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葡萄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分析
2020-03-29王亚利
王亚利
重庆市长寿区八颗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重庆401225
前言
葡萄是一种温带水果,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水果品种之一,其具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果酸、葡萄糖等多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生津开胃、补肝肾益血气等多种效用,在市场上受到大多消费者的喜爱。因此很多地区的果农都在大量栽培。重庆地区近几年的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都在不断增加,推动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重庆地区休闲观光采摘产业的不断发展。但是由于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呈现夏季高温高湿且日照时间短,病虫害问题成了制约葡萄生长的主要因素[1]。因此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对于促进葡萄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葡萄主要病虫害及发生规律
(一)霜霉病。霜霉病主要是对葡萄的叶片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危害花梗、幼果、新梢等组织。在染病早期,叶片会出现淡黄色半透明状的小斑点,之后逐渐扩大为黄褐色的多角形或者不规则形斑块,通常会多个病斑连接成大斑,在天气潮湿的时候,斑块背面是白色状物,最后叶片会干枯脱落[2]。霜霉病具有重复发病特点,与多雨、多雾、潮湿等天气存在密切联系,种植区地势低洼、植株过于密集、棚架过矮也会导致发生霜霉病。
(二)灰霉病。灰霉病会对葡萄的花序以及果实产生危害,同时也会危害叶片和新梢。花序染病主要表现为淡褐色的水渍状病斑,之后逐渐变为暗褐色,并出现软腐情况,病斑上面出现灰色霉层。而果实主要是在成熟期发病,一旦发病会导致果穗腐烂,并出现灰色霉层。该病主要是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春季气温回暖,菌核产生分子孢子,借助气流往花穗传播,并借助雨水蔓延开来。重庆地区主要在开花前至谢花后或者果实着色至成熟期这两个时间段发病。
(三)白粉病。白粉病会对葡萄的果实、叶片、叶柄以及新梢造成危害。病菌主要在被害组织内或者芽鳞片内越冬,在春季时借助雨水或者风力进行侵染。白粉病多发生于干旱、闷热天气,且葡萄栽植过于密集、透光较差易发病。重庆地区主要在从6月至9月均可发病。
(四)炭疽病。炭疽病会危害果实、果梗以及穗轴。果实发病时,表面会产生圆形褐色小斑点,之后病斑会逐渐扩大甚至凹陷,变为褐色的不规则形病斑。果梗和穗轴染病严重时会出现干枯、脱落情况。在重庆地区主要在6、7月发病,会导致果实腐烂,8月期间时发病高峰期。
(五)白腐病。白腐病主要对葡萄的叶片、新梢、果穗造成危害,病菌会在染病组织内部越冬,主要借助昆虫和风力进行病菌传播,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重庆地区在6月开始发病,在7月和8月是发病高峰期,尤其是暴雨过后。
(六)葡萄主要虫害。透翅蛾、蓟马、短须螨、二星叶蝉等影响葡萄是生长的虫害。透翅蛾可对葡萄枝蔓髓部进行蛀蚀,导致葡萄的叶片变黄脱落,枝蔓枯死,一年发生一代;蓟马可对葡萄幼果、嫩叶以及枝蔓造成危害,蛹、若虫或者成虫在葡萄、杂草及土中越冬,在一年内可发生多代;短须螨会导致葡萄叶片、新梢和幼果受害,在一年内可发生6代,在7月-8月虫害最为严重;二星叶蝉主要是成虫或者若虫吸食叶背汁液,多发生于杂草较多、通风较差的果园,在一年内可发生3代,成虫会在杂草或者枯枝落叶中越冬。
二、重庆葡萄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技术。要想从根本上防治葡萄果园的病虫害,需要不断改进农业栽培管理相关措施。对于栽培的葡萄品种应选择抗病虫害较好的,并保证苗木无病毒;在种植方式上,应根据品种合理选择,条件较好的最好选择大棚避雨栽培;重视土壤成分的检测,选取合理的肥料,使用有机肥;科学设置种植间距,保证植株之间的通透性、采光性;在秋冬季节进行果园清理,注重整形修剪工作;选择节水灌溉等[3]。
(二)物理防治技术。从物理防治来看,可以通过高温处理方法对病菌进行清除;通过避雨栽培,对葡萄的生长环境进行改善;人工捕杀虫体较大或者分布较少的害虫;对于存在温度、声响、光照等趋向性的害虫实施相应的诱杀措施;对果实进行套袋,减少病虫害侵害,隔绝雨水并减少农药使用频率;在地面覆盖隔离膜,起到保证湿度、减少杂草和隔离害虫等作用。
(三)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使用对相应病菌具有杀灭作用的活体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例如多抗霉素、农抗武夷霉素等;使用抗生素杀虫剂来防治虫害,或者利用害虫的天敌来加以防治。
(四)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手段,主要是使用病虫害防治药剂,药剂使用需要把握关键时期,并且注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并保证药剂与病虫害的匹配度,掌握药剂使用方法和剂量,可采取交替用药和混合用药。
三、结语
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高温高湿等气候条件并不利于葡萄生长,严重的病虫害问题限制了葡萄产业的发展。为了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果农应掌握避雨栽培技术,同时加强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化学防治技术等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葡萄的安全生产,应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