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0-03-28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标志着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工作进入了依法加速推进的新阶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书记的工作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在法规出台之后即启动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推进情况专项监督工作,同时按照市委关于开展大调研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对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在市委的领导下,在条例的引领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措施扎实推进有力,分类实效超出预期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生活垃圾分类和条例实施作出重要指示,并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全方位的调研。在市委、市政府部署推进下,本市各级政府把垃圾分类作为重点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作为。各区都召开全区动员大会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清单,逐级落实责任。各街镇按照全覆盖的要求推进居民小区、单位、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工作。市有关部门按照条例的规定,制定和出台了18项配套性文件,并积极推进落实。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强化考核。城管执法部门积极开展执法监管,起到了法治的威慑作用。
(二)宣传动员力度空前,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在市委宣传部的统筹下,全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诸多媒体进行了力度空前、形式多样、持续不断的宣传报道,让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相关部门、基层组织都积极投身于垃圾分类的社会动员,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让不同年龄、不同层面的市民都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之中。在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宣传动员、分类指导、监督投放工作。市有关方面还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全市文明创建体系,并增加垃圾分类在文明创建考核体系中的权重。
(三)全程分类体系初步建立,硬件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把硬件设施作为推行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前提和基础,积极落实责任,加快推进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依法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基本完成居住小区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和道路废物箱标识更新。严格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积极建设可回收物回收体系。
(四)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撬动社会治理的有力支点,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典范
调研中,大家深切感受到广大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为取得这一工作成果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也看到了他们用社会治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种种探索。无论是在分类工作准备阶段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在楼层撤桶、设置临时投放点等投放方案的设计上与居民充分沟通,还是在日常管理中开展各类评比、表彰先进、督促落后等,居民区党组织凝聚群众、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显现。
二、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工作成效的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
(一)工作推进不平衡现象仍较明显,部分政府部门管理职责没有落实
在市级层面,有的部门对自身肩负的法定职责还不够重视,主动作为、合力攻坚的意识不强。在区级层面,各区工作推进力度和成效还存在差距。在街镇层面,对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沿街商铺的指导监督尚显不够,抓整体推进、抓难点突破、抓工作提升的力度还不足。在小区层面,差距比较明显,个别小区分类投放设施还未到位,有的小区投放设施和日常管理都非常粗糙,有的小区主要还是依靠保洁员二次分拣。在单位层面,党政机关对生活垃圾分类较为重视,但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水平比较悬殊,单位先行的效果总体不尽人意。
(二)硬件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末端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一是居民希望增加湿垃圾清运频次的需求与实际收运能力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二是与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的建设相比,中转站和集散场的建设仍然在规划选址等方面存在困难,落地进度相对缓慢。三是随着湿垃圾分出量迅速增长,湿垃圾处理能力缺口逐渐加大,资源化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
(三)一些瓶颈难点问题尚未有效突破,实现垃圾全程分类管理仍然存在障碍
在再生资源回收方面,资源回收企业参与两网融合的模式尚不清晰,主渠道作用未能发挥。资源回收及利用企业普遍面临用地难、税收负担重、物流成本高等问题,长远发展较为困难。回收体系与后续的循环利用还没实现有效对接,本市已有的废玻璃、废塑料循环利用企业生产能力空放现象严重。在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出路方面,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渠道依旧没有打通。
(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尚需进一步养成,分类成效尚需进一步巩固
一是居民生活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目前对于如何实现居民从被动监督到自觉分类的转变还缺乏准备,对于如何動员上班族、租赁户、外来人员等群体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还缺乏有效方法。二是投放管理还需进一步完善。一些小区的“定时定点”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作息时间,导致乱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三是部分物业企业未有效履行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的法定义务。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的几点建议
本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当前的有利形势,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一)建议进一步发挥联席会议的综合协调作用,加强督导形成合力
针对当前工作中种种不平衡、不到位、有反复的问题,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应进一步发挥好“指挥部”的作用,强化顶层职责,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做实做强联席会议办公室,促进各成员单位切实担责,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一方面要继续用好刚性指标统计和定时排名通报,推动压力层层有效传递,促使各区、各街镇进一步提高争先、看齐意识,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及时研究和回应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建议进一步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夯实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的基础
要通过规划政策支持居民小区进行垃圾厢房建设,尽快全部完成居住区分类投放点的规范化改造。要从车辆配置和运作模式优化两方面提升湿垃圾的清运能力和水平,确保居民小区环境卫生水平不下降。要对全市湿垃圾产生量进行再评估,科学规划和布局湿垃圾处置设施,通过集中规模化处理、就近就地分散处理等各种路径解决湿垃圾处置能力缺口。要着力解决现有的中小型湿垃圾处置设施运行中存在的环保问题,早日实现其正常运行。要进一步加大可回收物回收点、站、场的建设力度。
(三)建议进一步完善居民小区的分类投放模式,建立常态长效管理机制
要以“咬住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继续做好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是要在坚定不移推行定点投放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和调整投放时间。二是要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党组织、居委、物业、业委会的协作模式,以社区自治撬动生活垃圾分类,用生活垃圾分类推动社区自治,实现两者的双向促进。三是要切实落实物业企业管理责任人的法定义务,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四)建议进一步做好宣传动员和执法监督工作,不断增强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要在前阶段侧重“为什么分?怎么分?”的基础上,加大垃圾分类成效和后续处置利用情况的宣传,增强广大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成就感和责任感。要创新宣传方式,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导权,对舆情加强主动研判,积极引导,弘扬先进,鞭挞落后。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作用,用严格执法彰显法规的权威。要把单位作为执法监督的重点,督促各类单位严格落实分类要求。
(五)进一步加快破解瓶颈难题,全面实现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管理
要达到生活垃圾治理的目标,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畅通各个环节是关键。一是要研究解决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出路。抓紧开展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用于林地、农地的风险评估。同时要通过配套政策支持湿垃圾末端处置的企业持续运作,在上海形成湿垃圾资源化處理的完整产业链。二是要研究解决低价值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加快明确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运作模式,厘清回收企业、个体回收人员与点站场之间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两大作用,使低价值可回收物真正能收得上来,并循环起来。同时要搭建好平台,真正做好资源化这篇大文章。三是要鼓励科技创新,推进信息化建设。要加大投入,鼓励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和运用,让更多先进的技术运用到生活垃圾管理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