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声中的歧义现象与表达效果研究

2020-03-30史霞

青年生活 2020年7期
关键词:歧义效果文化

史霞

摘要:相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近年来,也有很多外国人喜欢并尝试这门艺术。它带来的搞笑效果,其实和相声本身的语言特点有很大关系。这种文体善用歧义,巧妙地运用歧义不同手段引发观看者的笑点,达到幽默效果。本文则从相声语言入手,分析讨论其中的歧义,主要包括语音、词义、语法和修辞方面;并基于研究中的不同形式下的歧义概括出其所要产生的使语言幽默化,陌生化以及非常规化的效果。这对相声的发展无疑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所以,对于相声的研究,从歧义入手,给相声内容形式注入“活水”,不断丰富和发展民间特色传统相声文化,更好地彰显文化自信。

关键词:相声;歧义;效果;文化

一、相声中的歧义现象

(一)语音手段

1.同音词

董建春:看到成群结队的共享单车,你有什么感想?

李丁:这要全是我的就好啦。

董建春:不是,问你感想。

李丁:我这就够敢想的啦。你还想听什么敢想?(2018年《单车问答》)

上例利用“感想”和“敢想”同音,看似答非所问,实则巧妙转换话题引人发笑。另外,还有在2018年《我爱诗词》中,贾旭明和冯巩提到的“凉州”,曹随风开口说:“凉粥不好吧?你问他能不能热热?”真是笑料百出。

2.谐音词

下面为冯巩,杨议的一段对话:

昨儿你说你在美国

你听错了,我说我在按摩

你说还去卢森堡

我说还去泡泡澡(2019年《今天倍儿爽》)

这是杨议和冯巩借钱,杨议不想还钱于是假装自己去了美国,被冯巩发现了以后,用谐音圆自己的谎言,最后冯巩无奈说自己一句也没听对。再比如说,甲说:“群众为什么笑呢,笑说明问题,我们中国有一句成语...上行下笑(效)哇~”这一例也巧妙地利用了谐音。

3.重音

王声:不能锁

苗阜:王声老师,是不能这么干

王声:坚决不能锁

苗阜:不能锁,把车座子拽下来拿回家

上例中,王声所讲的重音在“锁”上,强调“不能锁上”;而苗阜所说把重音放在“不能”上,认为单车不能锁但是能采取其他措施,比如把车座子拽下来。重音不同,导致两种不同的理解,较为搞笑。

(二)词义手段

1.多义词

李鹤东:踏踏实实站在舞台上,投入演出,放下包袱。

谢金:坏人在这儿呢,我一说相声的,他让我放下包袱,我本来包袱就少(2018年《我为什么不红》)

“包袱”有不同含义,一是某种负担,在曲艺中还有笑料的意思。而第一个是生活中常用的,很容易想到,突然画风一转,取笑料意,使观众措手不及,引人发笑。再如:2017年《姥说》中,尤宪超:考上大学要走那天,姥姥也特别伤感,给我包了一顿饺子说,上车饺子,下车面,孩儿啊,吃饱了,好上路。“好上路”添加了一种送逝去的人离开的意义,所以在这里说,送人上大学利用不合适,产生笑点。

2.同形异义词

妻子:把这钱拿出去花了。

丈夫:老婆,算了。

妻子:去,你给我出去花。

丈夫:哪有老婆逼著老公出去花的呢。2009年小品《五十块钱》

这里的“花”是同形的两个词,一个是“花费、消费”的意思,另一个是“花天酒地、风流”的意思。丈夫巧妙地利用“花”的异义,转换说话对象,为自己解了围。

3.缩略词的曲解

王声:新四大发明

苗阜:第一样 高铁 高级铁路 ,这个可了不得了

王声:高速铁路(2018《新四大发明》)

上例把“高速公路”的缩略词“高铁”曲解成“高级铁路”,展现出无知而令人发笑另外;还有“潜规则”被曲解为“潜艇上的规则”。

(三)语法手段

1.词类的活用

甲:我每天都遛五公里

乙:五公里?运动量不少了

丙:什么不少,她养了一只狗,那狗名叫五公里。(2014年《说你什么好》)

“五公里”表示数量,属于数量词,在这里被用为名词,作为狗的名字。词类的变化,与人们心中的感知相悖,从而产生笑料。再如,在《姥说》中,高晓攀和姥姥说要买一个BP机,姥说没钱。高晓攀又说,明明有钱!姥说:明明有钱,你找明明要去呀!在这里,姥姥认为的是“明明”作为一个人名,做主语,让他去和明明要钱;而高晓攀想表达的意思是“很显然,确实的意思”,想和姥姥要钱,做状语。这种错误却可以使观众捧腹大笑。

2.停顿的误解

金霏:我家热得快炸了。

陈曦:开空调啊

金霏:你没听懂吧,你先别说话,我说前两天天真热,我家热得快炸了

陈曦:开空调啊

金霏:我说前两天天真热,我家烧开水那热得快,炸了。(2019《有话好好说》)

“我家热得快炸了”停顿的不同,造成误会,带来搞笑效果。又比如,有人问:女生的长相真的那么重要吗?答:长的漂亮/不重要,长得漂亮/不重/要。停顿不同,意义完全改变了。

(四)修辞手段

1.仿拟

孙越:给我们模仿其中一桥段怎么样?

