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恶到头终有报

2020-03-28樊李富阳

美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斯蒂夫海姆维克

樊李富阳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劝君莫把欺心使,湛湛青天不可欺。

——题记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读罢,缓缓掩卷、瞑目,不禁吟诵出明代徐梦龙《醒世恒言》中的诗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劝君莫把欺心使,湛湛青天不可欺。”在感叹书中人物不同命运的同时,善良与丑恶以及当前的社会现实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善”,这一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颂的高尚品质,在《大卫·科波菲尔》中有着大量的描写。青年渔夫海姆在亚摩斯海滨的船难中,奋不顾身地抢救落水的富家少爷史蒂夫,最终为了他人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这使得朴实憨厚的海姆善良的心灵与纨绔子弟斯蒂夫的丑恶心灵形成了鲜明对比。海姆一生从未受到过正规教育,朴实勤劳、忠厚老实是他的代名词,而斯蒂夫,虽受到过正规教育,内心却无比丑陋,毫不顾及他人感受。狄更斯运用凝练的笔法,两相对照,尽情讴歌了海姆那种高贵的善良品质,驳斥了斯蒂夫的邪恶。这,不正是对“善”的最高赞美吗?

究竟何为“善”?“善”,并不是需要别人来教育的,而是要从内心深处和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善”的真正含义并付诸行动。善良,不以年龄大小为界限,更不以学历高低为标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某高校毕业生肆意辱骂环卫工人,路人熟视无睹,只顾看热闹,而只有一个小孩子挺身而出,为环卫工人辩护。这样的勇气与善良,不知那所谓的“大学生”与路人是否感到羞愧万分?这正如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雨果所言“善良即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所以,善良是一个人发自肺腑的对他人及社会的关爱,而不在于受过教育的多少(但教育一定是有助于人养成善良的)。只有真诚与善良,才能打动一颗冷冰冰的心,拯救一颗濒死的心灵。

所谓贵人,不一定善良,善良的人,一定高贵。假若一个人毫无善心,那他的“贵”便只能衬托出他的丑恶。

书中,维克菲律师的合伙人希普就是“恶”的典型代表,他不仅企图占有维克菲律师的产业,还想占有她的女儿,大卫姨婆的破产也由他一手造成。但正当他洋洋得意之时,“债多不愁,性格复杂”的米考伯先生挺身而出,揭露了他所有的罪恶行径,让希普最终落得个终身监禁,永远遭人唾骂的悲惨下场。“大老虎”与“小苍蝇”在法律严厉的打击下紛纷落马,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为子孙万代所唾弃,古往今来,莫不如此。这些,不正是“恶有恶报”的充分体现吗?

俗语有言“人之初,性本善”,但为何又会有如此多的不法之徒与邪恶之人呢?答案便是金钱。书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的根本原因都在于金钱的腐蚀性:摩德斯通骗娶大卫母亲致其全家受难,艾米丽与纨绔子弟斯蒂夫私奔,还有维克菲一家的痛苦,青年渔夫海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它腐蚀了人们的思想,精神,以及整个社会的风气,使得人心疏离,社会缺失友爱的气氛。但金钱并非百弊而无一利,《论语·里仁》有言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假如人人都能以自己辛勤的汗水换取金钱,那邪恶必然无处栖身,又怎会有“谋财害命”之事?

“自有戏剧(文学)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剧本《哈姆雷特》这样说,《大卫·科波菲尔》亦如莎翁所言,有着丰富的社会哲理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中的善恶描写与社会现实还值得我们再去细细思考,但“善恶到头终有报”必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湛湛青天不可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铺路:倘若行善不倦,那前方就会是光明坦途,万事皆可如意;倘若作恶多端,那前方必然是悬崖绝壁,终将无路可走。

猜你喜欢

斯蒂夫海姆维克
我体内的DNA好好的,怎么就需要修复了
《拿烟斗的男孩》为何被天价拍卖
你很快就会长高
“海姆立克急救法”发明者病逝
“急救之父”海姆立克辞世,世上救人最多的医生走了
“正当红”的德国赛道霍根海姆
心如折纸
“人猿泰山”的传奇人生
自杀代理
为爱一生只说“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