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众参与问题探讨“以人民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
2020-03-30张园园
张园园
摘要:景观具有生态性、审美性以及公共性,景观设计不仅可以解决城市问题,还具有影响人类价值观的社会作用。文章从国内公众参与社区环境营建的新闻报道中选取代表性项目,思考国内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内外有关公众参与研究趋势,认为公众参与不仅是景观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索景观设计发展的新契机,最后提出“以人民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将价值观同生态观、审美观一起纳入景观设计中,从而发挥景观设计的社会作用及影响力。
关键词:景观设计 公众参与 以人民为本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2-0071-03
一、概念释义
景观设计是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生态性、审美性、公共性、人工性是景观设计的本质属性。景观设计是设计师利用景观要素以及整体环境、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满足使用者居住与工作、精神与审美等各种需求的设计活动。
公众参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在《生命的景观一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中强调公众参与是公众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和程序行使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并表达建议和意见的过程。公众参与需包含一系列媒体和官方组织委员会,公众参与规划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让公众参与政府的行动,公众参与无固定模式。梁鹤年在《公众参与:北美的经验与教剑}}》提出公众参与来源于美国,加拿大其后。公众参与景观设计不仅有利于将公众的社会需求以规范化形式传达给景观设计师,也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保护行为。
以人民为本,古代文献中的‘火,与“民”常连用,实属一词。以人民为本综合了“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思想,包含西方人本思想與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不仅满足和丰富了公众的物质需求,还考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以及生态观、审美观纳入物质需求之上的理念。
二、公众参与环境营造研究概述
(一)国内公众参与环境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公众参与研究逐渐影响到我国规划与设计领域,各级政府与部门逐渐认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通过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媒体宣传和市民投票等形式让公众参与进来。公众参与建设活动不仅需要设计师与公众的交流,政府的支持与组织活动也不可或缺。
从新华网近年来公众参与社区环境工作的报道中,筛选出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如表1所示,各地政府将公众参与作为政府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以提高公众满意度及共建邻里关系为主要目标,通过党员发动骨干群众设置街道管理制度、评选奖励机制、开展社区活动、打造文创品牌等方法,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合力共治共建,把居住的家园变成人们的精神家园。
相比社区与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实例较少。目前国内公众参与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公众参与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保障,也未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有效程序;二是目前国内景观设计与建设活动,多注重体现领导层与规划设计师的意志,较少考虑景观设计活动对周围人居环境及社会产生的影响。部分项目建成后评估显示公众并未按照原设计方案利用空间环境。另外,学界普遍认为公众参与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消耗问题也未达成共识。
(二)公众参与设计研究概述:通过在Google Ngram Viewer英文图书库中输入检索词“Publis Participation”和“Citizen Participation”可知国外从19世纪到21世纪有关“公众参与研究”发展的大致趋势,如图1所示,20世纪60年代之前学术界关注热度缓慢发展,20世纪90年代出现低谷后关注度持续上升。公众权益的有效保障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19世纪的土地规划和评价系统中就已经开始了公众参与实践,郭美锋在《一种有效推动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公众参与》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权运动的兴起,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使得部分欧美国家的社会极不稳定。当局为了平息社会矛盾,被迫在政治生活中引入公众参与,于是在城市政治生活中掀起一股‘公众参与”的浪潮,很快影响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
在西方建筑与景观规划界,公众的投票决议在设计筛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汉斯·霍莱菌(Hans Hollein)社区设计方案也主要依靠社区公众投票的决定性意见。1969年谢莉·安斯汀(Sherry Arnstein)提出“市民参与的梯子”(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一直被认为是公众参与的最佳指导文章,她将参与归纳为三类八种不同的参与水平:从非参与层、象征性参与到实质性参与程度逐渐增强;从操作性参与、教育性参与到告知性参与、咨询性参与、限制性参与、合作性参与、代表性参与、决策性参与,实现了由单向参与到双向参与的转变。2010年戴斯蒙德(Desmond M.Connor)针对现实的复杂性提出一种新的“阶梯,理论,强调公众参与首先采集知情公众的信息反馈与咨询,领导者主要起协调作用。2013年杰弗瑞·侯等(Jeffrey Hou)针对公共空间提出了一个公众驱动实践的研究框架。另外,在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American SocietyOf Landscape Architects)规划荣誉奖中,2016年休斯顿项目与2017年普尔曼项目都鼓励公众参与,并组织设计师与相关利益者、顾问团队一起合作设计。
