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是“有思想”的商人
2020-03-30魏江
魏江
时代强烈期待有思想的企业家,时代已经不能没有具有深度洞察力和系统思考力的企业家!自从进入“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以来,特别是中美贸易战以来,我们猛然发现:我们太渴求真正的企业家了!
回归本源,守正企业家定位
现在,“企业家”这个名号满天飞!规模大的企业主或经营者被叫作“领袖型企业家”,中小型的叫“成长型企业家”,规模再小一点的叫“创业家”;年龄大一点的叫“资深企业家”,年青的叫“青年企业家”。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比较滑稽的是,连门口摆摊的,也写个“创业型企业家”,名片上印个“董事长”“总经理”的,更是“企业家”了。
如果只是别人尊称你为“企业家”,你当真也就算了。然而现在很多商人和经营者都自称“企业家”,还三五成群,竖个旗帜、申请个“番号”。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当人人都是教授时,教授就成了方鸿渐式的“水货”了;人人都成为老师时,老师就成为门口练摊的“江湖郎中”了;人人都成为企业家时,企业家就成为菜市场的“摊主”了。正如过去“小姐”是个多么高雅的称呼,而现在都不敢如此称呼了。
事实上,企业家是翻译而来的,原文是“Entrepreneur”,与此相关联的还有“Businessman”或者“Owner”之类的关联词。这些词从本意出发,就是“经营者”“生意人”之类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Entrepreneur要翻译成“家”。如果是“家”,应该是Master, Jumbo才对呀!正如Scientist,Economist,其实本意就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从事经济研究的人”。如果要成“家”,至少得有“一家之言”或者“一门之派”吧。
观照当下经营者或者企业主,有多少个能提出区别于他人的“一企之言”?或许对于绝大部分经营者或者企业主来说,连看书都是一种奢侈!
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有那么一些企业家,坐在下面对别人评头论足是一套一套的,上台去讲则是一句一句的,而且说不了几句;对别的企业做法进行批判是很在行的,然而自己去做时连基本错误也无法识别;对下属报告和讲话的不满意是一堆一堆的,而自己却是文字狗屁不通,说话胡言乱语。
我不是说企业主和商人都要做文学家、演说家,但既然是“家”,总得有点文化素养和思想传播能力才行。
突破认知,洞见管理智慧
时代呼唤企业家!时代强烈期待有思想的企业家,时代已经不能没有具有深度洞察力和系统思考力的企业家!自从进入“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以来,特别是中美贸易战以来,我们猛然发现:我们太渴求真正的企业家了!
有思想的企业家是怎么样的?抽象地说,就是要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智慧,有深度的实践洞察,有系统的管理体系。
具体地说,就是类似于张瑞敏、宋志平、柳传志、马云……这样的人。因为张瑞敏提出并发展了“人单合一”理论,宋志平提出了“经营与管理论”,柳传志提出了“领导三要素”理论,马云提出了“新商业文明”和“五新”体系。
在国外,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福特创造了生產线理论,丰田创造了准时生产制理论……这些人在系统解决企业管理实践的同时,也在为人类贡献了管理智慧。
试想,若中国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系统管理实践,中国的企业家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我们要想在经济上超越西方,怎么可能?企业家要想得到国际上的尊重,怎么可能?
不过,在国内还是很有可能被尊重的,不少“不守规矩”的企业主因为能赚钱,照样被别人膜拜。
新时代,我们是如此强烈地渴求真正能突破认知、洞见管理智慧的企业家!因为,我们企业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开始探索从0到1;因为,我们企业要在构筑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有作为,就应该遵循人类共享的基本价值观;因为,我们企业无论面对“一带一路”还是全球市场,要走出去就要获得全球合法性,那就应该有自己的全球化发展思维。如此等等……
这样的企业家队伍如何形成?当然要靠企业家的管理智慧、科技洞见和人文精神!有了这样的知识和实践底蕴,我们的企业家才能“知行合一”。而且,企业家是最具生产力、最具“知行合一”特征的群体之一。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绝大多数人错误地把“知行合一”理解为“学以致用”,这是不对的!我的理解阳明哲学的“知行合一”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企业家学者:做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探索者
商人、企业主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做”生意(do business),也就是“行”。不会做生意,企业马上关门!
