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我国林业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研究
2020-03-30闻嘉欣何雨欣
闻嘉欣 何雨欣
摘 要:林业文化遗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进入自媒体时代,影像化传播成为常态。在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中,使用影像化保护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紧扣何为影像化保护、为何要影像化保护以及如何进行影像化保护等问题作出解答,以期给特定主体带来某种实践层面的启发。
关键词:林业文化遗产;自媒体传播;影像化保护
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例如,林业文化遗产名录整理、林业文化遗产教育以及针对林业文化遗产的相关管理方案改革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要求,为林业文化遗产保护指明了方向。但是,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领域,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或者说,它仅是专业人员所做的工作,社会舆论关注度低,因而得到的社会支持也相应较少。为此,如果能采用影像化保护手段,不仅可以传播林业文化遗产知识,还能动员公众加入这一事业中,这样林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做得更好。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影像传播已是常态。因此,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就成为必须回答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何为林业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
首先应解答何为林业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影像化就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显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可长期保存的物质载体,它在相当程度上会因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远离而逐渐消失。因而,对其进行影像化处理成为对林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虽然它也存在影像的“二律悖反”特征,[1]但会将这种流动的社会记忆通过影像的方式留存下来。因此,本文将林业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界定为:将人们在林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与森林、树木有关的风俗习惯、道德准则、文艺作品、服饰器物等文化成品,采用数字影像的方式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整理、储存和保护,并将其作为公共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扩散传播,以此避免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是碎片化、去中心化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主体,即便是影像视频传播也因为制作成本的下降变得碎片化了,[2]而且受众在相当程度上对视频传播更为青睐,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受众的媒介使用心理决定的。[3]并且,影像化传播形式众多,它包含故事片、纪录片、宣传片、微影像、短视频、VR视频等类型,尤其是以碎片化传播为特征的微影像传播,[4]更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2 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为何要影像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极为重要,作为其重要内容的林业文化遗产保护自然也十分重要。但是,受众并非像对待抖音视频那样,[5]对林业文化遗产充满兴趣,或者说受众尚未有机会接触林业文化遗产,因为他们更多将审美注意力投进了虚拟文化内容之上。[6]所以,林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属于相对“冷门”的一项工作。
同时,受众获取林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信息极为有限,传播这些信息的平台主要是受众狭窄的科普网站,在形式上也多为林学研究成果和林业产业动态展示。[7]虽然具有实用性,但受众看不明白。更重要的是,当前的科普传播平台交互性差、受众参与度低,这是自媒体传播时代所无法容忍的。而这一点,林业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及其主政者尚未完全意识到,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保护林业文化遗产。笔者并未否定林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方式,但在自媒体时代,有必要应用影像化保护手段。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影像化保护手段更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自媒体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推动了全球网络治理体系的变化,也在相当程度上重构了日常生活的传播规则。[8]受众被各种信息包裹着,他们在有些信息上具有自我筛选能力,而在另一些方面则无筛选能力。[9]在有限的筛选范围内,受众對视觉图像更情有独钟。当下时兴的“抖音”APP之所以能带动流量,归根究底是其新颖的短视频传播形式。在“抖音”中,即便是文字内容,生产者也会将其制作成影像形态,[10]这是由自媒体传播规律决定的。
第二,影像化手段可较为直观和系统地保护林业文化遗产。影像化手段本身就具有纪实性特点,可以说它兼具空间和时间的两重性,能让人直观感受和理解林业文化遗产的原貌,甚至将受众带入林业文化遗产独具的文化情境中。进一步说,它不仅有利于保存,更有利于学习和观赏,这是其他手段所不具备的。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它还具有某种商业科普价值,具有投资潜力。[11]
第三,易于掌握的禀赋能使受众成为林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动员主体。在自媒体时代,制作和生产影像内容并非难事。当某条林业文化遗产保护视频得到广泛传播,并取得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就会有很多网民模仿,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效果的社会动员。[12]而这不仅会使林业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扩大,而且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也不再“冷门”,这有利于提高林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效能。
3 林业文化遗产保护如何有效实现影像化
