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语汉字的使用看民族交往与互动

2020-03-28王星潜

青年生活 2020年6期

王星潜

摘要:语言和文字是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条件,也是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与文化交流和传播在贵州少數民族地区一直以各个民族吸收汉族文化的语言词汇,移民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带着汉文化区的文化因素——汉语和汉字。在明清时期移民带动下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少数民族使用汉语和汉字是主要内容和重点。

关键词:汉语汉字;贵州少数民族;明清移民;交流与传播

一、移民带来的人口结构的改变

贵州地处西南,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与外界交流困难,除了因战乱逃亡或者流放的人口外,贵州地区汉族人口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移民的到来改变了这种局面,清乾隆时编修的四库全书贵州通志中对贵州人口的变化有较多笔墨。“弘治十五年,贵州布政司户四万三千三百六十七,口二十五萬八千六百九十三。万历六年贵州布政司户四万三千四百五,”[1]弘治十五年(1502)至万历六年(1579年)七十七年时间只增加了一百多户。但是到了清朝时,“原额户口一十七万五千三百三十五户。”[2]人口一下子增加了很多,极大的改变了贵州本土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比例,移民的增加和汉文化圈的扩大,尤其是对耕地的争夺使得交流与互动变得比以前更加频繁。

二、贵州少数民族艺术中的汉文化因素

(一)汉族故事与布依八音坐唱

贵州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演奏乐器,贵州少数民族使用这些形形色色的载体开发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布依族作为古百越一个分支——骆越,是贵州省最早的居民之一,在劳动中,布依族人民创造出了八音坐唱。作为布依族的代表性文化,八音坐唱在布依族群体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与外来汉族文化不断交流过程中,八音坐唱的唱本内容不断丰富,“唱本有《摇钱树》 、《梁山伯与祝英台》、《蟒蛇记》、《金钱记》、《琵琶行》、《贺喜堂》等。”[3]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汉族地区家喻户晓的故事,如今与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结合。虽然这个故事什么时候流传入贵州已经无法考证,但是被编为八音坐唱的唱本,却是贵州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的事实。

(二)少数民族音乐中汉语名词

语言的发展实是不断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词汇取代旧词汇。贵州本土居民生产方式单一加上环境的限制,在生产力底下的农业社会(事实上一部分少数民族还处于采集农业和耕作农业结合的形式)。本身社会的进步缓慢不仅使得新的词汇难以产生,而且自身词汇量也不够丰富,比如“革命”一词,系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宣传从日本传入。

贵州许多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尤其是唱歌,甚至成为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布依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形式就是通过山歌来进行交流的。歌曲形式多样,就歌唱语言来说,大致分为“土歌”与“明歌”,“一般而言,使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歌曲被称为‘土歌,而采用汉语方言来演唱的民歌被称为‘明歌。”[4]张黎先生在其《布依族第二土语区“明歌”的风格特点和社会功能》中对布依族“明歌”中借用词汇的音调等有详细说明。因本文侧重点在于汉语汉字与文化交流和传播在明清移民背景下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不多做介绍。

在贵州铜仁地区的土家族,也有着形式多样的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女儿出嫁时唱的哭嫁歌-骂媒人有这样一段“豌豆开花排队排,背时媒人想穿鞋。青布鞋子有一双,媒人穿了烂脚掌。”[5]其中有“豌豆”一词颇为值得注意,“普遍认为豌豆起源于亚洲西部、地中海地区和埃塞俄比亚、小亚细亚西部、外高加索全部。……。豌豆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不详,可能是经古西域传入的;可能是在隋唐时期,豌豆从中国传入日本。”[6]豌豆不是贵州本地的物产名词,竟然出现在贵州土家族的歌曲中,说明在与外来移民交流过程中,不仅是汉语词汇的使用,背后提现的是贵州地区农作物结构的改变。

