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明式椅看明式家具的现代转译与创新趋势

2020-03-30俞凯

设计 2020年1期

摘要:为了探究明式家具在当代如何进行现代转译,剖析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与创新趋势。本文以明式椅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明式家具的现代转译路径,分别从造型、结构、功能、材质、工艺、色彩、装饰等进行论述。结论是传统明式家具应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对明式家具的功能、造型、人体工程学、材质与制作工艺等进行创新改良,使明式家具在传承与发展中融入现代生活和现代人需求。对当下明式家具的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明式家具 明式椅 转译路径 创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1-0016-04

引言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不仅因为其是中国传统文人匠心的创造物,更体现出文人背后的一种哲匠精神。明式家具最为典型的代表是苏式家具,其奠定了明式家具的风格体系,传达出当了时文人的审美观——尚简、尚精、尚淡、尚清,同时呈现出文人士大夫追求天人合一和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本文将从明式家具类型视域下的明式椅出发,剖析明式椅的现代转译路径,进而探索明式家具在现代如何进行转译与创新。

一、明式家具的研究背景

(一)明式家具的形成

纵观家具的发展史,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审美高度的不断提高,家具也发生相对应的变化。从商周至汉魏六朝,那时人们的生活习惯还处于席地而坐,使用的是与席地起居相适应的低矮型家具。到了西汉人们席地而坐的高度开始提高,直至汉末,胡床从西域传入中原,因其特殊的折叠式构造为高型家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传入使高型坐具进入人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垂足而坐的习俗文化,当时坐卧两用的床已经相当普及。隋唐开始逐渐从低矮型家具过渡到高型家具,高坐使家具的类型发生改变。到了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和家具事业的空前发展,为明式家具的發展铺垫了道路。元代高型家具已经十分普及,然而在家具的发展上并没有很大突破。直至明代中叶到清早期,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制作,使家具的创作达到了设计的顶峰,形成闻名中外的明式家具[1-2]。

(二)明式家具椅的类型

中国传统家具中椅的原型可追溯到东汉末年,其由胡床的功能演化而来。床在古代的概念里是指坐具。隋朝之前,胡床作为临时性休息的坐具使用,又因隋炀帝大忌胡人故而将胡床改名为交床。随着时代的嬗变,宋代交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宋人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因而在交床设计上加以靠背和扶手,来满足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与精神享受。功能性的进化使得交床逐渐转变成交椅,便于主人外出携带和随时随地坐下休息[3]。

到了明代中叶,椅的种类形式逐渐丰富多样。明式椅从造型和功能上可划分为四大类,分别为交椅、圈椅、扶手椅(官帽椅、玫瑰椅)和靠背椅(灯挂椅、一统碑椅)等,如图1,每一款经典器形对明式家具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明式家具的现代转译路径

明式椅作为明式家具的经典代表之一,无论是交椅、圈椅、扶手椅还是靠背椅,都呈现出极其简约的造型样式、文化内涵和超高技艺。明式家具凝聚了明代文人、匠人伟大的智慧结晶,其设计理念与思想值得当代设计师去深入研究,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因此,“新”明式家具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必须从现代转译路径入手,通过造型的优化、结构的革新、功能的创新、材质的融合、工艺的拓展、色彩的凝练、装饰的简化等路径,进而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满足当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本质需求。

(一)造型的优化

明式家具的造型以简约、高雅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传达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雅趣。然而造型上却受到多方的约束:一方面受当时建筑、园林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礼制文化的约束,这也间接导致明式家具在人机尺度上欠缺考虑。如经典的圈椅,其月牙扶手的设计初衷便是让坐者保持一种谦和好礼的姿态,因而在舒适度上相对弱化。同时剖析明式家具的造型,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元素特征——便是采用牙条和劵口牙子、矮老和罗锅枨,且与当时建筑、园林上的雀替相呼应。但从现代人的审美视角看,明式家具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且很难融入现代室内空间。因此,需要通过对明式家具的造型进行优化,力求做到既具有明式家具的设计精髓同时又带有现代气息。

1.比例改良与构件简化

现代建筑的发展导致明式家具的造型风格与室内空间装饰显得较为突兀,因而需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结合现代居住空间展开设计。如璞素品牌出品的扶风作品,如图2。以明式扶手椅为原型,在造型上高度优化,摒弃复杂多余的罗锅枨、踏脚枨、步步高赶枨等构件,使椅盘以下半部分保持简约和纯粹。并将人的视角集中到椅盘以上部分,将原本中规中矩的扶手和靠背进行再设计,通过重构的方式,加入贴合人体曲率的弧线条,用连贯的曲线将扶手与靠背形成一体,同时使靠背自然而然地分割成两个部分,形成一实一虚的空间对比关系,增强舒适度的同时使椅子更具轻盈感。在整体的尺度上,将扶手椅从上往下进行向外舒展,细节处理上线条粗细起伏变化微妙、方圆过渡自然,从容的姿态使家具本身多了一份含蓄与隽雅,更好地与现代居住空间相融合。

