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0-03-29王文慧通讯作者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前沿技术产学研工科

李 鹏 王文慧通讯作者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213000

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1],明确要求围绕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新工科”建设。目前,传统工科教育建立在传统工科技术体系之上,注重技术的实践性与规范性。然而,2006年Hinton教授提出深度神经网络[2]后,人工智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工科技术体系各学科间,使学科间技术结构高度交叉融合,因此形成了新工科的概念。我国在新工科建设方面需要取得世界领先地位,新工科人才必须用于创新打破传统技术瓶颈,并且用于创业来发挥自己的才学。

基于新工科背景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各高校开始探索并积极鼓励的重要研究方向[3],将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修、职业发展等重要教育成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新工科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新工科课程设置跟不上技术发展速度的问题 新工科教育区别于传统工科教育,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例如2013-2019年这短短7年之间,人工智能技术就从只能对简单手写数字进行识别,发展到了可以自动合成以假乱真的视频,其技术复杂度更是以指数形式增长。面对新工科前沿技术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大部分高校都产生了“课程设置反应延迟”情况,导致众多科技公司需求深度学习方面的人才,高校学生也有学习深度学习相关知识的意愿,但大部分高校未制定相关课程,造成毕业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

1.2 双创竞赛培养过程中,师生双选沟通不畅的问题 双创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课堂的培养,更需要学生通过双创竞赛等途径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在目前的双创竞赛培养实践中,“导师指导竞赛小组”是双创竞赛最常见的模式。然而,该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大部分学生的关注点仅局限于考试成绩,并未深入了解各类双创竞赛;(2)指导老师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竞赛小组的学生。

上述问题总结而言是学生和导师的沟通渠道未打通所导致,许多高校对于竞赛能力拔尖的学生,未设置导师制来专项培养,因此不能很好地满足尖子生的特色培养需求,产生在双创竞赛方面导师找不到好学生、学生找不到好导师的问题。

2 新工科人才培养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学生和企业的对接,但学生和企业的对接渠道依然很少。大部分学生均希望在课余时参与企业实践项目,但希望能学习新技术而不是做重复性无技术劳动。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实训教学尝试,但总体效果上看,依然未能解决学生“学有所用”的问题,不能为我国的新工科战略输送“来之能战”的新鲜血液,需要企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重新实习和培养。

3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建设路径

3.1 将前沿技术理论转化为课程以及多学科课程交叉授课 针对新工科课程设置跟不上技术发展速度的问题,高校需要根据自身所属的区域特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一是多设立相关的教学研究课题,鼓励在校一线教师、相关领域专家教师编写教材、讲义等前沿技术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接触到更多的前沿技术知识,了解新工科时代的技术脉络。二是深化多学科联动,建立交叉学科培养的新模式、新专业,按照市场的需求动态调节不同学院不同学科间的关系,促进交叉学科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打造一套跨学科的新工科培养体系。

3.2 研究双创人才的竞赛培养方法,探索导师制竞赛小组培养模式 针对双创竞赛培养过程中师生双选沟通不畅的问题,应积极推进师生参与双创竞赛的培养模式。各高校应以制度化的方式,建立双创竞赛指导老师和对竞赛感兴趣学生的信息库,老师和学生可直接在信息库中交流、联系、合作,打造各高校更好的双创氛围,以竞赛积极性来提升双创人才培养的总体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加强校、企联动,打通学生去新工科高新技术企业实践的通道 产学研结合培养工作深度不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与企业经济利益需求不一致所产生。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改变思维策略,认真考虑并满足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考量,加深校企联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人才本身并不矛盾,因此高校应以市场化思维去推动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结合新战略。在技术人才培育过程中,可以探索以导师培养制的模式开拓学生与企业合作的路径,以拥有前沿技术能力的高校教师为核心,双创竞赛小组模式推动企业和学校的实践对接,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的进一步开展。

总结

新工科是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从从课程培养、双创竞赛培养、产学研结合培养三个维度讨论了高校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通过以上的问题讨论和实现路径,可以在新工科背景下帮助高校更好的培养面向新时代的人才,为我国的人才兴国战略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猜你喜欢

前沿技术产学研工科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眼底成像前沿技术研究进展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全球纺机前沿技术集结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粉末冶金前沿技术专题 序言
粉末冶金前沿技术专题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