那么,如何实现林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像化呢?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凸显知识性。林业文化遗产对很多人而言是陌生的,但就是因为陌生,才会激发受众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并不是一种娱乐式的猎奇,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就意味着林业文化遗产务必体现知识性。制作的影像化内容或相关档案资料一定要满足受众对知识的渴求心理。当然,我们讲的这个知识,一定是真实的、可信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经得起检验的。[13]在自媒体时代,虽然存在一些错误知识的传播,甚至是捏造的伪知识传播,[14]但林业文化遗产影像化的知识必须是真实权威的,否则便不能成为“遗产”。或许,在后真相传播背景下,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15]但也只有这样,林业文化遗产保护才能立得住脚,影像化保护才具有“合法性”。
第二,尊重接受性。林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像化是偏重传播效果的,而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行动主体是否尊重受众的接受规律。具体包括:一是擅长使用恰当的镜头语言,以视听语言提升“故事化”效果。[16]二是文案表达采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形式,避免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在形式上可借鉴综艺或其他节目形式进行编排和剪辑,突出观赏性。[17]三是注重影像所蕴含的情感力量,比如愉悦、温暖、内疚等情感情绪的表达,既可学习绿色广告相关类型,[18]也可借鉴它们的情感表达方式,[19]进而提高它们的情感传播效果。[20]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21]林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才会最大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受众已适应快餐文化传播,这种“快”就要求林业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在形式上简洁明了,[22]避免像某些不当广告那样引发负面情感和情绪。[23]
第三,激发参与性。参与式影像是近年来自媒体影像传播和创作的新趋势。传统媒体时代的影像传播是单向的,并不注重对受众参与感的激发和调动。[24]林业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如果陷入传统形式的影像生产窠臼,不注重受众参与感的激发,在效果上迟早会失败。自媒体环境中的受众,本身就是传播者。如果林业文化遗产的影像生产注重创新、避免同质化,[25]不仅会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官体验,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讨论和转发,而这在效果上会出现裂变式传播、病毒式传播,能将林业文化遗产保护推向更高水平。
总之,林业文化遗产保护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影像化保护手段不仅适应了受众的接受心理,而且它能直观而系统地保护林业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激发更多的人参与这项工作。因此,保护林业文化遗产,应充分凸显知识性、尊重接受性,同时激发受众的参与感,才能使林业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效果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黄晨.绿色广告影像诉求的“二律悖反”与“情感弥合”[J].艺术科技,2019,32(07):23-24.
[2] 曹青云.环境抗争中网络视频动员的基层治理[J].新闻知识,2019(04):36-39.
[3] 蔡雅雯.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综艺节目全民互动养成传播研究——以《创造营2019》为例[J].东南传播,2019(07):137-139.
[4] 张瑜,卫欣.网络微影像: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新形态[J].东南传播,2018(10):105-107.
[5] 王网明.抖音传统文化相关视频走红原因分析[J].戏剧之家,2019(26):214-215.
[6] 刘露,陈昱洁.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8(16):225-226.
[7] 勾莞玥,等.新时代林业科普传播的现实危机和转型创新研究[J].戏剧之家,2019(23):208-209.
[8] 曹青云,张刘刚.我国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的动因、困境及路径[J].戏剧之家,2019(08):207-208.
[9] 张晓蕊.绿色广告的受众逻辑研究[J].大众文艺,2019(08):139-140.
[10] 朱克迎.人物纪实类网络短视频和人物通讯的叙事学比较[J].大众文艺,2019(07):169.
[11] 陈雨萌.商业科普:绿色广告价值新探索[J].戏剧之家,2019(26):208-209.
[12] 蔡雅雯.微信朋友圈中的投票动员与面子意识浅析——论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悖论”[J].今传媒,2018,26(10):61-64.
[13] 勾莞玥,等.融媒时代林业科普传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9(24):206-207.
[14] 代淇.绿色广告的管理困局及其化解[J].大众文艺,2019(09):179-180.
[15] 张银柱,蒋守龙.后真相时代的科普传播[J].戏剧之家,2018(22):212-213.
[16] 黃慧敏.情感传播视角下电影创作的魔幻呈现策略浅析——以《七号房的礼物》为例[J].今传媒,2018,26(06):109-110.
[17] 张沁沁,张晓晨.后期剪辑在慢综艺中的运用——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大众文艺,2018(14):142-143.
[18] 张力引.绿色广告的诉求类型研究[J].大众文艺,2019(12):153-154.
[19] 蔡雅雯.绿色广告的情感传播类型和策略研究[J].传媒,2019(17):69-70.
[20] 蔡雅雯.情感消费主义下的绿色广告情感消费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8):41+83.
[21] 蔡雅雯.绿色广告的情感传播术[J].大众文艺,2019(15):190-191.
[22] 王网明.抖音网红视频的特征分析[J].大众文艺,2019(12):149-150.
[23] 邵悦.绿色广告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大众文艺,2019(09):183-184.
[24] 姚文澜,郭思远,勾莞玥.扩大绿色传播效果的新媒体路径研究[J].戏剧之家,2019(29):222-223.
[25] 王雪薇.本土乡村纪录片叙事创作的批判性分析[J].今传媒,2018,26(07):64-66.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自媒体传播时代林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像化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9NFUSPITP0427
作者简介:闻嘉欣(1999—),女,江苏常熟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播电视学学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何雨欣(1999—),女,江苏苏州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播电视学学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指导老师:陈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