岳云鹏:模仿什么?

孙越:桥段

岳云鹏:没有文化

孙越:怎么没文化?

岳云鹏:那叫船段好吗?哪有桥哪有桥?(2018年《非一般的爱情》)

上例的背景主题是关于《泰坦尼克号》,将“桥段”理解为“桥上的片段”,从而利用“桥段”创造出“船段”,即船上的片段。

再如,有人这样来说医院里的情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医院”,说出了病人的处境。

2.别解

苗阜:我现在十窍都已经通了九窍了。

王声:就一窍不通。(2017年江苏春晚)

“一窍不通”是指“连一窍也不通”,借助“十窍通了九窍”背景铺垫,意指“只剩下一窍还没通”。这里对成语“一窍不通”进行别解,达到幽默的效果。在上面例子中,我们发现其实“船段”仿拟“桥段”,也是对“桥段”的别解,利用其在船上的片段义。

在《昨天今天明天》中宋丹丹说:秋波是玩意儿你咋不懂呢?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曲解了“秋波”。

(五)多种手法混用造成的歧义

这种方法也是相声中使用过的。比如同音转化与停顿不同的连用。2019年郭阳郭亮的《新双龙会》中:甲说乙应该叫他什么,乙说佩奇。甲说佩奇很好啊,旁边的丙说,“佩奇是只猪”,甲便理解为“蜘蛛好啊,能吐丝,他就跑不掉了。”借助人们常看的佩奇造成的歧义,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把包袱抖的好,引人发笑。

二、相声中歧义使用的表达效果

(一)使语言幽默化

我们发现相声中真的很善于利用歧义来烘托气氛。有的表现高雅,甚至有教育意义,留给人思考的空间。例如,2017年江苏春晚中,苗阜说十窍都已经通了九窍了,王声理解就一窍不通。其实就是说什么都不懂,却说十窍通了九窍。相声中一些片段看似是对故事的“曲解”,但是不可厚非,确实起到了诙谐幽默的效果,在无形之中增强了相声这类语言节目的趣味性。

在相声当中,有一共性,相声演员之间大都是互相斗嘴调侃,一个说,一个配合,紧紧相连,缺一不可。有时候这个笑点就是通过“捧哏”这一角色实现的。尤其是在对口相声当中表现明显。比如2019年《主角和配角》中,道出了捧哏和逗哏的每个人的作用。同音字,多义词的故意强化,使得当时的气氛能够推到高潮。

(二)使语言陌生化

研究相声语言足够多的话,大家都会发现相声剧本大多取材于现实生话,甚至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但是如何在司空见惯的场景下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使语言重新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这就体现了相声语言的使语言陌生化,以陌生表现熟悉的功能。例如,对于《泰坦尼克号》的相声,“肉丝”代替“露丝”的运用,正是观众对于新鲜感的需要。

为了使人们眼前一亮,不再感受到相声故事的无聊乏味,编剧会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比如同一件事,在相声中便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体现。例如,2019年《一家亲》中,谢金说,决赛那天要不是你师爷我嘴下留情,你能拿冠军?李鹤东:早把你咬死了。“嘴下留情”仿拟了“手下留情”,抛出了搞笑包袱。

(三)使语言非常规化

优秀的作者总喜欢打破常规,语言的非常规化是使相声永远鮮活、耐人寻味的关键,所以相声语言大都不是按常规来发展的,故事往往不是按观众所预料的发展,一般会设置出乎意料,让人眼前一亮,甚至产生巨大反差,产生视觉,听觉等不同的审美感受。在2010《捐助》中,赵本山说“他耳朵好使,嘴聋”,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搭配确实打破了常规。

相声语言中存在词性的非常规化,会把名词当成动词,或者形容词等词性来用,数量短语当成名词短语的词性来使用;比如文中的把“五公里”当做一只狗,属于名词;有的相声当中还存在逻辑的非常规化,不按照预想的情节发展。

三、小结

歧义无处不在。由于歧义,使得人们在沟通时,总是由于理解不同而遇到障碍。但是歧义现象的研究,可以给我们揭示出许多语言规律,帮助我们了解语言。对语言歧义的分析更好的促进“相声”的发展。比如,小品中很少提到利用多音词。在这个方面有“小心地滑”(dē),小心地(dì)滑。在这里,由于“地”的两个读音,引起了两种不同的理解,一个是表示在地上小心滑,一个是提醒人地面很滑,造成了戏剧性的一幕,加上演员现场演绎,捧哏的加强引领,搞笑效果一定很好。

总之,相声,作为传统文化,向前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而我们对相声语言的研究,找到歧义产生的原因,通过提供不同的语料来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值得进一步考究。

参考文献:

[1]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79.

[3]吕叔湘.吕叔湘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4]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邵敬敏.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王力叶.相声艺术与笑[M].北京广播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歧义效果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浅谈歧义容忍度与二语习得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谁远谁近?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英语中的歧义浅析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伪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