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神童”同行

2020-03-27林光凤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期
关键词:王戎神童司马光

林光凤

一、教学内容

统编四上第八单元第25课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朗读的独特魅力,并熟读成诵。

2.懂得运用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补充内容等方法读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并学习王戎通过综合思考与推理,懂得“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感受王戎的聪慧,学习王戎遇事善于观察,冷静分析。

3.通过对比阅读,在阅读中进行观察、思考、组织语言的思维训练。懂得人物特点可以通过不同的写作方法来表现。

三、教学流程

1.话题导入,知“神童”之涵义

出示词语:“神童”

师:讲新课前,我们先来聊一个话题——“神童”,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神童”的有哪些人?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孔融让梨》《司马光》《曹冲称象》

师:你觉得这些人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生:遇事镇静,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师:这些人都曾被称为“神童”,“神童”就是指非常聪明、机灵的孩子。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另外一位“神童”——王戎。看看他到底“神”在哪里了?

2.设计意图:“神童”与学生的年龄相仿,而且曹冲、孔融、司马光本就是学生熟知的人物,从“神童“入手,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初读课文,识“神童”之形象

1.理解题目,抓故事主体

出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要求学生读课题,谈理解。

2.充分朗读,感知王戎形象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和感觉自读课文3遍。

谁能一口气把课文读出来?

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分组读、分组二重读、摇头晃脑读、填空读、看漫画配原文读、看漫画配乐读。指名读,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和词句间的停顿;师范读,是为了强化停顿,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感和语气的变化;男女分组读,是以小组读的形式强化朗读;二重读,是模仿二重唱的方式,变换方式引起学生朗读兴趣,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全班分两大组,第一大组的同学先读,等第一大组的同学读完“岁”,第二大组的同学才开始读,结束的时候,第一大组的同学要把“取之,信然”读两遍,两组同学各读各的;摇头晃脑读,是为了让学生放慢朗读速度,调动多种感官来体验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填空读是为后面学生背诵做铺垫;看漫画配原文读,是在填空读的基础上,通过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再现原文;看漫画配乐读,是让漫画、文字和音乐三者相得益彰,让王戎的形象初步进入学生的大脑。

3.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先把握故事的主体。设计多种形式充分朗读,让学生读正确、流利,把握好停顿,为后面学生背诵原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漫画的植入让王戎的形象以感性的方式出现,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达到初识王戎形象的目的。

五、精读课文,悟神童之品质

1.理解内容,讲好故事

(1)巧用方法,理解内容

师: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方法之一,你读懂故事了么?怎么懂的?

出示课文,聚焦:尝 多子折枝 取之,信然 三个“之”

师:“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读到“多子折枝”你会想到什么画面?

出示果实累累的图片。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师:“取之,信然”怎么理解才通顺?

借助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口头概括“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补充内容”等学习方法。

师:课文只有四句话,但有一个字却出现了三次,这个字是?它的意思一样吗?

(出示三个“之”字所在的句子)

①看道邊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②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③取之,信然。

学生交流汇报

要点:第一个“之”指李子,第二个“之”指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第三个“之”指李子。

(2)背诵课文,讲好故事

熟读可以成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那才叫印象深刻。通过刚才的理解,你能背诵课文么?(同桌互背一遍,然后指名背诵)

看来,这篇课文已经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了,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么?

同桌互练一遍,指名讲故事,指名点评。

(3)抓关键句,感悟人物品质

师:学了这个故事,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王戎是一个爱思考、聪慧……的孩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是王戎说的。

出示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王戎是怎么知道的?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生:王戎看到这棵树长在大路旁边,而且树上这么多的果子,这一定是苦的。

师:王戎看到了什么?

生:王戎看到了树上果实累累。

师:他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李树在大路旁边。

师:是的,古人的“道”不是无人问津的小路,而是大路,大路就会有什么?

生: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师:王戎还看到了什么?

生:人们对李子熟视无睹,当做没看到。

师:这是一般的看吗?这是细致的观察。(板书:观察)

师:王戎看到这些因素,“诸小儿”知道吗?

生:知道,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可以看出来。

师:既然知道,“诸儿”为什么还跑过去摘?王戎与“诸儿”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生:“诸儿”眼中只有李子,看到李子就直接行动了。王戎却会思考,不动,是在动脑子。

师:是的,王戎懂得综合观察所得,进行思考。(板书:思考)

师: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想,这么多的李子却没人去摘,这李子肯定有问题,必定很苦,才没人要。

师:这就是王戎的推理。(板书:推理)

师:王戎怎么说?

生:此必苦李。

师:这就是王戎对“树在道边而多子”下的结论。(板书:结论)

师: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生:自信,胸有成竹。

师:此时,你是王戎,请你自信地读这句话。

生读——

师:一个区区七岁的小孩,懂得综合观察、思考,然后推理、下结论,可见他的智商有多高了,真是聪慧的孩子(板书:聪慧)。王戎也因这件事而出名,成了人们口中的神童(板书:神童)。学到这里,我们不禁要赞叹:王戎真乃”神童”也。

2.设计意图:从理解重点字词句中归纳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既是对学过知识的复习,也积累了更多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学无定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讲故事,落实语文要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通过讲故事,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感悟人物品质,抓重点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逐步引领学生体悟王戎与“诸儿”的不同:善于思考和推理,让王戎的“神”深入学生的内心。

六、拓展迁移,学神童之精髓

1.对比阅读,体会写法

读进去,想开来。去年我们学过一位“神童”的故事——《司马光》,今天老师把它拿出来,大家观察、思考一下,看看它们有哪些异同,可以在相关的语句上画一画,作批注。

学生拿出作业,画句子,作批注。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宋史·司马光传》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雅量》

学生交流汇报

要点:二文相同点,都用了对比写法,都用一件事来体现人物的聪慧。二文的不同点,《司马光》侧重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王戎不取道旁李》侧重对人物进行语言描写。

2.对比题目,激辩思维

出示两个题目:《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

对比阅读既可以在不同的文章中进行,相同的文章也可以进行对比,对比这两个题目,你更喜欢哪一个?

学生交流汇报

要点:《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题目指向清晰,一目了然。故事性强。《道边苦李》这个题目给读者留下的悬念比较多,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刚才的对比阅读,给你在写作上带来怎样的启发?

生交流汇报

要点:写作文可以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对比可以更突出人物的特点,写作文时题目也需要好好琢磨。

“神童”的“神”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地方,不变的是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机灵聪慧的品质。同学们在对比阅读中也进行着观察和思考的思维活动。你想当神童吗?那就从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开始吧。

3.设计意图:拿《司马光》和本课进行对比,既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还能引导学生在观察文本中展开思考,从而让学生懂得对比和人物描写方法在体现人物品质方面的作用。辩题目的这一题,既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题目给读者带来的不同的感受,还能体会编者的意图,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生命不息,思考不止。从课文中体会到王戎爱思考,然后迁移到对比阅读中,自己进行思考实践,实现以文本为载体,切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落实思维训练的语文要素。

猜你喜欢

王戎神童司马光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神童特工拯救世界
永不说假话
都是神童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
刘晏七岁为官
德行第一之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