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经济战疫的“五个结合”
2020-03-28程实
程实
在应对疫情冲击时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在政策层面体现在金融政策为了保障经济与金融安全而做出的及时适度调整。
中国金融市场并未受新冠疫情影响而出现非理性恐慌,不仅对于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信心至关重要,而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也进一步夯实。展望未來,中国金融业稳中有进、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做好以下五个“结合”。
第一,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疫情发生后,在间接融资方面,央行与银保监会对受影响比较大的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给予展期和续贷的政策,帮助其保持现金流的稳定、渡过难关,还积极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并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支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息、定向降准等措施引导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在直接融资方面,证监会通过预期引导和风险缓释推动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在资本市场企业融资、重点地区和行业的支持、费用减免、便利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特殊安排,保证了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
第二,保障国内与协调国际相结合。在应对疫情政策当中,金融先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定向降准,短期和中长期的流动性得到保障,而设立专项再贷款和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也有力精准地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业。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在短暂延缓开市之后平稳运行,金融监管部门也对受疫情较大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定向信贷支持,对受灾地区股权质押、融资融券等做出特殊安排,保障金融体系运行整体平稳。中国金融当局也积极利用多双边渠道,与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政策当局加强协调。
第三,把握力度与保持方向相结合。战疫期间,中国金融政策举措体现出力度和方向的平衡。一方面,在疫情爆发阶段,始终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为稳定实体经济运行和渐进复苏提供了有效保障,还特别关注于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上调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进一步扩大借用外债空间,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全力为疫情防控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在全球降息大潮开启和通胀压力仍存的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展现出了定力,不仅坚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利率增速相匹配的基本思路,也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保证银行让利于实体经济的方向不动摇。
第四,维护稳定与积极进取相结合。在防控疫情过程中,中国金融体系与经济生态、社会组织之间建立起良性而有效的双向互动,确保了受疫情冲击影响明显的地区、行业、企业、个人获得了高效的结构性支持,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稳定底线。在中国经济战疫过程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重心下沉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及时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关键支持,而金融市场预期的稳定夯实了投资和消费信心。
第五,审慎监管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前期的结构性去杠杆和金融供给侧改革有效缓释了资本市场的部分风险隐患,杠杆资金较2015年的峰值下降了80%,A股整体估值相对合理。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均呈现出资金双向流动的态势,审慎监管下并未出现大幅的外资净流出。展望未来,中国金融体系将进一步转型并适应于中国经济从“高杠杆、低效率”的粗放增长升级为“更平衡、更充分”的稳健增长,利率市场化和融资体系改革将为各类微观主体提供有效支持。随着以保险公司为代表的稳健价值投资者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开,中国金融的长期价值将进一步凸显。随着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全球化互惠红利也会更多映射为中国与全球其他金融市场之间的唇齿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