2.人体工学的考量与精神气韵的把控

明式家具应打破传统礼制文化的束缚,使其贴近生活。汉斯·瓦格纳设计的China Chair,如图3,其设计原型源自明式圈椅,同样摒弃并简化构件,将劵口牙子与牙条进行整合,与椅盘融为一体。China Chair最大的特点将月牙扶手进行再设计,半圆形扶手经过人体工学的改良,在侧面呈现L形曲率造型,使其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另外将鹅脖往内推移,使坐面的前端部分更宽阔。同时在构件的体量设计上十分考究:(1)前腿、鹅脖上靠近椅面一端较粗、另一端则细;(2)上下一体的后腿则中间粗、两端细,粗细变化的处理使圈椅更加挺拔有力。整体造型强调具有东方审美的同时又凝练北欧现代气息。

又如半木品牌出品的新宋扶手椅,在造型上汲取了明式官帽椅和宋代圈椅的样式,构件上并非单纯的简化,而是思考构件之间的关系和牢固度:一方面高度提炼明式官帽椅中的联邦棍,将其与后腿合并成一体,同时将连接处的线条加宽,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将宋代圈椅上的扶手进行简化,并和两侧前腿连贯成一体,同时扶手前端放宽,将中式传统礼仪与现代舒适性完美融合,保留“精气神”的同时融入日常生活。

(二)结构的革新

明式家具在结构上考究接合的严谨和合理性,其源自传统建筑木框架中的榫卯结构,运用一榫一卯的不同接合使家具构件之间严密扣合。剖析明式圈椅上的月牙扶手就能够很好地了解古人的智慧,它的造法分三接和五接,三接可以减少两处榫卯的接合,又因月牙扶手需要大块较长的木料进行制作,因此在处理上运用极具智慧的楔钉榫来解决圆弧形扶手的问题。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地不断进步与发展,传统榫卯结构构造过于复杂,缺少统一性与标准化,这些精细的榫卯在制作上并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因此,需要通过对结构的革新来进一步适应工业化生产模式。

1.结构的标准与显现

在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技术的背景下,结构件的标准化由此产生,以此拓宽明式家具的出路。榫卯也不再是隐涵在家具内部,而是通过显现的方式呈现,其既可作为固定支撑件同时也起到装饰效果。如清庭品牌出品的椅刚柔,如图5,对比明式圈椅可以发现其最大的特点将结构外露,设计了大中小三款不同型号的人字形结构件,笔直挺立的前后腿(下截)部分穿过不同大小的固定件和椅面时产生微妙的对比——后腿(上截)部分发生弹性的空间扭曲,这一刚一柔间极具君子之风。而汉斯·瓦格纳设计的The Chair椅,最大的特点便是在椅圈扶手处采用Z字形创新榫卯,如图6。其与楔钉榫结构相比不难看出:一是结构上简约明了;二是加工上更加高效,使椅圈的曲率变化更加自然与美观。

同时3D打印技术的迅速發展出现了模块化标准构件,明式家具的结构节点处可通过3D打印的方式进行设计,并可用金属材料替代,如图7,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达到流水线生产要求,给家具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2.接合方式的改进与创新

标准件的统一化同时产生了能够快速安装和拆卸的榫卯,从而提高家具的可携带性。如宜家品牌在家具上研发了一款快速拼接的楔形榫钉,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简化传统榫卯基础上进行革新,解决组装的难度、节约资源和节省时间。在凸出部分的榫与凹进部分的卯上分别设计相互吻合的波浪形齿纹,如图8,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方便安装与替换,以此减少螺丝零件对家具本身的磨损与伤害。

(三)功能的创新

明代出现大量的园林建筑,随着居住空间面积的增大,明式家具在功能上可划分为空间功能、陈设功能、使用功能和人机功能等。在空间功能上满足日常起居习惯,如厅堂是家庭活动最密集的地方,所有的家庭仪事、行礼、待客等都在这里举行;在陈设功能上讲究对称手法,如厅堂中明式圈椅的摆放基本以两边为对称进行放置;在使用功能上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分类,将明式家具归类成卧具、坐具、承具、庋具、屏具、架具等;在人机功能上解决地面潮湿问题,如在座椅的前腿下截设置脚踏枨和步步高赶枨。随着现代居住空间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明式家具在功能上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因此,创新功能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

