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文助背: 映衬照应法与一事一议法
2020-03-28艾丽莎
艾丽莎
一、用映衬照应法读背 《伯牙鼓琴》
【导读】
下面这则短文写了两个人物四句话,精细地说明知音十分难得的道理。
伯牙鼓琴1
伯牙2鼓琴,锺子期3听之。方4鼓琴而志在太山5,锺子期曰:“善哉6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7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8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9。
注释:
1.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鼓:弹奏。
2.伯牙:姓伯名牙,春秋时期楚国郢(yǐng)都(今湖北荆州)人,著名乐师。
3.锺子期:伯牙的知音。锺,同“钟”(但作为姓氏时不能武断地写成简化字,否则就是对古人或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
4.方:正(在做某事)。
5.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太:同“泰”。
6.善哉:好啊、妙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7.少选:一会儿,不久。
8.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9.以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古文今读】
伯牙弹琴,锺子期倾听琴声。伯牙弹琴时心里正想到巍峨的高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一会儿,(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浩荡的水流,锺子期又赞叹道:“弹得真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摔破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背诵技法】映衬照应法
第一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个复句(指由两个以上的小句子构成)的前一个四言句记叙伯牙擅长弹琴,后一个五言句说明锺子期善于欣赏琴声,这个开头写得干脆利落。
第二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若太山!”先描写伯牙所弹琴声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再描写锺子期倾听之后的艺术感受。锺子期为了表达由衷喜欢之情,用了倒装句,先脱口而出“善哉”,后说“若太山”。整个长句子前后两个“太山”又相呼应。
第三句:“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句形式与上句一样,但承前省略了“伯牙鼓琴”四字,两个分句也前后照应,情节又推进一层,达到“高潮”,强调两人确实是“知音”。
第四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长句写结果,记叙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再也没有善于听他弹琴的人了,于是摔断了琴弦,一辈子不再弹琴了。
【小结升华】
文章一共四句话,起承转合,像一篇微型小说,首句是故事的“开端”,第二句是情节的“发展”,第三句可谓“高潮”,末句是“结局”。中间两句,重点描写了二者的互动,互相映衬,十分精彩。
二、用一事一议法读背苏轼《书戴嵩画牛》
【导读】
本文写牧童指出那幅《牛》的谬误,说明艺术创作要符合生活的规律。
书戴嵩画牛1
〔宋〕苏轼
蜀(shǔ)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zhou阳平),尤所爱,锦囊(náng)2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pù)3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fǔ)掌4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chù)5入两股间,今乃掉尾6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7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8,织当问婢(bì)9。”不可改也。
注释:
1.选自《东坡志林》。书:题写在(那幅画)上面。戴嵩(sōng):唐代画家。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2.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
3.曝(pù):晒。
4.拊掌:拍手。
5.搐(chù):抽缩。
6.乃:这里表转折,却。掉尾:摇尾巴。
7.然:认为对。
8.奴:这里指农民。
9.婢(bì):女佣人。
【古文今读】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是(他)所珍爱的,(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把画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哪里)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很有道理。(是啊)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背诵技法】一事一议法
第一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前一小句写人物杜处士的籍贯;中间小句写其爱好,为下文情节铺垫;后一小句举数字“百数”补充说明其爱好。
第二句:“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第一小句点明题意;第二小句突出其对此画的喜爱程度;随后两小句补充说明其喜爱方式,为下文情节张本。
(第二段)第三句:“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①此画斗牛也。②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③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第一小句写杜处士那天晒画,又为牧童“见之”作铺垫;第二小句即写“牧童见之”,为下文写其批评伏笔;第三小句即描写其“抚掌大笑”,暗示下文即将要大胆批评;第四小句是独词句“曰”,提示下文。下文引号中的语句本质是第四小句即独词句“曰”的长宾语;如果单独来看,这些引文又有三个句子组成:第①小层次说看法:这哪里是斗牛啊(根本不符合斗牛的实际);第②小层次具体说理由:因为斗牛全身力量集中到其角上,所以尾巴是夹在两股中间的;第③小层次得出结论:这幅画中斗牛的样子画错了!
第四句:“处士笑而然之。”这句描写杜处士认为牧童批评得对,欣然(代表画家)接受批评。
第五句:“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篇画评的作者苏轼引用古语作类比推理,说明艺术创作也要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不能自以为是,以免造成笑话。
第六句:“不可改也。”篇末点明这篇画评的中心思想:艺术创作的规律必须遵守,不能弃之不顾。
【小结升华】
这篇一事一议的美术评论,先写客观情况:牧童发现那幅《牛》画得不切合实际,收藏该画的处士欣然接受批评,后发表看法,说明文艺创作要从实践中来,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