通过在Google Ngram Viewer中文图书库中输入检索词‘公众参与”,可知国内从19世纪到21世纪‘公众参与研究”发展的大致趋势。如图2所示,我国学术界关于对公众参与的讨论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短暂的增长高峰,但对其关注度在20世纪60年代后却出现极速降低,随后的20年里起伏近乎停滞,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学界逐渐开始关注对公众参与的讨论,比以往都呈现明显增长态势。
通过在知网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景观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国内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并未取得实质性效果。景觀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密切相关,王晓君在《德国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机制研究与经验启示》介绍了德国城乡规划的组织模式、运行制度和法律规定,提出强化第三方主体的核心作用、完善公众参与的运行制度、丰富公众参与的形式与途径。邢海峰在《英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介绍了英国的公众参与方式多样且高开放,通过非政府组织NGO担任组织协调者,公众参与表面上延长了决策时间,但由于是经过充分讨论和征求民意的方案,避免了因仓促决策带来缺乏长远和周全考虑的决策失误。国外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法律机制依靠专门的信息发或在国家法规中详细规定,国内城乡规划部门根据管理需要,编制公众参与法规。
西方公众参与因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发展较稳定,目前我国学界对公众参与关注热度并不稳定,关注度较高的两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公众参与建设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公众自觉意识的重要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形式和内容更适于国内环境建设管理工作。应借鉴国外景观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并结合国内景观规划特色需要,制定适合中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机制。
三、公众参与的启示:探索“以人民为本”景观设计理念
(一)“以人民为本”溯源: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如图3所示,通过在Google Ngram Viewer中文图书库中输入检索词“人民”和“以人为本”,可搜索到其从19世纪到21世纪研究的大致趋势。关于“人民”的研究是:19世纪之前对“人民”的研究已出现一个小高峰,自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初期近1个世纪的时间里,学术界对“人民”的关注较迟缓,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关注度日益明显出现两次高峰,之后到21世纪学界对“人民”的关注热度下降并趋于和缓态势。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情况是: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起,至20世纪50年代左右出现一欠学术研究高峰,但学界的关注度在几年的时间有明显下降趋势,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时期,伴随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与支持,其关注度出现显著上升趋势。
关于“以人为本”方面,管仲提出以人为本理念巩固国家政权;西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提出“人本”思想,赞美理想化的人;马克思从人与人、物间发展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论述现实化的人。关于“以民为本”方面,《礼记》中从“君”与“民”的关系解释了民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和核心;李世民也将“民”作为君主政权稳定与否的重要决定力量;老子提出将民视为比社稷和君王更重要的位置。
目前无论是政治、经济与文化多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思想贯彻于社会建设活动的方方面面,多倾向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为宗旨,而“以人民为本”更能清晰界定主体的价值观。关于“人民”,孟子将“人民”作为诸侯的三宝之一。因此,“以人民为本”涵盖“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两个层面的意义,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和丰富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以民为本是将仁义道德放在物质利益之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基础,还应包含对价值观的传达,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内核,进一步融合生态观、审美观以及价值观等纳入景观环境建设中。
(二)“以人民为本”景观设计思路:目前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多关注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性、功能性、审美娱乐需求,却忽视了景观空间具有影响人类价值观的社会作用。王向荣在《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中提出景观设计应与时代精神相关,当代景观设计更多是用景观修复城市,这样的景观积极意义不在于创造形式,而在于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为解决城市问题,还在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以及精神文化的发展。