不仅如此,在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拥有自己的文字——水书,水书水语叫“勒睢”。目前学者对水书的研究人数众多,成果丰富。这些研究有力证明“水书滥觞于夏商文化圈,与河图洛书有关系,实际上是华夏文明的一种,只不过具体保留着从北方带来的古文化遗存而已。”[7]同样,在后期少数民族的语言词汇中,直接引用汉语词汇的例子随着交流的频繁而增加。

三、方言——对父亲的称呼

贵州省布依族中语称父亲曰“博”(bo),但是随着移民的到来,“耶”的称呼出现在许多地方。“耶”这一词在杜甫《兵车行》中开头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里面有两个名词值得注意,一是“耶”,二是“咸阳桥”,前者是称呼方言,后者则是这一称呼方言的地区说明。再有《简阳县志》民间语言“湖南:父曰耶,母曰娘娘”[8],《合江县志》 “耶,音牙,江西籍人呼父也”[9],贵州部分则有《平坝县志》 “方言 人称部分 汉译青苗青仲通用语言(汉文:苗音、仲音):高、曾祖父:脚娄台、包太。……。父:脚举、耶。”[10]

今天黔西南地区一些布依族村寨对父亲的称呼也叫“耶”,其中德卧镇白水河一个村子里,王氏族谱上有“脚穿绣花鞋,祖从江西来”的话语,这一地区的人有一个特征,就是小脚趾上的指甲是分两瓣的。大概是同一个地区迁移过来,而在建国后对民族进行分类识别中,这一地区被认定为布依族。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这一地区迁移过来的应该本身就是布依族,但是可能性较小,二是这些迁移来的汉人在与少数民族逐渐交往中,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不过不管什么猜测,这一地区在以汉语汉字的使用为表现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是很频繁的。

四、苗族习性的变迁

贵州苗族分类各地区之间习俗各异,但是自明清以来,各地区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水仡佬,亦名‘仡兜苗。在施秉、余庆[等属]。……。男子衣服与汉人同,妇女穿细[褶]长裙子。婚姻表祭具循礼法。知法畏官”[11]又“有王、黎、金、文等姓,散居各府。……。在都匀、清平者,衣服同汉人。……。[尊敬师长],教训甚严,子孙亦有读书入泮者。”[12]苗族通过与移民的交流,也开始接受汉族文化,尤其是以教授汉族文化的学堂的兴起,对苗族习俗的改变起重大作用。

一些苗族人民开始使用汉姓,姓氏的使用,使得以前模糊的家族区分开始逐渐明朗,使得苗族的社会组织也会随之发生细微的变化。

苗族习俗的变迁,有通过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也有政府雷霆政策的施压,如贵州黑生苗“在清江境内。[性性](情性)凶恶。访[知]富户所居,则勾连恶党,执火持镖刃而劫。自雍正十三年征服,今亦守法矣。”[13],黑脚苗“在清江、台拱。……。如男不能抢劫者,女则不嫁之。进亦畏法,已改矣。”[14]自清雍正就开始对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前期的移民带来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使得改革成为可能,后期的改革又促進这种交流和传播的加速。

五、结语

语言是交流主要条件,文字是文化得以传承重要载体,在明清大规模的向西南地区移民的背景下,必然要与本地居民产生联系。这种联系以贵州少数民族汉语汉字的使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不仅可以反映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是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生变迁的重要反映。

参考文献:

[1](清) 钦定四库全书 贵州通志 卷十一.

[2](清) 钦定四库全书 贵州通志 卷十一.

[3]贵州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名片[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53.

[4]张黎.布依族第二土语区“明歌”的风格特点和社会功能[J].贵州社会科学,2017(8):70.

[5]贵州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名片[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106.

[6]郑卓杰.中国食用豆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3月:93.

[7] 贵州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名片[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176.

[8]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西南卷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6月1日:138.

[9]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西南卷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6月1日:162.

[10]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西南卷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991年6月1日:586.

[11]李汉林.百苗图校释[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36.

[12]李汉林.百苗图校释[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48.

[13]李汉林.百苗图校释[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