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书店之旅
2020-03-28
当今时代,是号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高度信息化时代。电子出版物与电商化的书店,以高速的方式快速发展。即使脱离纸质书籍,人们也能完成阅读;不需置身书店,人们也能购买书籍。尽管如此,书店的魅力依旧对读者葆有魅力,大家渴望只身驻足,徜徉于其中,享受被书籍环绕的绝妙瞬间。
简而言之,对于书店,我们始终抱有不倦的渴求。书店,不仅仅是来自它建筑元素的内部空间层次,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站台”般的存在。人们汇聚于此,彼此交流之后,又踏上各自的归途或新的旅程。并且,书店亦有着“媒介”的一面,它传承着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以及书籍,向莅临于此的读者传达着“讯息”。
仅靠鼠标,虽能“购买”,却无法衍生“故事”。沿途的风景、店内的氛围、以及与人邂逅的那些“故事”,高效率的生活方式绝对无法体会到这种满足与充实,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向着美的书店寻访。
英国 阿尼克 巴特尔书店:书的中转站
巴特尔书店是由阿尼克的旧火车站改造而成。车站在1968年废弃之后,被斯图尔特接管用于经营一家小型的乡镇工厂,制造列车模型玩具。在一次旅行中,斯图尔特邂逅了热爱阅读的女子,最后两人结为伉俪。夫妻俩便用工厂创力了书店。为了体现建筑本身的记忆,店内的书架上设置了环状的迷你轨道,让玩具火车在上面奔跑。
书店的英文名Barter,意思是“以物换物”,来到这家书店的很多人留下自己读完的旧书,再从店里带走价值相当的其他书。人和书来到这里,又再次踏上征程。这种流通和辗转不断进行,使得这家书店就是一座书籍的中转站。
葡萄牙 波尔图 莱罗书店:天国的阶梯
莱罗书店正式成立是在1906年。1894年,打算做图书出版生意的约瑟和安东尼奥·莱罗两兄弟,看中了位于阿尔马达街18/20号的夏多龙书店。原房东埃内斯托·夏多龙意外离世后,他们买下了这里,并邀请工程师泽维尔·埃斯泰夫对房子进行重新改造。书店的翻新只用了两年便完工,设计灵感来自巴伐利亚修道院,外立面是粉白色的,四周装饰着有新哥特风雕花。两侧都有Jose Bielman绘制的人像,代表“科学”和“艺术”。
书店一楼的镶木地板上铺设了曲线的轨道,供运送书籍的推车行走。书架上满满堆着书,上部分是带玻璃的橱柜,装满古籍,下部分的书用来出售。最特殊的就是一楼到二楼的曲状环形阶梯,庄重典雅,被人称为“通往天国的阶梯”。天井的彩绘玻璃上写着拉丁文“劳动光荣”的字样。游客们络绎而来,流连在殿堂内的每一个角落。
法国 巴黎 莎士比亚书店:文学史现场
位處魅力之都巴黎,拉丁区与赛纳河之间,逗留于此的人都在这里编制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哪怕有天道别巴黎,盛宴也将继续。离去之人,随时都可归来,回到这片区域,回到这间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几乎出现在所有最美书店或必去书店的名单里,可见它的魅力之大。没有任何别的书店能像这座书店与文学发生那么深的联系。海明威、纪德、瓦雷里、庞德以及菲茨杰拉德等伟大作家都曾云集于此。正是莎士比亚书店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付梓成书。
有趣的是,它有一项传统,即为有潜力的新人作家提供免费的住宿,作为交换,作家则必须保证每天读完一本书。只需提供一份申请,因此人人都跃跃欲试,保管申请书的文件夹愈来愈厚。
希腊 圣托里尼岛 亚特兰蒂斯书店:书海拾贝
我们常常说“书海无涯”,这自然是个比喻。在众神眷顾的爱琴海边,亚特兰蒂斯书店真切地将“书”和“海”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书店最初由几位北美的青年联手开办,当时仅有手工打造的床铺和书店,相对寒酸。后来,来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店里提供的床铺上过夜,并当班看店。他们各尽其力,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温馨的家。
海风夹杂着沙砾吹进书店,使得架上的书有些褪色,却多了一份大自然的痕迹。买书的顾客会被推荐到露台上小憩,这里能将美丽的爱琴海尽收眼底,是绝佳的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