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焰作品的精神意味
2020-03-30汪西
摘 要:毛焰是中国当代写实主义的代表画家,他集古典和现代于一身,始终坚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事物。本文旨在学习毛焰的肖像绘画作品,深刻理解其画面中的精神意味,主要通过对毛焰绘画作品的分析,以及其他艺术家对他的评述,进一步探讨毛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古典表现主义绘画特征,从中获得启示并运用到自己今后的研究和绘画创作中。毛焰的绘画作品中合理地保留了古典绘画中的精神气质,并且更加注重完整地传递画中精神内涵。毛焰大胆地向大众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了人们极度压抑和纠结的内心状态,是对大众的感同身受,也是对当今世人的提醒。
关键词:毛焰;情感表达;精神意味;绘画意义
毛焰以特有的观念性肖像绘画立足于当今画坛,其绘画作品乃至于本人都充满浓厚的古典情结。毛焰认为西方古典绘画才是油画的根源,而写实主义的肖像绘画应当在保持古典主义的严谨造型的同时,加入艺术家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体现出对社会、历史、文化的一种理性思考,并不仅仅是停留于对客观对象的细致描绘。毛焰前期的绘画作品中还存有较为明显的古典绘画的影子,后期的创作中或多或少还有遗留的痕迹,但观其创作和传统的古典注意肖像绘画还是有很大不同。毛焰的绘画从来都不是对传统的一味崇尚和模仿,他认为绘画的内容应当是心之所向,不应当受时代的影响。在国内,朝戈对毛焰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通过绘画表达人性内心,这一点上朝戈和毛焰是共通的。毛焰不讲求作品题材的变化,他的作品通常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记录。在直接面对生活对象时,具有“纪实性”和“直接性”的个人绘画风格通常在画家的艺术创作中起决定性作用,肖像画则是一种主要且稳定的思想表达的载体,每一种新风格总是要经历磨难和探险才能完成华丽的转身,于毛焰而言便是如此。在这个学院和市场双重边缘化的时代,毛焰迎难而上,极力地探求古典主义精神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用最接近古典主义的形式来展现当代社会人的精神面貌。[1]
最初,毛焰一直以身边的朋友或学生作为自己的绘画对象。他创作的作品,如《自画像》《三个朋友》等,清晰可见古典绘画的痕迹,但毛焰的个人绘画风格已经基本形成。在创作时毛焰注重对绘画对象的细节处理,创作题材以记录习以为常的人物或平凡事件为主,作品的创作过程不是毛焰关注的唯一要点。这一时期的毛焰初显锋芒,他精湛的绘画技巧备受众人瞩目。此时我们还能从毛焰的作品中看到全身像,从构图上看,画中人物多呈现站立微仰的状态,通常对背景采用虚化的处理方式,在突出主体的同时,达到既柔和又不突兀的视觉效果,画面朦胧又不失清晰的颜色变化,有“虚实相生”之妙。毛焰对画面细节方面的刻画可谓是达到了极致,他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忧郁彷徨、不安焦躁和压抑的情绪。
在1992年举行的“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画展上,毛焰的《小山的肖像》获得了学术奖。这幅作品运用了学院写实主义的精湛技法,将人物“无意义的精神状态”表现得非常充分,画面的空洞和虚无,仿佛使时间和空间都凝结了。画面角落的毛绒玩具又将人拉回现实,画面表达的是世俗之内、精神之外的东西。毛焰的作品中或忧郁、或惶惑、或脆弱的文人肖像的所指,既是具体的个人,又是共性的传达,也是整个人类的面孔的现实反射。后来毛焰于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作品画面开始由古典转向现代。从《记忆或者舞蹈的黑玫瑰》《我的诗人》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其画作画面的色彩关系变得更稳定、更单纯,人物与背景的搭配也更为和谐,甚至还出现了符号,使作品的神秘感倍增。画面的个性开始凸显,画面指向性也更加明确,毛焰的个人绘画风格越来越成熟。毛焰的绘画作品集结了多重矛盾,作品主要表达的是人们潜意识里被遗忘的、神秘而又脆弱的东西,尽管这样的东西十分敏感,处理起来不得不小心翼翼、慎之又慎。毛焰对人物的头部进行了着重的刻画,五官的轮廓清晰可见,其他地方则做了虚化处理。灰蒙蒙的画面中流露出压抑甚至扭曲,画中人物似乎想倾吐某种难以言说的东西,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正是毛焰想要表达的。毛焰式的“托物言志” 将当代社会青年压抑而又难以平衡的纠结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2]
