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概述

2020-03-28林建

青年生活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语言

林建

摘要: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模式入手,一个是“豪根模式”,一个是“韩礼德模式”。从这两个模式去分析,有众多的研究内容,但主要有两大领域。第一种用隐喻的方式,将“生态”作为“环境中的语言”,研究所有可能增强或削弱所有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第二种则是用的非隐喻方式,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从语言的方面来分析生态环境,以实现语言体系与生态体系之间的和谐。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语言;语言与环境

1.引言

人类社会的这种迅猛变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用生态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因此生态学的研究不断得到深入,其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也越来越多,开始被广泛的运用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以期用新的视角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语言生态学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而这门学科迄今为止仍是非常年轻。

2.生态语言学的两种模式

语言生态学,也称生态语言学,它是由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一开始被称为“语言生态学”,这个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籍挪威学者豪根提出。他(1972)用隐喻的方法将语言和语言社团的关系比喻成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语言生态学主要探究的是“任何特定的语言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1990年,系统功能学家韩礼德在希腊举行的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做了精辟发言,他思考作为语言学家应该如何为生态环境问题作出贡献。他强调了语言与生长状况、种类特性及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醒语言学家要重视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究语言与生态问题的关系。

豪根和韩礼德的研究范式,生态语便是言学研究的两种模式:一种是“豪根模式”,一种是“韩礼德模式”。“豪根模式”认为, 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所用语言的社会及语言使用者的态度决定了语言的生存环境。这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与所处环境的作用。“韩礼德模式”则是强调语言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语言使用在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模式突出的是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即语言学家该为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一些贡献。

这两种模式是当下生态语言学最主要的研究路径,正如菲尔(2004)所说,“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虽然它们的研究的角度不同,但终归而言,它们都是研究语言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3.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两种模式,生态语言学从两大领域着手研究。第一种用隐喻的方式,将“生态”作为“环境中的语言”,研究所有可能增强或削弱所有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这就涉及了语言多样性、语言规划、语言进化、濒危语言保护、语言产生和消亡等问题。第二种则是用的非隐喻方式,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这主要研究是语言系统的生态学分析、环境语篇的分析批评、语言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生态语法等等。下面就几个研究内容略以分析,以作说明。

3.1语言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多样性

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的维持与生物的多样性密不可分。生物的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物的多样性带来了人类种群的多样性,这势必带来了语言的多样性,或者说文化的多样性。因此,语言多样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换言之,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也是在保护语言的多样性。这也体现了语言与生态的关系:虽说语言是没有生命的,但它却和生态密不可分。所以生态语言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起人们对语言与语言环境的关系的重视。

3.2语言的消亡与保护

当今世界,语言的种类数量在不断的减少消亡。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语言的衰变和消亡也在加剧。就拿中国的民族语言来说,它们正面临着语言衰变甚至是消亡的威胁。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生态环境的变化,而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人口的流动。当他们想要融入到一个新的大环境中,势必会学习新的语言,而渐渐的冷落本族语。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代代的后辈便把本族语丢弃了。至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全球化趋势。全球化的语言求同,结果定会造成语言越来越单一化。

所以,语言保护成为了各国国家急需关注的问题。从生态角度入手,来研究语言的消亡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3.3生态话语分析

在我国,黄国文教授(2017)强调生态语言学研究者要有自己的“生态观”,要从生态的角度看问题,包括对“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故事”(斯提比,2015)的反思,从而起到语言研究者的社会责任。话语分析不仅仅是对词汇、句法和语篇的批评分析,还要从语言使用者的话语态度和话语分析者的生态话语观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在生态话语分析这方面,他着重分析了斯提比的三大话语类型:“有益性话语”、“中性话语”和“破坏性话语”。“有益性话语”是指与自然极其和谐的语篇,通过这样的语篇能带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态度。“破坏性话语” 则总是在广告语中出现,它们不顾生态因素而鼓励高消费。比如,裘皮广告,将穿裘皮与成功联系在一起。这一类话语,对生态文明、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所有需要反对和抵制。

至于“中性話语”,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多的。但是这一类话语,却存在着两面,一面与有利于生态,一面却与生态不和谐。前者能起到和“有益性话语”相似的作用,后者则有“破坏性话语”的一些特性。面对这类话语,要传递的是它积极的、引人向上的一面,而批评或改进它所隐藏的破坏性。

通过生态话语分析,可以从语言中看出语言使用者对生态的态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语言对于人类的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态文明的改变。

4.结论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它的出现必然有其使命。当今世界所出现的环境危机,以及各国对生态的重视,更应该加强这一门学科的建设。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的学科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入手,以期有一个全新的视角。生态语言学的出现,说明了语言与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用全新的视角阐释了如何去解决那些与生态有关的全球性问题。

参考文献

[1]Haugen, E.(1972).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Standard: Standard University Press.

[2]艾尔文·菲尔(2004). 当代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范俊军、宫齐译.《国外社会科学》, 2004 (4): 5-10.

[3]韩军(2013). 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 (4): 107-112.

[4]黄国文(2013).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外语》,2013 (1): 9-12.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语言
用鲸鱼“语言”通信
White Lover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研究
官场话语生态的形成过程考察
我有我语言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汉英翻译中的中国英语研究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