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实践探究
2020-03-29周勇
周 勇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齐家佐乡南洪城小学 河北 保定072350
语文新课改中倡导得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因此,小组合作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值得小学语文教师深思。
一、小组合作在语文教学中的真正价值
1.关注语言实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学习语文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得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读,在读中悟攻读,诵读是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并不是让学生研究语言的组成方式及特点,而应引导他们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激活他们的语言思维。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发现、体验、创造。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更深刻地体验。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应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地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地发展为中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目的。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口语交际与阅读这两种方式学习语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美文,这些美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载体。
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主要方式。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中收纳了许多文字、词汇、语句,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习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思维。学习文本过程中,教师要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即兴发言;编写课本剧;美文鉴赏;改写课文等,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以解放,引导他们进行再创造。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以讲解分析为主。虽然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语言思维形成过程,在“问答”方式中,学生回答着一些毫无价值的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小组合作过程中,开放了学习方式,知识地获得渠道也更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进行思维地碰撞,产生得观点有新意、有创意。学生充分展露自己的特长,这也为学生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组合作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
1.学习语言与口语交际有效整合。有的教师对阅读课文有错误的认识:课文是学习语言的范例;文本中含有许多知识材料;有许多内容属于考试范畴;教学依据等,这些主要是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文本本身的意义。课文并不只是知识、语法的叠加;不是只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就可以了;课文不只有考试材料。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发展他们的语言思维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开发文章中的“诗意”,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诗意”以此来熏陶他们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高度。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和语言能力;语文学科还具有人文性。因此,课文是范例,还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范例中概括出一般规律;同时也是诵读、记忆地材料。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小组合作成为教学活动中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先从改善学生间的关系入手,吸引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寻找到学习乐趣,并乐于、勇于、善于与他人交流,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学习、合作的乐趣。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采用分组交流的学习模式。每组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调动其情感因素与学习兴趣。
2.独立与合作有效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独立思考得能力。小组合作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的,缺少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也无法正常进行。合作交流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这一环节,学生就会丧自主探究得能力。合作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增强学生间的情感、思想进行交流,同时也需要增强师生间的交流。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既是引导者也是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参加学生间地讨论,从学生交流得信息中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好有针对性的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同,在组内进行讨论,有不同的意见,可集体讨论。课堂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语文课程,往往一个问题就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具有多样化,因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教师要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目的性,有利于学生间地合作交流。
3.与文本、作者有效对话。教材文本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通过阅读学生还能积累到许多语言素材。通过阅读学生在表达中运用,并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学习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让学生感悟品味,并对他们进行熏陶,那就不能实现文本的示范、鉴赏作用,积累与运用语言的价值也没有实现,本质上没有达到学生语言层面地飞跃。因此,阅读文本时,学生要与文本、作者及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学完该课文后,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其目的是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