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火灾及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2020-03-29罗军涛
罗军涛
中国救援河北机动专业支队 河北 石家庄050000
国内众多城市的地下建筑工程愈发完善,由最初的人防工程向地下住宅、仓库等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地下人流量逐渐增多。由于所处位置及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地下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要高于地上高层建筑,近年来地下建筑火灾多次发生,并且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为尽量减少国家社会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地下建筑应具备严谨的消防安全管理对策,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疏散人群,确保消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地下建筑工程火灾特点
1.1 地下建筑火场温度高,升温迅速,易提前爆炸 地面上的建筑一般设有门窗与外界相连,如若产生火灾,房屋玻璃在火场温度上升至280度以上时就会产生破碎,此时屋内大部分大部分浓烟会通过窗口排走。与此同时,外界的冷空气因与热气重量不同,会同过窗口以下流进屋内,以此减小屋内的热烟浓度,降低火灾现场的温度。相比而言,地下建筑工程是不设有窗口的,与外界相通的孔洞相对较小,发生火灾后火场内热烟无法通过孔洞排出,同时,由于地下建筑通常由混凝土浇灌而成,周围有覆土层围护,热传导性差。导致火场温度迅速升高,易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1.2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产生烟量大,毒性强 当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的热烟,同时由于建筑内部与外界相通的孔洞较少,室内烟气不易散出。因为地下建筑体积小,可燃物燃烧反应不充分,会有大量烟气产生;燃烧物中所含的塑料制品与可燃装修物等高分子材料,通过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加上地下封闭空间供氧量不足,当人体在缺氧情况下吸入大量有毒气体,可能会导致其昏迷甚至死亡,使得地下建筑发生火灾后消防人员进入现场救助被困者的行动难度大大增加。
2 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策略
随着地下建筑工程在各大城市的广泛出现,加强其消防安全管理以成为重中之重。由于地下建筑工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发生火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地下建筑电气线路集中且复杂,电路维护工作不到位;由于人员的大意一些明令禁止吸烟的地下区域内吸烟。所以对于地下建筑工程而言,具备严谨的消防安全管理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底下建筑布局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建筑内部非燃化 当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室内可燃物的多少对火势的大小有很大影响。现代地下建筑多采用非燃材料构建而成,由于地下建筑规模、构造的特殊性,地下建筑的装修材料对火灾趋势是有很大影响的。采用不可燃烧的或燃点极高的装修材料可以使火灾的燃烧物减少,同时火灾现场的热烟会相对较少,火场内产生的有毒气体毒性也会相对较弱。所以非燃性材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发生火灾后的人员伤亡数量,同时减小对消防人员营救火灾被困者行动的影响。
2.2 地下建筑严谨布局,严格分区 在火灾发生时,如若不能及时控制火势,使得火灾在地下建筑内大面积蔓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在设计地下建筑的布局时,严格考虑防火分区是必要的。对于地下居住区,仓库,工厂等物品较多,人口数量较少的地方用防火门分隔火势即可,但是对于处于地下的超市或大型商场而言,由于商品分区多、客流量大,商场内各个分区都有顾客,所以防火门对于商场分隔火势是不大现实的,可以使用复合卷帘或者水幕系统进行火势的暂时阻隔。部分中大型地下建筑工程还应设置防烟分区来阻止火灾烟气扩散,并且防烟分区不可跨越防火分区与不同的楼层。
2.3 地下建筑设有不少于两个安全出口,位置明确 火灾中,人员的疏散及安全保护应是放在第一位的,这就要求工程设计师在建筑布局设计时确保有足够的安全出入口,并且要设置在明确的位置方便人员快速确定位置,同时出入口的宽度高度都要谨慎参考发生火灾事其地下建筑人口疏散的人流量,为人员的疏散逃离节省时间。对于地下建筑的管理者,要制定相关管理策略,按时查看地下建筑内部设有的安全出口提示灯是否正常工作,疏散通道是否顺畅,内部工作人员是否掌握场内安全出口及相应灭火工具的确切位置及使用方法。当发生火灾时,可让人员第一时间找到安全出口的位置及时逃离火灾现场。
2.4 地下建筑设置自动消防设施及备用电源 确保地下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完整并且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扑灭场内初起火灾,减少人员伤亡。对于中大型的地下建筑,例如商场,设置自动消防设施及警报装置对于及时发现火灾、扑灭初起火灾与疏散人员是十分有用的。对于地下建筑备用电源的设置,当火灾发生时,场内物品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浓烟加上火灾高温导致场内断电,会严重缩小逃离人员及消防人员的可见视野,不利于人员的疏散逃离与消防人员对场内被困者救助工作的进行。地下建筑设有备用电源可在发生火灾时增加一定的室内可见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因火灾昏暗而造成的恐慌,有利于后续消防人员对被困人员位置的确定及救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由于地下建筑工程节约用地、可利用面积大,地下,降温,保暖、耗能低等优点,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因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速度快,所以地下建筑利用时间较早,通过近年来地下建筑的不断发展,大多地下人防工程改为民用,各大城市地下居住区、工厂、仓库、大型商场等设施逐渐增多。由于地下建筑的封闭性,相较于地上建筑发生火灾的次数会相对较多,这就给地下建筑的使用带来了消防安全方面的压力。所以地下建筑的布局设计要严格按照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