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生真的不适合学理科?

2020-03-28亦君

视野 2020年6期
关键词:组块理科效应

亦君

前一阵子接触了两个朋友的孩子,一个初二,另一个高二,两个都是女孩,都处于关键时期。初二的女生妈妈跟我抱怨,孩子其他科目还可以,数学就很差,几何概念都是混淆的,函数也学得不是很好。成绩差也就罢了,关键是畏难,不肯做数学卷子,一写数学作业就开始浑身都不对劲,一会头痛,一会肚子疼。换别的科目作业就不会出现这种灵异现象。

高二那个女孩更可惜,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统统都很优秀,作文拿过好多次满分的,就是怵数学、物理、化学。本来以她的文科成绩,上个985绝对没问题,问题是现在文理不分科,她就很危险了。

我跟这孩子谈了一次。说实话,这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孩,她字写得很好,作文很有思想深度,阅读量也非常大,我跟她聊天一点都感觉不出这是一个没满18岁的未成年人。但一提起数学,她说看到数学就头痛,而且身边的人都说:“女生学理科本来就比不上男生。”根据她的体验,她学理科就是不如男生。不管她在语文、英语上甩下那些男生多么远的距离,一考数理化,她的优势就荡然无存,甚至总分还要更加差一点。

与其说女孩在理科天赋上不如男性,不如说男女生的历史不平等造成了这种差异。

“女生天生理科就不如男生”,“女生学理科天赋不如男生”,这些话在我上学的时候也经常听到,几十年过去了,依然如此。

女生学理科真是不如男生吗?

没有任何主流实验结论能够证实这一点。统计学表明,大部分国家,男女数学的平均成绩都没有显著差异。

根据2003年的数据,国际测试TIMSS的测试结果表明,男女在数学成绩上几乎没有差异,女生在部分项目上表现甚至还胜过了男生。TIMSS测试包括代數、几何等部分。

而另一项PISA国际测试虽然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生在阅读上比女生要弱,有的国家男生在数学上要领先于女生。

不同的国家男女生差异不同,结论是男女越是平等的国家,女性在阅读方面的优势越大,在数学方面的劣势就越小。以色列女性的数学表现甚至比男性要更好。

林德博格、舍布利、皮特森、林奈四位美国学者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关于1999年至2007年美国男女数学不平等程度的研究表明,男女之间的数学成绩差别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从长期看,美国男女生数学成绩的差异一直在不断缩小。

科学家们还发现,随着年级增高,男生在数学成绩上对女生的优势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如果女孩具备以下因素中的一个,理科成绩上的差距就会彻底消除:1、就读于私立学校。2、母亲接受过高等教育。3、家中有数学从业人员。

各种研究结果表明:与其说女孩在理科天赋上不如男性,不如说男女生的历史不平等造成了这种差异。一旦给予女性平等尊重和学术舞台,她们和男性在理科学习上并没有差别。

为什么女生在理科上的实际表现看起来要弱于男性?

上面那个结论可能很多老师家长都不同意,高中很多女生理科上的表现确实不如男生呀。咱们中国妇女解放都多少年了,都说男女平等,为什么差异始终存在?

1、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期待效应,指的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做出符合心理预期的举动。

很多女孩从小就会听到各式各样从各种人嘴巴里说出来的“女生理科不如男”的预言,这些预言会对女生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

面对同样的难题,男生女生都一样绞尽脑汁,抓耳挠腮。但是女生几次尝试就放弃了,她们心里想,女生理科天赋果然不如男生。面对难题就放弃的举动又反过来验证了“女生理科不如男”的心理预期。

而男生就不受这种负面心理暗示所影响,他们要么通过不断尝试解出题,然后觉得自己棒棒哒,太厉害了!如果做不出,他们也只会单纯地归因为题目太难,不适合自己。

2、归因效应

归因效应就是不由自主地思考和猜测事情发生的原因,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将结果归结到某些原因上,并影响到之后的行为模式。

看到一个女孩理科学不好,人们就啧啧:因为是女孩子啊,所以学不好。当看到一个男生理科考得很差,人们往往会觉得:还是智商不行啊!

