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企业融资渠道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研究
2020-03-28吕雅妮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由之路。绿色企业是推动绿色经济的直接力量。文章关注绿色企业融资渠道发展现状,发现在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下,绿色企业各融资渠道已取得长足发展,但融资体系仍面临资金供给不足、融资渠道不完善等系列挑战。基于对绿色企业融资渠道現状和挑战的分析,结合国际绿色经济发展经验,文章在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企业;企业融资;绿色金融;挑战;对策
一、 引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这一科学论断,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为绿色经济发展奠定重要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逐渐暴露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随着经济步入转型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旋律。在生态文明改革的过程中,绿色企业正发挥重要作用。绿色企业是指以制造和销售“无害环境”的产品为前提,运用绿色高新技术,开发清洁的生产工艺,推出“三废”较少并通过治理的产品企业(乔永峰、马乔生,2011)。绿色企业涉及产业十分广泛,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大类产业,具有覆盖广、数量多等特点,直接承担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职能,对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为支持绿色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政府积极建设绿色金融体系。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整体方案》,在方案中首次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该体系旨在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投融资、运营、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股票指数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此后,与绿色金融体系配套的政策和制度逐步出台,政府和市场对绿色企业的金融供求愈发关注。
绿色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服务,各类生产运营活动、各个发展阶段无一不依赖资金的力量。在绿色经济发展初期,产业资金与绿色企业的联系尤为紧密。目前,我国绿色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丰富,仍面临资金供给不足、融资渠道尚不完善等系列挑战,初步体现出融资难题与绿色经济增长的矛盾。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增加资金供给、完善融资渠道对绿色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本文旨在关注绿色企业融资渠道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 绿色企业融资渠道的发展现状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力量共同推动。为动员各方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我国已为绿色企业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服务体系,常见的融资渠道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资本市场和政府补贴。
绿色信贷。2007年,为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环保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三部门首次提出绿色信贷政策,旨在引导银行资金向绿色产业倾斜,通过金融杠杆的运用实现生态调控。地方政府可自主制定信贷贴息政策,降低当地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数据显示,2013年末至2019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从5.2万亿元增长至10.6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4%,信贷规模稳步增长;2018年全年新增绿色贷款规模约为1.13万亿元。目前,绿色信贷是绿色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
绿色债券。2015年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债券融资。文件明确了绿色债券的适用范围、募集资金用途及信息披露安排等,并放宽发行条件,简化审核流程,加快促进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绿色债券作为近年重大的金融创新,规模发展迅猛。根据万德数据统计,2018年的绿色债券总发行量达到2 322.35亿元,发行品种丰富。其中,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为1 249.20亿元,发行金额占比超过50%;绿色公司债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及票据分别发行711.79亿元、239.80亿元和121.56亿元。2019年1月~10月,绿色债券发行总量已超过2 800亿元,发行规模大幅超过2018年水平。
绿色发展基金。近年,政府资本绿色基金和民间资本绿色基金得到一定发展,绿色产业政企合作模式加快完善,为绿色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绿色发展基金旨在为未上市绿色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投资期限较长,关注产业长期效益,有助于满足绿色企业早期资金需求,提高金融资本与产业经济的融合效率。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统计,2015年至2017年绿色发展基金增长迅速,2017年设立达212只。近两年新设速度放缓,2018年设立135只,同比下降36%;2019年1月~10月,新设立的绿色产业发展基金仅为47只。
资本市场。目前,我国形成包含主板、中小板、科创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为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绿色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政策支持绿色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绿色产业升级换代。在政策引导下,绿色指数、公募私募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逐渐成立,绿色投资理念初步形成,推动了资本市场为绿色经济发展服务。当前,我国A股资本市场共有绿色概念上市公司109家,市值总额约7 400亿元,占A股总市值比重约1.34%。2018年~2019年期间,新上市绿色概念公司仅4家,资本市场的融资门槛较高。
