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松树切梢小蠹虫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与思考
2020-03-29张伟刚
张伟刚
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 红河654499
1 引言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南部,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028.5平方公里,96%的面积为山地,森林面积123993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20988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97.58%;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3005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2.4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
2 切梢小蠹虫的生物特征
切梢小蠹虫是一种松树的蛀干性害虫,通常寄生在云南松、华山松上。每年六月至十二月之间,羽化后的成虫侵袭松树嫩枝梢,啃食松树补充自身生长养分,造成松树大量树梢死亡。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五月之间,成熟的成虫转移到树干上进行繁殖,造成松树大量死亡。
3 切梢小蠹虫对松树的危害
切梢小蠹对松树的危害主要体现为蛀梢和蛀干。当切梢小蠹在成虫羽化后会蛀食松树枝梢,造成树木年生长量减少,树木生长势减弱。蛀干危害通常发生在蛀梢的基础上,从枝梢蔓延到树干上,在树干上蛀坑并大量繁殖。一旦发生蛀干则松树树干中的韧皮组织会被切梢小蠹虫的成虫和幼虫大量啃食,导致树木养分输送系统被切断,使松树最终死亡。切梢小蠹虫对松树的危害具有传播和扩散速度快的特点,而且一旦感染对于松树来说是具有毁灭性的,这也是将其称为松树的癌症的原因。因此,切梢小蠹虫是云南红河县松树病虫害防治的重要对象,也是林木病虫害检疫的重点对象。
造成切梢小蠹虫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一是气候的原因。气候出现反常现象、高温干旱天气近几年严重发生,造成松树林树木生长势衰弱,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二是其它病虫害的原因。松树林在遭受其它病虫害后如松褐天牛虫害后,树木生长势变弱,经受不住切梢小蠹虫的侵害,造成松树林大量死亡。
三是经营活动不合理。新建人工林在密度高的地方没有及时进行抚育间伐,在面对切梢小蠹虫病虫害时很容易造成大量树木被侵害。部分区域存在过度采伐、过度采脂的现象,造成松树林树木生长势变弱。部分林木单位和个人在进行林木原料或加工品运输的过程中,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林木原料或加工品中携带切梢小蠹虫源,在运输过程中造成大面积传播。对于检验检疫出的不合格林木原料或加工品,操作方法和步骤不严格造成切梢小蠹虫源清除不彻底,或者清理虫源不及时,造成切梢小蠹虫羽化后迁移,未能及时控制住虫源,导致周围林木受到侵害。
四是在防治切梢小蠹虫的工作中投入力度不足。松林面积日益增大,在森林病虫害监测、林木检验检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在较高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标准目标下,林业病虫害监测、防治等工作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人员配备不足,导致森林在防灾、减灾、控灾方面能力不足,不能保障林业病虫害防控高标准目标实现。
五是对受切梢小蠹虫侵害林木处理不及时。切梢小蠹虫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这是造成大面积松树林被破坏的重要原因。清理切梢小蠹虫有害林木工作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清理蠹害木的最早时机。因有害林木清理指标不能及时到位,使清理工作不能及时开展。在加上部分地区还存在资金方面、人员方面、设施方面的不足,很容易延误小蠹虫害木清理时机,加速了切梢小蠹虫的传播,造成感染病害的林木面积越来越大,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越来越被动。
4 松树切梢小蠹虫的防治措施
红河县林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针对松树切梢小蠹虫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全面加强林业监测预警、防控减灾、检疫御灾三大体系建设,以松树切梢小蠹虫防控为重点,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基础能力,保障林业双增目标实现。
加强对松树切梢小蠹虫防治工作的领导。对林业相关部门划分具体责任,明确工作范围,围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及松树切梢小蠹虫病害防治技术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在小蠹虫危害严重的地区成立专门工作小组,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为切梢小蠹虫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松树切梢小蠹虫防治工作实现较高的标准。设置松树切梢小蠹虫专项治理资金,以系统性工程的思路和长远防治的眼光来配备足够的资金,争取用五年时间遏制住切梢小蠹虫严重危害的势头,减少小蠹虫灾害面积。专项资金应采取动态调整的方式,结合红河县松树林面积变化情况以及病害防治工作中人员、设备、物资、药剂等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对松树切梢小蠹虫专项资金作出调整,保障病害防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加强松树切梢小蠹虫病害普查、预防工作,强化松树切梢小蠹虫的监测检疫工作。严格按照《松树切梢小蠹虫病害防治技术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普查工作,严密监控各个渠道源头,严防病虫源进入本地。结合松树切梢小蠹虫病害普查结果,及时清除小蠹虫侵袭的有害木,制定小蠹虫害木的清理计划,包括清理指标、清理时间、清理方法手段、负责人员等,使小蠹虫害木清理工作科学、规范、有序。清理小蠹虫害木应采取科学的处理方式,处理后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确保病源被全部彻底杀灭。
加强小蠹虫防治技术研究,提升小蠹虫防治技术水平。积极学习林学院等科研院所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切梢小蠹虫生物学特性和繁殖迁移规律,为采取科学的小蠹虫防治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积极参加林业部门组织的切梢小蠹虫防治经验交流会议和学习培训班,在现场跟专家及同行加强信息交流,加快提升工作人员防治切梢小蠹虫的专业技术水平,培训一批防治切梢小蠹虫的专业技术骨干。为了防范大规模灾害发生,在典型严重危害地区开展大面积防治模拟实验,对农药及多种防治技术的联合应用进行模拟实验,筛选出效果最好的农药,优化农药使用方式,提高小蠹虫防治技术水平。
加强营林措施。改良松树林土壤环境,增强树木生长势。提倡营造混交林,在新建林或原有松树林中合理搭配树种,构建多物种环境,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在新造林项目中,选用优良品种和健壮苗木,在新造林项目设计环节应充分考虑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加强对新建林幼龄树木的抚育管理,改树木营养状况,促进树木健康生长。结合地区松树林实际情况,制定封山育林计划,改变纯林生态环境,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成熟,提高松树抗病害能力。
加强松树切梢小蠹虫的监测预报工作。建立多个监测点,认真进行松林切梢小蠹虫的监测工作,摸清切梢小蠹虫的分布情况和活动规律,为采取病虫害防治策略提供信息依据。开展监测预报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做好短期趋势预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及时做好病害预警。
加强病虫害检疫工作。加大林木检疫执法力度,对林木原料和加工制品进行严格排查和追送调查,严厉打击各种违反检疫法律法规的行为。积极开展产地检疫工作,重点加强对工程造林种苗的产地检疫,确保检疫不合格种苗不出圃、不向外调运。
做好林木检疫知识宣传力度。加强对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宣传教育。对乡镇、村的监测员(护林员)进行业务知识技能培训,提高监测员等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对周围民众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植物检疫法律法规,提高社会各界对松树切梢小蠹虫防治检疫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植物检疫工作氛围。
5 结语
松树切梢小蠹虫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病虫害。面对该病害的成因,红河县林业单位制定和采取了多种防控办法。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严格进行检疫执法,使红河县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防范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松林切梢小蠹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未来,林业部门将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尽职尽责地守好红河县的绿色生态墙,为保护好金山银山贡献更多积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