理科不好的男生也有很多,但从来没有人刻意去统计,也不会产生男生学理科不行的想法。而一个班有几个理科比较弱的女生,就会让人生出女生理科就是不行的感慨。这就是归因效应。

如何才能学好理科,拯救偏科?

第一,首先要破除学不好理科的观念。这一条没啥好说的。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只要脑子里有“我跟理科不对付,我学不好理科”这个观念,那百分百学不好。心理暗示的力量太强大了,没人可以与之对抗。

我两个朋友的女儿,我都是拿数据跟事实说话,说服她们女生可以学好理科。但是这还不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旦遇到困难,那些旧观念会像鬼一样冒出来,要想破除,需要父母或者师长长期在耳边灌输:你不比别人差,你一定能行,谁说女生不如男!

第二,你以为专注才是学好理科的必要条件,其实不专注也是。这一条听起来是蛮颠覆认知的。在学新的概念、知识和做陌生的习题时,一开始就用专注模式去学反而效率低。

专注思维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相当于强光手电,光束很细,穿透力强,光很亮。而与之相对的发散思维就是放松休息状态,相当于打出更宽的光束,照的范围更大,但是光比较弱。在理科学习上,这两种模式都是必需的。

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遇到难题进入发散模式的习惯,像狄更斯就喜欢散步,村上春树就习惯每天跑步,这都是他们进入发散思维模式的方式。

在理科学习上,简而言之就是一条: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死磕,也不要轻言放弃,请把它放在心上,然后干干别的,换换脑子,进入发散思维,这样反而容易解出来。

第三,避开定势效应。理科学不好的孩子,还有一个陋习,就是定式效应。定式本来是围棋开局的固定下法,用在理科学习上也管用。

很多孩子拿到题,脑子里闪出一个方法就开始猛解。不管怎么想都想不出来,还是用那个错误的思路。长期这样干,很容易伤脑又伤心。正确的做法是拿到题先发散思维一下,尽可能地提出各种可能性。一个思路解不通,尝试一下别的思路。

第四,学会构建组块。构建组块的意思是把概念以组块的模式进行内化。比如说拿到一本物理书,你是保持书的簇新等开了学老师开讲呢,还是先睹为快,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组块呢?在阅读的时候首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组块信息上,然后尝试解码,理解信息,获取背景信息,最后就是通过快速浏览章节,来获得宏观图景。

注意,并不是读完组块就自动构建了。很多人看过一遍书都觉得自己懂了,但是一做题就原形毕露。所以在构建组块中还有一步,就是通过回想、考试,来检验自己到底记住了多少。

第五,养成习得性勤奋。理科方面的学渣一般比较熟悉“习得性无助”,就是说每次做题都错,最后都习惯了,觉得自己做不对很正常。要想成为学霸,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建立“习得性勤奋”。就是说每次解对一题,都要夸奖自己“好棒”,“真厉害”!这样慢慢地大脑就会习惯正面反馈。越是正向反馈,越喜欢做题,在这一科上成绩就越是好。最后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可以学得好。

习得性勤奋,是摆脱“学渣”帽子的最重要一点。任何学科,不仅仅限于理科,要想学好,都必须经历过这一阶段。

总之,女生学理科不如男生是不存在的!只要破除这个观念,学会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替使用,避开定式效应不钻死胡同,通过回想、考试来检验是否成功地构建了组块,然后在一次次体验正确解题的过程中不断肯定自己,最后一定可以完成华丽的逆袭!

猜你喜欢

组块理科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横浪作用下大型上部组块双船浮托安装动力响应特性试验研究
懒马效应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陆丰7-2油田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低位浮托安装关键技术
不服输的理科男
英语词汇组块学习路径研究——组块法
词汇组块层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