政府补贴。长期以来,财政补贴是政府支持绿色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已为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研发、生产和运营等经营活动提供财政补贴,补贴覆盖的行业十分广泛。政府补贴不仅直接面向企业发放,还常常与其它融资渠道结合运用,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但补贴力度受制于政府财政的负担能力,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
三、 绿色企业融资渠道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绿色企业的各类融资渠道已取得长足发展,融资服务逐渐丰富,但现有的融资体系尚不完善,有必要深刻认识绿色企业融资体系面临的下列挑战。
1. 绿色资金供给缺口巨大。根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测算,“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绿色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将在14万亿到30万亿元之间,平均每年资金需求在2.8万亿元到6万亿元之间,绿色企业的融资需求巨大。以2018年新增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金额粗略估计,当年资金供给总额较最低資金需求存在至少超过1万亿元的缺口。资金供给不足直接削弱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绿色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进一步限制产业升级优化和绿色经济增长。随着生态文明改革步伐加快,绿色企业投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绿色资金供给侧改革愈发迫切。
2. 绿色信贷发放激励不足。2018年绿色债券融资金额仅为绿色信贷融资金额的五分之一,资金供给结构由绿色信贷主导,但绿色信贷激励不足问题十分突出。过去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商业银行偏好对钢铁、煤炭、水泥等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此类企业具有收益水平高、有形资产多、经营稳定等特点,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较高的利息回报。而绿色企业整体收益水平较低,并且研发投入多、有形资产抵押不足、经营不确定性较大,与银行传统客户有较大差异。经济转型阶段,商业银行的绿色责任意识较为薄弱,缺乏足够动力从传统产业转向绿色产业,绿色信贷的发放积极性有待提高。此外,绿色企业发展多需要中长期如5年~10年的资金供给,但商业银行的平均负债期限较短,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期限存在错配,导致商业银行提供长期资金的意愿不足。因此,绿色信贷主导的资金供给体系下,信贷激励不足增加了绿色企业的融资难度,尤其限制了处于发展初期的绿色企业资金的可获得性。
3. 债券结构和成本尚待优化。随着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债券市场的结构和成本有待优化。根据2018年数据统计,绿色金融债发行金额占比达53.79%,公司债、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及票据金额合计占比为46.21%。绿色金融债由大型金融机构募集,最终转化为绿色信贷投放至绿色产业,平均发行期限为3.0年;而绿色公司债、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及票据作为企业直接融资工具,平均发行期限分别为5.6年、5.0年和4.1年。以企业为发行主体的绿债期限远远长于金融债的期限,更符合绿色企业长期资金需求,资金供求期限错配风险较低。但当前企业直接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占比较低,绿债市场结构尚有优化空间。此外,《绿色债券发行指引》要求绿债资金专款专用,并按照监管安排对项目的合规性、存续期资金管理、环境效益等内容进行披露,同时鼓励针对绿色属性进行第三方认证。高于普通债券的信息披露要求、自行负担第三方认证费用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绿色债券的综合发行成本。
4. 第三方认证体系有待规范。政策鼓励绿色债券进行第三方认证,但市场尚未形成专业规范的认证体系。当前市场上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包括评级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环评与环境咨询公司等机构;各类机构之间的认证重点、流程和方法各有差异,认证水平参差不齐。比照国际经验,国际绿债市场形成了“绿色债券原则”和“气候债券标准”两大认证标准,并形成明确成熟的认证规范。缺乏专业、统一和权威的绿色债券认证标准,可能影响债券认证和持续跟踪评估的质量,降低认证信息的可靠性、透明性和可理解性。对第三方认证的监管缺位还容易滋生行业寻租空间,出现为非绿色项目“漂绿”现象。由于绿色信贷、绿色发展基金和资本市场对绿色认证也存在广泛需求,规范第三方认证体系对完善绿色企业融资渠道有重要意义。
5. 绿色发展基金增长放缓。绿色发展基金在2017年的快速增长后,近两年增速放缓。从投资来源看,受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影响,公募基金、商业银行理财不得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限制了部分绿色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政策规定资管产品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及其受(收)益权时不可期限错配,但由于绿色企业的未上市股权投资期限长达数年,而资产管理产品多为短期,期限匹配度低也限制了投入绿色发展基金的资金规模。从投资理念看,绿色投资理念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意识还有待普及。由于绿色股权投资周期长、收益率较低,并且非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股权评估、绿色产权交易等体系尚不完善,社会资本开展绿色投资的积极性有待调动。
四、 对策和建议
绿色企业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主体、政府机构和社会资本需共同积极应对当前挑战,进一步完善绿色企业融资体系。
