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
2020-03-29古恒
古 恒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骨骼的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是常见病,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我国大约有7000万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数量还在增加。骨质疏松是一种无声无息的疾病,在没有发生骨折或者疼痛等其他问题之前,我们往往不会注意它的存在。实际上,如果因为骨质疏松而发生骨折了,致残和致死的问题就严重了。所以,对于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大家应该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中老年人更是如此,这对提高我们的老年生活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问题。
一、发生骨质疏松的原因
骨的代谢简单来讲就是骨组织不断吸收旧骨,生长新骨。在正常的骨结构中,骨骼中的破骨细胞会清除陈旧和受损的骨质,这会在骨微结构上形成小小的空穴,而我们的成骨细胞则会在这些空穴中合成构建骨骼的有机基质,来自血液中的钙离子会在这些有机基质上沉积,这个过程会形成新的骨骼微结构,从而维持骨量的相对稳定。发生骨质疏松则是由于破骨细胞的作用过强,而成骨细胞的作用相对减弱,成骨细胞不能够完全修复破骨细胞造成的空穴,进而导致骨量的减少,如果这种情况缓慢而持续的发生,就会导致骨质流失增多,剩余骨量逐渐减少,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症。骨组织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矿物质元素,就是钙,它在骨代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骨质中钙减少,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补充,就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所以,任何导致骨质中钙减少的因素都可能引起并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如妊娠、哺乳、绝经期雌性激素缺乏、维生素D的缺乏等等。另外,有些药物也可能引起骨质疏松,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强的松及地塞米松、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二、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骨质疏松一般可以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以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三、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发生骨质疏松最初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是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病人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折等严重后果。所以,很多病人如果不进行相关检查又没有不适的感觉,骨质疏松很难被发现。
1.疼痛 骨质疏松病人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会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有时候还会有肌肉痉孪,甚至活动受限。
2.乏力 骨质疏松病人容易乏力,不能拿重东西,简单劳动后劳累加重。
3.骨折 骨质疏松病人轻微外力或简单运动就可发生骨折,而且骨折愈合时间比正常人更长。骨折最容易发生在胸腰椎、髋部、前臂远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骨盆等部位也容易发生骨折。比如,有些老年人弯下腰就发生腰椎骨折了。
4.脊柱变形 严重骨质疏松病人,由于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如果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这会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等不适症状。
5.其他症状 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可能产生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这给病人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四、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危害巨大,是老年病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之内,20%病人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病人会因此残疾,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由此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骨质疏松应该尽早预防和规范治疗,避免骨质疏松以及骨折,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减少致残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定期通过DXA 检测骨密度、定量CT、X线等检查可以尽早进行确诊。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营养如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选择合适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有助于增加骨密度,改善机体敏捷性、力量、姿势及平衡等,减少跌倒风险,如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和乒乓球等;服用合适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是一些钙制剂如碳酸钙、枸橼酸钙,增加肠钙吸收的如维生素D,抑制破骨细胞的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降钙素、依降钙素、鲑降钙素等,性激素补充剂如雌激素或者是孕激素等。
通过本次关于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探讨和学习,大家对骨质疏松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规范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会有较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