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红色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
2020-03-30缪姝
摘要:做为高校思政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课,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课程设置及展开上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程经过不断探索,努力将区域性红色资源融入实践教学中,走出一条极富特色的实践教学之路。
关键词:区域性红色资源;实践教学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依托福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优势,开拓创新、始终致力于福建红色文化这一区域性红色文化资源的寻访、研究、传播,通过不断摸索逐步打造出理论研读、课内实践、基地研学等各环节构成的立体多层的福建红色文化实践课程模式,成绩斐然。
一、依托福建紅色文化中心、挖掘有深度的思政课理论内涵
福建省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带领全省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开拓创新、努力奋进、弦歌不辍,使得区域内红色资源内涵突出外延扎实。“福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是挂靠在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新型特色智库,中心成立后致力于本土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阐释该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探索该文化资政育人的有效途径。理论上为思政课实践课堂做出了重要引领:1、通过读书社常规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子打开拓展阅读渠道。学院现有中共党史读书社和马列经典著作读书社两个省级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成员以马院学生为主,鼓励全校学生自愿报名,定期参加活动。活动类型努力做到有坚持有创新:坚持是每半月开展一次的马列原著、中共党史的名著名篇集体阅读活动。通过邀请中心名师推荐书目、开展导读和读后的交流,打通学术壁垒。此外还打造了理论交锋会、理论宣讲员比赛、理论热点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项目,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理论提升需要。2、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手册》,为每位学子奠定基础阅读内容。为了延伸教学成果,带领学生回归理论本源,我们在实践手册第一部分就设置了“中国近现代史名著名篇”读后感撰写这一栏目。老师们课上推荐系列书目,安排阅读后撰写读后感。许多学生从开始只是把它当成一项作业,到阅读完一些书目重新回归课本,他们感触良多,并把自己的想法逐字逐句写进手册,基本上达到了当初预想的目的与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架设多层次课内实践项目
针对课堂教学教材的相对固定化以及课外实践的铺陈面不可能具体到每位学子,我们把实践重心设计落在了课内实践上。通过多个模块设计实现课内实践的有序开展:1、启动教学云平台开展翻转课堂。2018年始在部分教学班试水翻转课堂。教研室在原有“专题式教学”积累的成功经验上,鼓励每位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章节,设计问题,让学生自行选题,以6-8人形成小课题组分组分工,课后准备材料和课件,期末给出时间进行主题汇报。教师当场点评,同学共同打分。该活动学生参与率实现全覆盖、对于知识的获得感强,能够突出的解决课堂上未尽的理论难题并及时回应热点问题展开引导和回应,值得推广。2019年教学平平台上线后,给予翻转课堂更大时间和空间,对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的主动性都起到质的飞越。2、分层次推动“大学生讲思政课”项目。这是个由“点到线再到面”全面铺开的项目。我院于2017和2018年两度在当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活动中斩获一等和二等奖的好成绩。由于在参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所以我们认为完全有条件推广成为公共课实践活动,利用综合大学专业种类丰富的优势开展了第一批红色文化宣讲员的培训。形成以马院提供内容导向、文学院形成文稿再交由传播学院进行录播或者下班宣讲的模式。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优化这个项目的内容和形式,讲好“福建好故事”,铺陈到每个教学班形成良好的扩散效应。3、持续建设“红船航道”微信公众号。该项目以学生为主导从2018年5月建设上线以来持续推送福建红色人物故事、红色社会实践成果和红色文化研究动态等内容1600多篇。此外还在抖音和哔哩哔哩等新媒体上大量制作上线,形成了较好的传播矩阵,团队走访中小学上百所并开展公益性红色教育近3000小时。接下来,公共课引进VR教室与该项目持续拓展内容和形式全方位的合作。
三、借助“大思政”背景,构筑课外实践多元化模式
受学生基数大、师资力量有限、经费以及安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高校的课外课程内容普遍存在覆盖面不足,多数学生的实践只能流于缺乏有效指导的“自由行”的问题。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1立足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出版实践教程系列书目。福建省现存各级别革命遗址、遗迹达2638处,红色资源无论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省会福州自近代“五口通商”以来更是名人荟萃、熠熠生辉。为了将这些资源和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我们组织编写了《福建红色文化实践教程》等教材和教辅。将这些资源分类书中,突出了实践课程的理论内涵、强化了实践线路的优化组合、创造性设置了全新的体例!2、借助“大思政”背景、举全校之力建设研学基地。习总书记提出,各地各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多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号召,努力打造“有核心,无边界”的大格局思政课课堂。通过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和网络新课堂有机贯通的机制,积极整合力量、积极洽谈研学基地。目前已签约多个研学基地,如福建师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古田研究基地”“下党研究基地”等,同时还签订《福建师范大学(闽清)乡村振兴研究院合作协议》,让青年学子投入乡村振兴作为未来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方向来打造,延伸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模式。
作者简介:缪姝,1979.4,女,汉族,硕士,福建福安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师范大学 2018 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I2018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