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场”创设与应用:兼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2020-03-29余勤俭
余勤俭
江西省余干县社庚乡中心小学 江西 余干335102
有效“问题场”创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创设有效的问题场景,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带着疑问融入到问题情境当中,进一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将问题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可以合理科学地应用有效“问题场”创设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有效“问题场”创设的意义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问题场”创设教学方法,符合小学教学改革基本方针,既能够培养小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总结起来,其意义主要体现为:
(一)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模式下,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听学”的教学模式,显得枯燥、无味,难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通过有效“问题场”创设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则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增强,进一步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作用。
(二)有助于小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只是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数学问题,还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通过有效“问题场”创设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当学生顺利解决顺利问题后,便可以使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
二、小学数学有效“问题场”创设的案例实践剖析
如前所述,小学数学有效“问题场”创设教学方法的应用,具备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有效“问题场”创设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一)有效创设带有趣味的故事型问题场,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具有童趣,在有效“问题场”创设过程中,如果采取故事的形式,并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则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小学数学《乘加乘减》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带有趣味的故事型问题场——“小明和奶奶第一天采摘了5根胡萝卜、4根玉米;第二天采摘了6根胡萝卜、8根玉米;请问小明和奶奶两天一共采摘了多少食物?”针对这个带有趣味的故事型问题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便能够带着问题独立进行思考,通过两天采摘食物相加的方法“5+4+6+8”,便能够算出最终的答案“23”。
(二)创设生活化有效“问题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需引导学生在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连,从而使小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够运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将一些数学问题解决。例如:在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化“问题场”的创设——兔妈妈手中有22颗糖,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人4颗,请问兔妈妈手中还剩下多少颗糖?”这个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会遇到这种问题,通过上述生活化“问题场”的创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采取“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2-5×4”,所得出的答案“2”,便是兔妈妈最后还剩下2颗糖。(三)创设活动型“问题场”,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身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而活动型“问题场”的创设,便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比如:在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活动型“问题场”——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给出2个白球、2个黄球、2个红球,让小组学生从装有这些球的袋子随机摸,然后提出问题:“一次性摸到白球的概率是多少?一次性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概率是多少?可能摸到黑球吗?”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便会独立思考,然后结合《可能性》的知识,从而将上述问题逐一解决,这样便能够在活动高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问题场”教学法的应用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创设有效的故事型“问题场”、生活化“问题场”以及活动型“问题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等,进一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