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的出场
2020-03-30逻辑朱文良镡鹤婧
逻辑 朱文良 镡鹤婧
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定位为社会公仆,提出了防止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的重要思想,催生了社会公仆思想的原初出场。出场之后,是波澜壮阔的行程。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为了防止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出台了接受人民监督、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建设“廉价政府”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避免了这一后果的出现,实现了社会公仆思想的在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政权建设是巴黎公社原则在一个东方大国的再现,实现了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的永恒在场。
关键词: 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公仆; 出场; 在场; 永恒在场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20.01.014
Abstract: By systematically summarizing the revolutionary experience of Paris Commune, Marx and Engels positioned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as social public servants;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preventing the state organs from transforming from social public servants to social masters, which gave birth to the initial appearance of social public servants. After coming out, it was a magnificent itinerary.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letarian regim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state organs from transforming from public servants to social masters, the commune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peoples position, issued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accepting the people's supervision, realizing and safeguarding the peoples interests, and building a “cheap government”, which effectively avoided the emergence of this result and realized the presence of the social public servant thought. The political power construction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s the reappearance of Paris Commune principle in an oriental country, which realizes the eternal presence of Marxs social public servant thought.
Key words: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 social public servants; appearance; presence; eternal presence
《法蘭西内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文献,列宁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最高成就”[1]。马克思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出的“防止国家政权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2]110的重要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一切国家机关由社会主人到社会公仆的转变。虽然巴黎公社仅仅存在了72天,但这一转变确立了两个“角色定位”,即广大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权中作为社会主人的角色定位、国家机关一切公务人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公仆的角色定位,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笔者拟从出场、在场和永恒在场的逻辑视角,对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是如何生成的、生成之后是如何巩固的以及在此基础上是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等问题略抒管见。
一、总结革命经验催生了社会公仆思想的出场
要实现社会公仆思想的出场,第一步就应当打碎旧国家机器,由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仆组成无产阶级政权机关,为社会公仆思想出场创造有利前提。铲除全部旧的纯粹压迫性机构以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保障社会公仆思想的顺利出场。工人阶级只有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组织起一个与一切旧政党相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并保证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因此,实现社会公仆思想的出场与在场,必须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一)打碎旧国家机器为社会公仆思想出场创造有利前提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论断。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无产阶级第一次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把马克思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科学论断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
当无产阶级建立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能否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回答是否定的。马克思在分析中指出:“工人阶级为了不致失去刚刚争得的统治,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机器”[2]110。巴黎公社革命是工人阶级为了使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以及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行动,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的手中重新收回,而不是使国家机器管理权从统治阶级的一个集团转到另一个集团手里,又被用去剥削工人阶级的革命。帝国制度作为资产阶级社会摆脱封建剥削制度束缚而开始缔造的,当时它充当了反对专制君主制斗争的有力武器,有积极的一面。但是,这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权力在历次革命中都充当了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始终没有改变旧政权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压迫性质。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已经集中和强化到与社会对立的程度,其作为资本借以压迫劳动人民工具的性质愈来愈突出,从而也就变成了公社的对立物。既然如此,无产阶级就不能承袭和依靠剥削阶级遗留下的旧国家机器来治理国家,在其掌握政权后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彻底摧毁奴役劳动人民的政治工具,也就是把窃取主人地位而不是为社会做公仆的政府权力打破,这一历史使命自然是由无产阶级来完成。