1. 强化绿色企业自身实力。当前,绿色企业面临激烈的金融资源竞争,而综合实力是竞争的制胜要素。因此,企业主体应当从技术投入、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持续增强自身经营实力。企业应强化自身创新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积极开展人才队伍储备与培养,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完善高科技人员奖励激励机制;持续推进绿色产品和服务升级,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管理能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加强公司治理,强化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能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2. 推进绿色资金供给创新。增加绿色信贷实质性激励。鼓励地方政府广泛采取信贷贴息、政策补贴等财政手段调动银行投放绿色信贷的积极性;通过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降低绿色信贷风险权重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制度创新,释放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额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绿色责任意识的引导,强化绿色项目识别和评估、贷后管理等业务能力,推动商业银行优化绿色信贷资产配置。
优化绿色债券市场结构和成本。一方面,加强对绿色公司债、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的政策支持,如通过设立并引入政府担保基金、流动性支持等创新的增信方式,增强债券信用等级,降低绿色企业直接融资难度;另一方面,加大债券贴息、发行补助、担保补贴和第三方认证补贴等补贴力度,降低绿色债券融资的综合成本。持续优化绿色债券市场结构和成本,进一步激发直接融资的制度活力。
促进绿色企业资产证券化创新。主体资质较弱、信用等级不高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难以达到绿色债券发行标准。鼓励此类企业盘活自身优质资产,出售可创造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或权益,如应收账款、收费收益权等,并灵活运用差额支付、第三方担保等增信措施,基于资产信用进行融资。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绿色资产证券化政策扶植力度,加快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发挥长期资金经济效益。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具有体量大、期限长的特点,运用收益税收减免、给予投资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此类资金设立发展基金或提供长期债权计划,匹配绿色企业融资需求,缓解期限错配风险和早期资金缺乏问题。
3. 规范绿色第三方认证体系。结合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和国际绿色认证标准,加快制定我国第三方认证的行业标准,防止“漂绿”现象,提高绿色项目识别效率,帮助投资者准确判断企业和项目的绿色属性。加强金融、财政、环保、税收等部门监管的协调统一,防止监管套利。推广运用绿色第三方认证,满足绿色信贷、绿色发展基金和资本市场等融资渠道对绿色认证的广泛需求。完善第三方认证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流程规范,提高认证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保证认证运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4. 加快培育绿色投资者群体。国际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投资意识较为成熟,鼓励产业投资者和金融市场投资者学习国际绿色投资的理念和方法,逐步形成专业的绿色投资群体。对于未上市股权投资,通过加强股权投资收益税收优惠,并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股权评估、绿色产权交易等配套制度,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促进直接股权融资的发展。对于金融市场投资,在现有的绿色债券、股票、指数和基金之外,加快绿色金融投资产品的创新,如开发与绿色项目相关的信托、租赁和期权等金融产品,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并加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教育与引导。
5. 动员国际绿色资本的力量。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快,国际资本来华投资积极性有所提高。積极鼓励绿色企业引入国际产业资本,促进技术交流和商业合作;对于符合国际资本市场发行要求的企业,可通过发行国际绿债、海外上市进行融资,获取国际绿色声誉。同时,鼓励绿色企业积极把握“一带一路”的政策机会。“一带一路”沿路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需求初显,国际商业银行、多边金融机构及外国政府融资支持和服务逐步丰富,有助于拓宽绿色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并借助国际金融合作力量开拓对外投资机会,实现绿色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对外输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有利于动员国际绿色资本力量,促进国际金融创新,并推动国际生态环境改善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燕,杨中兵,孙婉璐.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8,(9):22-24.
[2] 乔永峰,马乔生.绿色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经济论坛,2011,(2):188-194.
[3] 马骏.用金融工具缓解绿色企业融资难[J].中国金融,2015,(10):9-11.
[4] 王康仕,孙旭然,王凤荣.绿色金融发展、债务期限结构与绿色企业投资[J].金融论坛,2019,(7):9-19.
[5] 詹小颖.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与制度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18,(1):41-48.
[6] Aizawa,M.,and Yang, C.Green Credit, Green Stimulus, Green Revolution? China's Mobilization of Banks for Environmental Cleanup[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2010,19(2):119-144.
[7] Berensmann,K.,and Lindenberg, N.Green Finance:Actors,Challenge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R].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6,23.
作者简介:吕雅妮(1994-),女,汉族,福建省龙岩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生,研究方向:企业融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风险信息披露。
收稿日期:201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