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杂巴地』的武林传奇
2020-03-28辛凯
辛凯
说起摔跤,大家都不陌生。摔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摔跤顾名思义就是以摔倒对手获胜的角力赛。在20世纪初的奉天城(今沈阳市中心),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摔跤形式,因其发源于北市场一带而得名奉天北市“摔跤”,后随着奉天改名沈阳而称为沈阳北市“摔跤”。
“眼似流星手似箭,腰如蛇形腿似钻。”北市“摔跤”曾经是沈阳武林的一段传奇,而这项摔跤运动竟然诞生在被称为“杂巴地”的沈阳北市场。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奉天(沈阳)北市场是一个雅俗共赏、共生共荣的热闹地方,既有商场、戏院、酒楼、浴池、烟馆、客栈等休闲购物之处,又有穷苦老百姓卖艺讨生、休闲娱乐的“杂巴地儿”,这里有做小买卖的、耍小钱的商人,有唱小戏的艺人,还有摆摊卖艺的摔跤人。
“杂巴地”位于沈阳北市场西北部,这里人群聚集,有进行场地表演的空间和号召力,场地收费低廉,可以临时搭场,还不乏一定数量的围观群众。由于有了北市摔跤者聚集,后来这里形成了一片号称“北市跤场”的场地。据史志资料记载,老北市跤场初创于张作霖统治时期,当时张作霖邀请北京武师、跤手张定一到东北陆军讲武堂任教官,后来张定一到北市场开设跤馆,传授中国式摔跤。当时最出名的摔跤手名叫徐俊卿,是北京顺义人,他身材魁梧,手脚利落灵活,会武艺。伪满初期,日本相扑能手来奉天比赛,曾被徐俊卿在北市摔倒在地,徐俊卿从此“一战成名”。
徐俊卿在北市场摔跤还卖毯子,因此人称“毯子徐”。徐俊卿名声鹊起后,有许多摔跤爱好者纷纷前来拜师请教,老徐收了一批弟子,摔跤场也成了习武人士云集之地。徐俊卿的弟子董永山曾在北市场辛家武术学堂学过武术,他把辛家拳与蒙古摔跤结合起来,创造了“武术加跤”的摔跤方式,闯荡江湖,打败了全国许多一流摔跤高手。后来他回到了当年成名的沈阳,在北市场经营起比较成规模的摔跤场,这个摔跤场大掌柜是董永山,二掌柜是栾树生,三掌柜是刘长青。
北市跤场由董永山等三位掌柜主持经营后,平时多由董永山的弟子们轮流表演,三位掌柜坐在一起品茶观看,只有遇到前来“切磋”跤艺的好事者,董永山才下场出手。据说跤场生意最好的时候,大掌柜和二掌柜每个月赚的钱能买一辆钻石自行车和一块罗马手表,徒弟们也能靠本事吃饭并养家糊口。这个摔跤场,前后存在了近三十年,直到“文革”时才结束。1957年,沈阳北市跤场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许多有潜质的年轻小伙子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卖艺。
由于地域特点,沈阳北市“摔跤”融合了满族布裤游戏和汉族角抵之长,融会贯通,主要是用手控制对方,用腿绊倒对方。沈阳北市“摔跤”将武术与摔跤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摔跤的绝活儿:讲究基本功的练习,练习人的手、腰、腿要三力合一,即“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胜人”。所练的绝活有“千手别”“腰上飞”“乌龙摆尾”“夜战八方”“寒鸭浮水”“苏秦背剑”等。其中,“千手别”“腰上飞”是沈阳北市“摔跤”最常用的两种绝技。“千手别”主要用手防护对方,借力打力,手法巧,防不胜防。“腰上飞”是用左手抵对方右手肘,右手抵对方左后腰,运用腰力、胯力,快速转体,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把超过自身体重的人摔倒。
据考证,沈阳北市“摔跤”的“武术加跤”特点是在繼承郝明九、辛建侯形意拳和刘宝瑞查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这里的摔跤手大多熟谙武功。摔跤场大掌柜董永山被誉为“跤王”,二掌柜栾树生被誉为“跤霸”,三掌柜刘长青因其身材被称为“墩子刘”。刘长青在跤场活动时间最长,为了响应发展体育运动的号召,他曾组织起“力士”摔跤队,培养出多个全国冠军,成了那个年代沈城体育界有影响的名人。
耐人寻味的是,沈阳北市“摔跤”不是单纯的摔摔打打,还有一个很有特色之处:有“说口”,被称为“武相声”。沈阳北市“摔跤”在比赛的过程中有解说、切口、笑话和买卖嗑儿。比如对小个子摔跤的解说:“秤砣小,顶千斤。”表演收钱的嗑儿:“各位看跤不容易啊,你带得多多给,带给少少给。”他们还以诙谐讽刺的语言调侃对手,如“你摔我的盆儿,我打你的幡儿”。由于增加了“说口”,使得北市“摔跤”成为具有一定娱乐气氛的体育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北市“跤场”又涌现出了许多摔跤高手,如关贵林、范士皇、刘国兴、刘永福、马宝元、纪连武、李春才等。培养了众多世界冠军的原中国柔道队总教练刘永福当年也曾是在北市场“摔”出来的。如今,沈阳北市“摔跤”仍是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关贵林已经年近八旬。关贵林14岁拜栾树生为师,据他回忆是因为自家离北市场较近,耳濡目染,一天趁着跤场歇场时,关贵林与跤场的一个小伙计较量了两下,没想到几下就把对手给撂倒了,恰好这一幕被栾树生看到,关贵林于是被收为徒。关贵林学成后,在沈阳开设多个场馆,广泛收徒传艺,并在沈阳市体育局的支持下,成立了“鲁园跤场”,培养下一代北市“摔跤”健将。关贵林的弟子中有公务员、健身教练、退役运动员、个体经营者,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热爱摔跤。关贵林平时说话非常幽默,但训练的时候,对弟子的一招一式要求格外严格。关贵林还同师兄荆玉贵,师弟李元友、孙尚达、孙宝峰在沈阳小河沿公园、百鸟公园等公园传授技艺,让更多的热心人士了解沈阳北市“摔跤”。2017年,关贵林和吴学刚、刘永福等人成立了沈阳市摔跤协会,他们一直在积极推动中国式摔跤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成为奥运比赛项目。
近年来,在沈阳北市场举办的民俗庙会上,北市“摔跤”重新与市民见面,很多沈阳市民和外地游客都能从中一睹沈阳北市“摔跤”的魅力。关责林老人还时不时上场亲手指导弟子,他身手矫健,一点都不像年近八旬之人。沈阳北市“摔跤”穿越时空依然魅力不减,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