那么,企业家呢,除了做生意,还得有思想,思想就是“philosophy”,就是“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之所以从2019年开始创办“企业家学者项目”,就是为了培养“知行合一”的企业经营者,使其成为真正受产业界尊重的、有思想的企业家。
第一,企业家学者项目要培养有谦卑心的实践者。我记得亚里士多德曾经划过一大一小两个圈,圈面积的大小代表知识的多少,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圈就越大;一个人知识越少,圈就越小。
亚里士多德就问受众:“是圈大的人以为自己懂得多,还是圈小的人以为自己懂得多?”答案是,圈越小(知识越少)的人会越认为自己懂得多!因为,你懂的多少(知识)是没有办法用度量仪测量的,而是靠自己去感知的。
当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其圆圈就越大,其接触到的未知就越多(也就是圈子的周长),因此,他会感知到自己懂得很少。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学识渊博的人越谦卑,企业做得越大的人越低调的原因。没有谦卑心的企业主是做不大企业的!
第二,企业家学者项目要培养有学习力的管理者。我在10多年前做过一次调查,分析企业规模大小与企业主学习心态之间的关系,发现一个结论:企业的规模和企业主的学习心态是U型关系。
也就是说,规模小的企业主和规模大企业主,往往是比较谦虚好学的,恰恰是处于中间状态的那些几个亿、几十亿年产值的企业老板,自我感觉良好!这非常好地影射了当下企业主的格局。很多规模几个亿的企业就是做不上去,很多企业主做了几十年企业,几乎没有进步,更提不出企业的战略思路和经营逻辑。
第三,企业家学者项目是要培养有人文底蕴的经营者。我在一次聊天中,听到有人给我提了这样一个“假设”,说“学经济学的很难成为企业家,学人文的反倒产生一批优秀企业家”。
如果不是“以偏概全”,还真有几分道理。马云就是学外语的;杭州本地的房产大鳄,最大比例是學历史的。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的经济改革和企业成败原因,在历史上都发生过。懂得历史、懂得社会发展演化规律的企业主,才能“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第四,企业家学者项目要培养有自我认知的反省者。企业家要拥有梦想,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拥有持续反省的自我认知能力,这很不容易!
我每次在EMBA、企业家学者项目开学第一课上,都会问三个有关“自我认知”的问题:企业家与个体是什么关系?企业家与企业的关系是什么?企业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企业家是社会化身份,非完全的个体身份,如果社会不认可,这个身份就自动消失;
第二个问题,企业家是以企业为自己的价值实现“工具”的特殊群体,因此要从根本上尊重企业内各类要素,不要以为自己解决多少就业,交了多少税,就有多少了不起,这些只是成就企业家身份的成本而已;
第三个问题,企业家是依赖于社会提供各类生产要素才成就其企业家身份的,社会是资源的供应方,是企业家成长的土壤,因此,必须要尊重社会并服务社会。
聚焦使命,打造浙大管院人才培养高端品牌
核心问题之一是坚守使命。新时代需要新思想!管理学者和企业家要敬畏规律与本质,“莫向外求”,遵循“一脉良知”。
浙江大学企业家学者项目的努力方向,就是要让我们的同学学会认清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内化成浙大人,真心真意地学习并践行浙大“求是创新”精神。
而对于管理学院来说,则是要持续改革企业家学者项目培养方案,把“商学+”教育教学生态系统作为基本逻辑,全过程强调思想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让我们的项目成为培养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人文思维相融合的独特平台。
核心问题之二是坚守目标。我们希望参加企业家学者项目的同学们能够以终为始,做管理实践中的思想者。
每当谈到人才培养使命时,我都会不自觉地想到浙大竺可桢老校长说过的那段话,“大学教育之目的,绝不仅在于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的。而尤在乎,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之领导人才。”于是,我就更加坚定了“企业家学者应该学什么?”的答案: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让企业家的意义回归!
核心问题之三是知行合一。该项目要求学员把思想付诸实践,从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管理智慧。既然是“企业家学者”,就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家之言”,为奋斗一辈子的企业留下点灵魂。
真正企业家的使命与责任是回应世界的!当下经营者应更关注本土管理智慧;回应社会——更关注“人”的因素,推动人本主义情怀的管理,培养社会精英群体;回应企业——更关注“内生”要素、有内涵的企业家,创造有内涵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浙大企业家学者项目的使命与责任。
“认识自己内心的最深处,也就是认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这就是我们企业家学者项目的格调。
* 作者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