”背后,是麻省理工一直崇尚的走向世界、手脑并用的精神在教育和管理层面的具象化。这种理念是麻省理工早在建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的,悬挂于学校主楼七号大厅的校徽印章上写着“Mens et Manus”(拉丁语),即Mind and Hand,中文译为“手脑并用”。

学校的招生办公室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还曾说过:“麻省理工聚焦的问题主要包括环境能源、世界能源危机、全球范围内的贫困问题、癌症及相关疾病等”,“我们认为要解决世界上的难题需要把有着不同观点和不同特长的人们集合在一起”,“学校的文化强调协作性,这种强调合作的核心精神,被贯彻在了学校的整体教学理念当中”,“所以我们非常鼓励学生们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一项工作,从他们在这里上的第一堂课开始,他们就开始参与到小组或团队协作当中,这种形式也会一直持续到他们在这里完成学业”。

换言之,麻省理工鼓励学生研读圣贤书,也要求学生通晓窗外事,与人通力合作,致力于服务民众、改变世界。

而麻省理工学生也没有辜负这种期待——有人创立非营利机构,减少大量塑料垃圾入海并将其转化为燃料;有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明了专为长期慢性病患者服务的机器人;有人将虚拟现实带入老人特别是失智老人的生活,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提高生命质量。在麻省理工主楼大厅的圆顶下有几个条幅常年垂挂不撤,上面写着“教育”“科研”“发明”和“改变世界”。这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宣告:这种实践与服务的精神,不仅悬挂于学校主楼的穹顶之下,不仅印证于历届校友的辉煌之中,更需发生于每一次入学之后、止步之前。

然而有趣的是,这样的使命肃穆庄严,却没有沉重感和宿命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泊的氛围和蓬勃的意志。颠覆许多对“精英学校”“理工天才”的刻板印象,才能真正理解麻省理工学生。先说学校,麻省理工的文化本就不如其他传统精英名校一般庄严肃穆,反而多些亲民、质朴和灵动。比如,麻省理工校园和图书馆对公众开放,任何市民无须持有本校证件即可使用场地和图书资源;再比如学校里最有名的长廊不是艺术长廊、伟人挂像长廊,而是“无限走廊(Infinite Corridor)”——一条将麻省理工主校园多栋教学楼连成一体的走廊,通过这条走廊和地下通道,人们在雨雪天不必走出室外就能抵达各个主要教学楼;再比如,灰白色系的教学楼里居然隐藏着彩绘地板、透明屋顶,楼外还有能唱歌、会变调的圆形管道,主校区还矗立着一个奇形怪状的楼群,每栋楼的颜色都不一样,每一面墙的形状都不规则,被设计者形容为“一群喝醉酒的机器人在开派对”,彰显着这所顶尖科技学府独有的趣味和灵气。而同时,这栋看似荒诞不羁的建筑里,却又进行着许多严谨的前沿科技研究和实验,这个奇妙的矛盾体总是能让人惊喜连连。

至于麻省理工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谦逊,有时可能沉默寡言,有时外貌看似普通,却都蕴藏着惊人的热情、创意和执行力。他们中有许多人是集严谨和疯狂于一身的天才,想象力、创造力远远超出常人想象,因此在麻省理工曾经接连上演过许多充满创意的传奇。比如麻省理工校内最高建筑格林大楼曾经巧妙地利用楼间层设计突破了剑桥市的限高规定,比如每年春夏之交某个宿舍的学生都会在东校区草坪上手工搭建巨型游乐设施。而麻省理工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学生传奇故事非“骇客文化”莫属。

麻省理工的“骇客文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因对本校或其他友校实施恶作剧得名,以创意巧妙和技术难度高著称。骇客们曾经别出心裁让校长的办公室在一夜之间“消失”,曾经通过拆卸、建模、组装的复杂工序将一辆警车运到了学校标志性建筑的穹顶之上,曾经利用LED和无线传输技术控制了格林大楼每一扇窗户的灯光色彩,用大楼玩起了俄罗斯方块,还曾经偷改哈佛旗帜上的校徽、偷偷把哈佛创始人的雕塑打扮成热门游戏《Halo3》中的士官。更加超乎想象的是,2006年骇客们甚至还从4800公里之外的加州理工大学将他们的“镇校之宝”——一门重达两吨的大炮偷运回波士顿,谁也不知道当他们筹谋许久、终于载着这门大炮回程、在高速上疾驰七天七夜的时候,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而对于骇客们的做法,麻省理工校方的态度是防范却又宽容,与其说是学校与学生的僵持,不如说是规则与创新的博弈。其实很多恶作剧需要的正是创新、动手、协作的能力,很多麻省理工学生在毕业后不再恶作剧,却也许正将这种思考、筹划、突破的能力应用在不同领域,在各行各业,在世界各地,思考着全球变暖的问题,筹划着一个扶贫项目,或者尝试突破既有的不合理规则。也许,这才是真正践行了“手脑并用、创造世界”的校训,传承了麻省理工的精神。

而同时,也只有麻省理工这样的地方,才能培养出敢想敢做的学生,让学生一次次从这里出发,又一次次回归这里。大概是因为这里,给了他们一本受用终身的圣贤书,也给了他们听取窗外事的耳力,给了他们一艘船,也给了他们一张帆吧。

猜你喜欢

骇客麻省理工学校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
戴在手指上的朗读器
思想
学校推介
麻省理工的招生标准
本期骇客——叶 梓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