在“以人民为本”理念指引下的景观设计势必从整体视角关注公众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以及价值观塑造等内容。公众参与在构建“以人民为本”景观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是公众参与是实现“以人民为本”理念的切入点,是构建“以人民为本”景观设计的重要桥梁,公众参与是建设“以人民为本”景观设计的重要途径。二是公众参与不仅表达公众建议与意见,如设计师与公众之间还应是一个互动、螺旋上升的积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众不仅可以了解景观设计与自然知识、还可以从中得到自然的健康价值、愉悦价值以及教育价值;设计师不仅可以了解公众的所思所想,还丰富了景观设计师的设计内容、提高了景观利用效率,并充分发挥景观设计的社会影响力。
因此,应将“以人民为本”纳入景观设计理念中,在满足公众需求基础之上,以中国传统生态观、审美观以及“仁义道德”价值观作为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并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有效形式,依据不同景观空间类型统筹相关利益者,重视景观环境潜在的社会影响作用,通过景观设计媒介提高公众又粥暴观剑七的认知,积极助力生态文明与社会价值观的建设。
(三)“以人民为本”景观设计方法:景观设计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景观设计师应多关注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统筹各类型景观空间中相关利益人,积极构建“以人民为本”的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倡导一个由政府、规划、设计、公众、艺术、环境、生态等多领域共同协作的设计平台,促进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的科学化发展。
如图4所示,依据不同类型景观空间,组织以传统生态观、审美观以及礼仪道德价值观为主题的社区活动和公共活动,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搭建政府与公众交流平台,设置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奖励机制和评测机制等,实现群众层、企业层、管理层、专家层、设计层、实施层等相关权利者协作共通,以达成科学合理的建设共识,实现社会各领域共同协作的设计方式。
公众参与社区管理的实践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景观建设活动中,尤其是在生态文明政策指导下,通过党员发动骨干群众进行环境整治、园艺景观体验、社区农田景观营造及农事体验活动等内容,从而形成公众参与社区景观营造氛围。景观建设活动依托公众参与良好氛围,便于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工作。如2017年安徽绩溪县尚村竹篷乡堂设计,鼓励村民参建设、管理及运营,持续介入乡村建设中,其公众参与的基础在于该区域民间自治组织。
立足中国公共环境空间的特殊性,将公众参与作为必要部分纳入景观设计体系中,将中国传统生态观、审美观以及“仁义道德”价值观融入景观设计中,以景观设计促进城市公共环境活力为目标,以资源平等共享实例践行社会公平价值观,发挥景观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提升公众幸福指数。
结语
本文借鉴国内较成熟的社区管理经验,从新华网报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公众参与社区环境营造项目,总结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思考国内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内外有关公众参与研究趋势,最后提出“以人民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
一是景观具有生态性、审美性以及公共性,景观设计不仅可以解决城市问题,还具有影响人类价值观的社会作用,助力城市经济、社会以及精神文化的发展。
二是将价值观同生态观、审美观一起纳入景观设计中,以中国传统生态观、环境审美以及“仁义道德”价值观作为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重视景观与环境潜在的社会影响作用。“以人民为本”的景观设计是将人的现实属性提升至人的理想属性,即“人民”,从而确立基于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前提,积极通过景观建设中公众参与以及景观体验活动等影响公众的价值观,从而发挥景观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公众参与不仅是景观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索景观设计发展的新契机。当代景观设计应依托民间自治组织及其良好氛围,统筹各类型景观空间中相关利益人,倡导构建一个由政府、规划、设计、公众、艺术、环境、生态等多领域共同协作的设计平台,促进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的科学化发展。
本课题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重点项目:《北京延庆区景观评价与环境整体设计问题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Arnstein,Sherry R.(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35:4,216-224.
[2]Connor D M.A new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National Civic Reviem,1988,77(3):249-257.
[3]Hou J,Rios M.Community-Driven Place Making The Social Practice of Participatory Point Park[J].Journal ofArchitectural Education,2013,57(1)37-41.
[4]梁鹤年.公众(市民)参与:北美的经验与教训[J].城市规划,1999(5),48-52.
[5]弗雷德里克 斯坦纳著,周年兴李小凌俞孔坚等译,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70.
[6]宋晔皓,孙菁芬.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尚村竹篷乡堂实践[J].建筑学报,2018(12):36-43.
[7]郭美峰.一种有效推动我国风景園林规划设计的方法—公众参与[J].中国园林,2004(01):76-78,81-83.
[g]王向荣,林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01):5-12.
[9]冯光.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区别的探讨[J].理论前沿,2005(18):36-37.
[10]漆飞,王大桥.人民性·情感性·当代性:“美好生活”的三个美学向度[J].民族艺术,2018(0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