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艺术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作用探析
2020-03-30曹敏
摘 要:合唱作为一种参与人数众多、普及性较强、团队配合度较高的艺术,是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合唱艺术在对培育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高校中合唱艺术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国合唱艺术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分析合唱艺术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实施方法等,从而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合唱艺术;爱国主义;合唱教育
中国历来注重音乐的功用,即“教化作用”,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在其著作《孝经》中曾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1]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改变社会风气、习惯、制度的作用。而唐代诗人吴融(公元850年至公元903年)在其诗作《李周弹筝歌》中有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他将声乐视作音乐的最高形式,因为人声能夠直接表达人类情感,这也是西方中世纪时期声乐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人声为表现工具的合唱艺术,不仅能够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培育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谈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2]其中,在第23条中提出了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应“组织重大纪念活动”。如何做到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与合唱艺术相结合,是笔者对此的思考。
1 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
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合唱艺术进行结合是中国合唱艺术的传统,它涉及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中国古代音乐没有明确提出合唱的概念,也未实施合唱的实践,因为中国古代音乐更加注重个人音乐素养的培养,多以自娱为主,即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感。随着近现代的到来,西方合唱的概念传入中国,我们在对西方艺术进行中国化的同时,中国合唱艺术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纵观当前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史,主要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救亡与解放战争时期、建国以来的时期,而每一阶段都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联系。因此,《纲要》中提出,应“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从合唱艺术的发展史来看,它便是与爱国主义相关的一系列有教育意义的历史话题。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时期。在这一时期,合唱歌曲创作水平的代表为赵元任(1892—1982)创作的《海韵》。这部艺术作品具有极强的反帝反封建色彩,音乐跌宕起伏、变化多样,是爱国主义的直接体现。而赵元任创作的《呜呼!三月一十八》同样是具有鲜明爱国主义色彩的歌曲。
第二阶段:抗日救亡与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时期,我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便涌现出一大批抗日救亡的合唱歌曲。黄自(1904—1938)先后创作了合唱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等,这些合唱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同时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爱国主义精神。聂耳(1912—1935)是这个时期合唱作品创作最多的艺术家,其先后创作了《前进歌》《义勇军进行曲》《打砖歌》等,这些歌曲在抗日解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冼星海(1905—1945)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作品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坚定了革命信念,在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吕骥、贺绿汀、马思聪等艺术家都曾先后创作出具有鲜明爱国主义色彩的合唱作品。
第三阶段:建国以来时期。建国以来的合唱作品更多的是歌颂祖国、人民、社会生活,诸如刘炽(1921—1998)就创作出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祖国颂》《我的祖国》等合唱作品。这些作品既展现了新时代的社会风貌,又将爱国主义融入其中,至今广为流传。郑律成、田丰、生茂、马革顺等艺术家也先后创作出许多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合唱作品。
回顾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合唱艺术与爱国主义教育是紧密结合的,二者的结合对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培育爱国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2 高校合唱艺术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问题
尽管中国合唱艺术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在高校合唱艺术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知不足。在当下时期,我国对音乐教育的认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音乐自从2000年作为新课程改革出现在学校教育的科目中,就已经存在来自学生以及家长的种种不理解。然而,音乐对于学生来说,在其漫长的成长道路上其实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体系不断完善,出现了合唱、伴唱、独唱等形式,再加上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的逐渐多样化,现在的高校学生对音乐越来越缺乏理论性的认识。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听各种音乐,但是在音乐的表达以及音乐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上都不能够清晰地理解与认识。此外,高校学生对于最基础的乐理的把握也很欠缺。尽管合唱艺术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提高对音乐的认识,但是要想真正起到作用,高校就必须从各方面来入手和把握。
其次,合唱专业教师的缺乏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很多高校的音乐体系中虽然存在音乐的课程,但是对于细分音乐课程有着很多的瑕疵。在整个音乐体系中,音乐课程包含声乐、器乐、合唱等各种形式,而音乐教师只是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有所掌握,而对其他领域的把握和理解并不是十分透彻与明了。从整体来讲,教乐器的教师在合唱、指挥方面虽然会起到一些指导作用,但却不能够指出合唱艺术中的细节问题,教师缺乏专业的对口以及对音乐其他领域的把握。高校应当聘请专业的合唱教师来进行专业的指导,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能力。
最后,学生对爱国主义合唱音乐的主题、情感表达缺乏认知。任何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演唱的方式来讲,高校学生对于演唱只是在动动嘴的阶段,却不能真正理解一部音乐作品的主题,也不能真正感受这部音乐作品带来的魅力,更不能真正理解作者本人的处境和内心的想法。在《黄河大合唱》中,音乐家冼星海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海浪斗争的画面,从而歌颂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以及赞扬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去演唱,那么就丢失了音乐的灵魂所在。拿到一部音乐作品时,高校学生应当先了解音乐本身的主题和音乐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在脑海中勾画,用心灵去演唱、去发声,这样音乐作品的内在魅力才会很自然地散发出来。
3 合唱艺术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方法
高校在合唱艺术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注重方式、方法。高校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合唱歌曲、恰到好处的节日等手段开展合唱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选择爱国主义倾向较强的音乐作品。高校在合唱艺术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当多加选择一些爱国情感比较鲜明的音乐作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譬如《歌唱祖国》《义勇军进行曲》等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都是通过音乐作品中的节奏、调性、调号、和声等的不同组合,烘托出音乐作品的主题,从而来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选取这样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优秀合唱作品,是爱国主义教育成功的前提,因为这样的艺术作品本身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第二,沉浸式体验艺术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感。高校学生在演唱爱国主义合唱歌曲前,要学会赏析音乐作品。学生应当运用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来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且充分挖掘合唱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将自己沉浸在艺术作品之中。
第三,选择适合节日进行演出。高校学生在进行歌曲的演出时,应当选择恰当的节日,这样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譬如我们可以选择在“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来进行演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各大高校开展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歌曲传唱活动”,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参与其中,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还培育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4 结语
合唱艺术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合唱艺术是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与载体。学生在参与、聆听合唱时,能够自觉、自主地接受合唱艺术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吕平.孝经(春秋·孔丘)[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62.
[2]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Z]. 2019.
作者简介:曹敏(1996—),女,山西长治人,山西工商学院音乐与表演专业学生,主要从事艺术美学、音乐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