1.使用与人机功能的人性化

随着时代的嬗变,明式家具在功能上强调从现代人的需求出发,弱化传统的空间功能和陈设功能,强化使用功能与人机功能,讲究功能与细节处的人性化。素壳品牌出品的融单人沙发,如图9,将东西方设计理念融合,简化明式圈椅的同时满足当下人们对功能和精神的需求,在家具上保留了月牙扶手的精髓,同时考究人机尺度,改进椅圈的弧度,以超纤材质代替,并将靠背与椅面一体化,融入柔软舒适的布艺材质,使之更加贴合人体的坐姿曲率。在整体的体量设计上更加轻便灵动,打破传统沙发的厚重感,以满足小户型人群的使用,给人一种释放心灵的自由与家的温馨感。又如素壳品牌出品的另一件融摇椅,如图10,沙发的形态同样取自于明式圈椅,在使用功能上增加了摇椅的功能,一静一动之间从容而自在,为家具本身增添了一份雅趣,舒适的材质与摇摆的功能,让快节奏的生活放慢步伐,给人十足的安全感。

2.功能模块的整合与思考

在不打破明式家具的意境下思考隐藏式“电器模块”。如这件多功能扶手椅,如图11。利用图形元素思考解决“电器模块”的突显问题,方形孔的不规则排列在视觉上弱化插座,通过纹理的镂空设计,巧妙地将插座模块与扶手表面进行整合,同时加入边几的功能,使家具本身保持简约干练的同时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

(四)材质的融合

明式家具在选材上讲究材质的自然美,其最大的特征就是选材的优质与纹理的细致,多以紫檀、黄花梨等优良的硬木材质为主,如明式椅的靠背上,保留了木材本身的自然肌理。然而,在当下,一方面由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出台后,使得珍贵木材原料更加稀少,这也导致明式家具在价格上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另一方面生活品质的提高与材料的创新,使明式家具在选材上更加多样性,不仅局限于木材,更多的是根据不同环境与不同人群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材质。因而需要通过多方位的思考来拓宽和解决明式家具在选材上的“单一性”。

1.多方融合与碰撞

随着科技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明式家具在材料的选择与搭配上更加融合,如碳纤维、木材、金属等材料与布艺、皮革的融合,通过材料的碰撞增强家具的柔软性与舒适度。沈宝宏设计的作品“一把交椅”,如图12,椅的形制上沿用了明式交椅的式样,保留了前腿与后腿交叉结构的同时改良交椅的比例和尺度,在材质上将木材与真皮进行结合。“一把交椅”最大的特点在于真皮材质的座面和椅背通过现代技术一体成型,使椅子的坐感更为舒适。

2.触感与质感的呈现

另外,材质的触感与质感为椅子带来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空间环境中。素壳品牌出品的融休闲沙发,如图13,造型上将明式圈椅与现代沙发融为一体。圈椅的扶手上保留了木材本身的质感,为提升客厅及卧室空间的休闲功能,座身整体采用布艺的材质,加强座面、靠背与肌肤的触摸感,柔软的布艺搭配硬朗的木材使沙发本身刚柔并济,通过材质上的人性化考量与形制上的简约设计,打破沙发椅常规的形式,置身其中,身心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还有超纤编织面料的扶手与布艺的座身相搭配的款式,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选择需求。

(五)工艺的拓展

明式家具在工艺的处理上选择不上漆,保留木材原始的纹理与色泽。明式家具采用纯手工打造,尤其在家具的制作流程上周期较长。如明式圈椅上月牙扶手和联帮棍的制作工艺,制作时需要匠人通过手工制作对大块木料进行打磨切削,不仅耗材,同时要达到榫卯构件的高精度使其完全接合。这也导致了明式家具的生产效率极为低下,并不适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因此需要结合现代先进的加工工艺和制造技术来拓展明式家具多维度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加工工艺的日趋完善与推陈出新,明式家具在样式上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与选择性。U+品牌出品的不锈钢圈椅作品,如图14,以明式圈椅的样式为原型,在工艺上进行革命性尝试,运用现代化加工工艺进行制作,在材质上糅合了金属与皮革。线条的设计上极大利用了不锈钢金属的特性,将其达到最佳轻盈的状态,通过弯折、锻造、拉伸、焊接等工艺使家具线条起伏变化微妙,同时在关键节点处加粗,保证圈椅的稳定性和牢固度。并在其表面上进行抛光处理,使家具本身保持较好的光泽度,且传达出现代工业感与传统明式家具精神面貌并存的明式圈椅。又如上下品牌设计的“大天地”碳纤维椅,如图15,大胆的运用碳纤维材料在家具中的尝试,为明式家具的制作提供新的可能,在工艺处理上发挥碳纤维材料的特性,其既具有碳材料的牢固度,又具备纤维材料的柔性质感,通过机械加工与手工打磨使椅子表面光润而匀称,达到线条的最佳状态,如同瘦金体那般细劲有力。椅子的结构细节处通过一体成型的制作工艺,在优化力学结构同时满足加工制作要求。另外,在椅面上设计贴合度极高且薄的荔枝纹牛皮,保持整体的简约美观兼顾实用性与舒适度。