1990年末,毛焰自与托马斯结缘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以托马斯为模特进行创作,持续了13年之久,创作出的作品有百幅之多。作品画面似有水墨的质感,就像是罩上了一层青纱,烟雾朦胧,若即若离,我们只能大概地看到人物的五官,猜不透人物的情绪,画面弥漫着神秘色彩,看似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却又将人心隐隐牵动。画中的托马斯双眼微闭,神色沉静,如同睡着了一般,尘封在了画面中,仿佛想要醒来却又无法唤醒,整个画面给人虚无空洞的感觉,似有若无地透露出东方之“道”。中国传统绘画对中国画家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许多画家在绘画时会表现出很强烈的中式气息,往往很难恰到好处地实现画家心中所想,使画家的表达变得很局限。毛焰用国外模特入画,既消减了中国符号又不失东方韵味。毛焰的作品已经超出了肖像画的意义,与其说是画人,不如说是画“心”。观者欣赏其作品,在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之余,还受到直击内心的震撼。画面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作为单独的个体出现,而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是个性到共性的转变,是社会大群像的写照,是社会中人们脆弱、敏感的内心的写照,同时也是毛焰本人对社会的解读,以及他自我个性的集中体现。“托马斯系列”成为了毛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与毛焰以往的作品相较而言,不变的是对肖像题材和对人性精神的表达,变化的是逐渐模糊朦胧的画面。后期的画面少了对抗和不平衡,变得更加整体和谐。[3]
对毛焰而言,形象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将现实中真实自然的事物原样复制本就不是繪画的目的。毛焰借用模特的躯壳来承载自己的情感,他曾说自己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那么自己创作出的就不再是风景,他认为画人和画物是一样的,画是手段,画的像更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画出骨子里的“味道”,是灵魂的“味道”,是不可言说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也许会有人认为毛焰的画过度强调内涵、是否不具备很强的绘画技能,事实并非如此,沈小彤曾评价:“毛焰的画好像不是人画的。”这无疑是对手艺人而言最高的评价。何多苓也曾说:“毛焰的肖像不同于别的肖像,莫测高深,非他莫属。”[4]毛焰从不以炫目的绘画技能为骄傲,他的绘画技术日渐纯熟、远超从前,但他从来都将绘画技能隐藏于画面思想之下。毛焰在画面上不断地作“减法”,从画面布局到绘画技巧,再到思想传达,毛焰都尽可能地摆脱所谓的“标签”,试图阻止观众用易把握的关键词解读画面。毛焰认为画面的思想是“活的”,不应该被钉上枷锁,限制思想的灵活性。正如昔日才子唐伯虎自嘲道:“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毛焰是真正的孤独求败者,他和唐伯虎一样执着于追求“他人看不穿”的境界。如今毛焰经历了托马斯时期的沉淀,创作出的画作散发出愈加醇厚的气息,变得更加耐人寻味,意味深长,每一幅画作都孕育着新的生命。[5]
在后现代语境下,绘画渐渐被边缘化,肖像绘画更是处于弱势,成为了陈旧的代名词。毛焰是当代艺术界的特立独行者,他对当代写实主义绘画的贡献在于把绘画技巧融入个人经验的视觉表达。毛焰对油画的形式语言有独特的体会和感悟,他将学院修养和个人的艺术禀赋流畅地融合为一种全新的风格样式,自始至终以心中之物作为描绘对象,把精神意味的传达作为绘画的最终目的。他的绘画是艺术家个人精神状态的记录和内心写照,也是后现代艺术语境中的个人选择。毛焰的绘画作品充满古典绘画之美,又带有对后现代的思考,研究毛焰的艺术作品对探索当代肖像绘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韩东.我从不披荆斩棘 毛焰访谈录[J].书城,2004(1):38-42.
[2] 赵强.逐渐模糊的面孔,毛焰油画作品中精神性的解读[J].美术大观,2009(11):250-251.
[3] 刘晓丹.毛焰:意义的边缘与边缘的意义[J].艺术与投资,2008(1):72-73.
[4] 聂道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风肖像油画语言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77-78.
[5] 曹娟.论何多苓、毛焰绘画的当代性[J].大众文艺,2015(5):55-57.
作者简介:汪西(1994—),女,江苏常州人,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从事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