打碎舊国家机器,并不是意味着废除国家各个方面的机构和社会管理职能。打碎旧国家机器意味着摧毁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两大力量”,即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既包括废除常备军、警察和法院等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也摧毁作为阶级压迫的精神工具的宗教势力,但没有废除旧政权的所有社会管理职能。国家作为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社会管理机构,在阶级社会中的本质是执行阶级统治职能。但除了发挥政治统治职能外,还包括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在公社成立以后,国家职能中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得到了保存。以人民的武装取代旧政权缔造的常备军。公社还通过普选选出新的无产阶级政权机关代替资产阶级官僚机构。对于政府应执行的合理职能,如交通、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等,公社不仅没有废除,而且还加以保护,进一步完善,换作由公社的勤务员来执行。总之,实现社会公仆思想的出场,第一步就应当铲除全部旧的纯粹压迫性机构,由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仆组成无产阶级政权机关。
(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社会公仆思想出场提供有力保障
打碎旧国家机器以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政权、如何保障社会公仆思想的顺利出场?答案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由于在之前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过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通过对巴黎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马克思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首次尝试,公社在经济、政治、军事及意识形态等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列措施,都鲜明地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在经济上,公社致力于铲除阶级统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消灭将多数人的劳动变成少数人的财富的私有制,解放劳动,使每个人都变成工人,从而消除生产劳动的阶级属性,最终将土地和资本变成自由而联合的劳动工具,实现个人所有制。在政治上,废除旧政权的官僚制度和司法制度,由社会公仆组成政权机关。公社并非议会式的,它既是行政机关,也是立法机关。在军事上,废除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和警察,由工人组成国民自卫军来代替它。在意识形态上,实行宗教与国家分离的原则、打破了资产阶级贵族的教育培养体系,向人民免费开放一切教育机构,以便人人接受教育、使科学摆脱阶级偏见和政府权力的枷锁。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坚决镇压反革命,将革命进行到底。对于一切反动势力而言,公社政权的存在就是实现反革命最大的障碍,因此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解除工人的武装。巴黎工人在夺取了革命政权后,并没有坚决镇压反革命,对他们的敌人过于宽大,最终致使反动势力反扑而吃了大亏。无产阶级专政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必须对国内反革命和外来侵略无产阶级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只有当无产阶级消灭了私有制存在的经济根源,阶级的存在条件被消灭了,到那时无产阶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社会公仆的职能也将交由不具有国家性质的社会机构来执行。
(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社会公仆思想出场揭示根本原则
1891年,恩格斯在为《法兰西内战》写的导言中详细地分析了公社委员中流行的布朗基派和浦鲁东派,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政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在公社委员中,占多数人的布朗基派负责公社的政治行动,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凭借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能成为社会主义者,只有少数人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浦鲁东派大多负责经济工作,浦鲁东本身就是小农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他们把联合看作是束缚工人自由的链锁,认为私有财产、竞争以及分工才是经济力量。但是,实现工人的联合,并把每一工厂内工人联合组成一个大的公社是消灭剥削和压迫无产者的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然选择。
由于布朗基派和浦鲁东派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很难制出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例如,公社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恩格斯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巴黎公社革命之所以失败,其中包括很多原因,但是没有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从而不能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工人阶级只有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组织起一个与一切旧政党相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并保证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政党能够全心全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人民的公仆。要实现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的出场与在场,必须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坚持人民立场实现了社会公仆思想的在场
出场不代表在场,甚至有可能退场。公社成立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政权的人民立场,国家机关在历史上第一次由社会主人转变为社会公仆,实现了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的正式出场。如果离开了现实斗争,留给劳动人民的只能是永久不变的社会奴隶地位,旧政权则会一直显现出它的压迫性质,以社会主人的姿态凌驾于社会之上。公社的伟大之处“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2]163作为社会公仆的政府,必然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政府、必然是接受人民监督的政府、必然是真正的 “廉价政府”,正如马克思所说:“公社是法国社会的一切健全成分的真正代表。”[2]162
(一)作为社会公仆的政府必然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政府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公权力异化为奴役和压制人民群众的工具。从原始氏族公社发展起来的国家政权是代表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特殊机构,但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国家机关在性质上越来越变成资本借以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由于各方面利益的驱使,不论是封建世袭制的君主国还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都建立在财富占有者对财富生产者的压迫与剥削的私有制基础上,随之带来的则是政客们对金钱、官职和权势的彼此争夺,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被压迫的对象。执掌政权的资产阶级统治者表面上为国民服务,实际上却把国民赋予他们的社会公共权力异化为奴役和压制工人阶级的工具。这样一来,人民群众赋予国家公职人员的社会权力就不再是维护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成为了少数资产阶级官僚政客追逐名利的工具。原本作为社会成员公共意志体现的权力,应该服务于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现在却被用来维护少数掌权者的利益,当作为少数人牟取私利的工具,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总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私有制性质,注定了其服务对象的狭隘性,不可能存在社会公仆思想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