(六)色彩的凝练

明式家具在色彩上保留了材质原本的色泽,极具稳重与内敛。明式椅中最常见的选材便是紫檀和黄花梨,紫檀色泽深沉而厚重,黄花梨色泽柔和而素雅[4]。然而,在当下明式家具的色调很难与现代室内风格相适应,因此需要在色彩上高度凝练,结合当下时尚审美,使明式家具既不使素雅,同时又凝聚清新格调。

当下,明式家具注重选色的雅致与细腻,如上下品牌出品的系列家具,如图15、16、17。家具上传承和延续了明式椅的精髓,在颜色上追求清新雅致的色调。其中“大天地”碳纤维椅系列家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将当下流行色应用到家具上,尤其新增加的雾面暖灰、亮面宝蓝等色调,素雅中不失活泼,纯净的颜色配以简约的造型,使其更好地融入空间,以适应不同的家居风格。其中一组经典的红色系列碳纤维椅,在色彩的设计上将红色进行退晕,分别提炼出五种同类色系,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另外“大天地”系列椅子-黑核桃木材质系列家具在色调上传承明式家具的素雅与沉稳,在整体家具的局部细节处点缀金属,同时配以高亮色系,与黑胡桃木色进行强烈对比,从而打破传统明式家具的静寂,使其焕发出新的鲜活力。

(七)装饰的简化

明式家具在装饰上形成独特的风格语言,追求恰到好处的装饰[5]。从明式椅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明式家具在装饰的特点上体现出明代文人士大夫崇尚“无为”,追求一种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而在家具上不刻意堆叠和装饰,而是根据家具整体的要求自然而然地融入。其装饰手法可分为材料纹理的装饰、结构的装饰,即保留材料本身的天然纹理以及将榫卯结构构件和装饰进行紧密结合,极大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雅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明式家具在装饰手法上的表达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趋向,因此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明椅的原型关系,除去多余的装饰性构件线条和细节[6],简化的同时保留明式家具最为经典的设计样貌。如上下品牌出品的“大天地”碳纤维椅系列家具,以明式南官帽椅的样式为原型,通过将明式南官帽椅的装饰结构构件层层简化,提炼明式家具中霸王枨的结构构件,通过巧妙地设计使其转译为椅面和四足连接处的镂空结构,将其精简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使其变得更薄、更轻、更细,最终呈现出極为简约、美观、纤细以及异常坚固的样貌。

结语

随着时代的演变,明式家具要适应当下的居住空间环境与现代人的审美趋向就需要不断创新。本文以明式椅为切入点,通过剖析明式椅的设计新思路来总结明式家具的现代转译路径与创新趋势。面对传统与创新、历史与当代,明式家具首先通过比例、尺度、人体工程学等进行改进与优化。然后思考结构的革新方式以及简化和提高结构构件的精度,以适应批量化生产、高效率安装和快速拆卸。其次注重以人为本,进行功能的创新,融入日常生活。再次利用材料的特性,结合东方与西方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优势与作用,进行多维度的融合与搭配。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性工艺进行创新与发展。同时对色彩进行凝练,深度剖析现代家居环境与审美趋向,使明式家具更加适应当代。最后进行装饰的简化,通过材料、结构等方面的合理设计与原型提炼,以少胜多,使明式家具达到另一个高度,呈现出极为简约现代的风格体系。

明式家具在现代的转译中不断融入“新鲜血液”,通过传承与创新、融合东方与西方的设计理念,同时构建国际范式与人文气息,使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基金项目: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院级课题(一般课题)《明式家具的现代转译研究》(课题编号:2018dfy020)。

参考文献

[1]马未都.坐具的文明[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2]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3.

[3]俞凯.明式家具的现代流变与思考[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

[4]李兴宇,石俊杰.明式家具用材美学特征研究[J].设计,2016,(08):116-117.

[5]孙迟,宋丹丹.探索明式家具装饰语言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J].设计,2016,(09):46-48.

[6]王艳敏.基于原型的家具形态语义设计[J].设计,2018,(0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