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名枪印象(5)

2020-03-27晓枪老王

兵器知识 2020年3期
关键词:枪机枪械步枪

晓枪老王

军迷圈中常说,“男人的浪漫就是拉大栓”,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十分轻松愉悦的话题。

栓动步枪是一种很特殊的步枪。从设计的角度看,它经典而古老。从“老一代”的毛瑟98到现在的栓动狙击步枪,栓动步枪的材料、加工方式、设计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核心要素——枪机(枪栓),却“还是那个味”,可谓是百年经典传承。

从情怀的角度看,自从人类发明了枪以来,还没有一种枪械能像栓动步枪一样经典。作为“陪伴者”,栓动步枪以核心角色,参与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每当一个民族回顾自己可歌可泣的战争史时,栓动步枪自然是无数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怀。最后,从娱乐的角度看,旋转、后拉这个动作有一股独特的魔力,每个人都会欲罢不能。即使是从解压玩具的角度考虑,栓动步枪也是一个极佳的设计。

从各个角度看,栓动步枪都值得大书特书。本文选中了德国的毛瑟98、苏联的莫辛一纳甘、英国的李一恩菲尔德步枪作为“参赛选手”,讲述它们各自的有趣故事。

栓动步枪、“拉大栓”的栓指的是枪栓,也就是拉机柄。栓动步枪的拉机柄和枪机是一体的,因此枪机、枪栓可以视为同义词。但在其它枪械上却不能这么做

原版毛瑟98(上)与毛瑟98K,分别是德国一战、二战的主力步枪,原版毛瑟98 诞生于1898年,98K诞生于1935年,很难想像两者之间有40 年的“年龄差”。注意原版毛瑟98为直拉机柄,98K为下弯拉机柄

二战时期德国的G43半自动步枪。比起Stg44,一体式木制枪身、通体修长的G43明显更像一款传统的步枪

德国战后装备的G3步枪。从毛瑟98到G43,枪械“画风”还算正常,但到了G3,“画风”已经彻底走形

毛瑟98

受游戏影响,毛瑟98已经成了最火的“老爷枪”。

最佳“前任”

在一定程度上讲,以毛瑟98为代表的栓动步枪阻碍了半自动步枪的发展。

熟悉军事历史的读者都不难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半自动步枪几乎都没有什么存在感。一战时期,德国、俄罗斯、英国的士兵就抱着毛瑟98、莫辛一纳甘、李一恩菲尔德步枪上战场。20年后的二战,士兵换了一代人,依然抱着这三款枪上战场。相比于一战,二战栓动步枪虽然有升级,但换汤不换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改动。

二战时期,只有“壕(网络用语:有钱)无人性”的美国人手一支M1伽兰德,真正把半自动步枪当主力用。在二战后的短短几年,步枪世界猛然进入以AK47为代表的突击步枪时代。AK47是能够全自动射击的,同时期的非突击步枪——比如G3、FAL同样可以全自动射击。换而言之,从二战的栓动到二战后的自动,半自动步枪没怎么上场就被“杀青”了。

从一战到二战之间的20年,本应该是半自动步枪大展宏图的绝佳“窗口期”,世界各国也都试验了各种各样的半自动步枪,比如捷克的ZH29、苏联的SVT等等。但或因囊中羞涩、或因战争进程,最终真正普及半自动步枪的大国只有美国一个。

以M1伽兰德、SVT为代表的半自动步枪,在布局上很接近栓动步枪,使用习惯更是接近,甚至纷纷保留了诸如“桥夹装填”之类的栓动步枪的“烙印”。在设计难度上,射速有限、实际使用强度较低的半自动步枪也更容易设计。而AK47、FAL之流,布局和栓动步枪毫无相似之处,外形也是“八竿子打不着”。

从各个角度考虑,半自动才是栓动步枪的合理、合法继承人。但为何半自动步枪偏偏就被历史“绕过去”了呢?

金陵兵工廠生产的民二四重机枪铭牌,铭牌正中央有“ 卍” 字标记

上文讲述M1911时笔者说过,如果“前任”太成功,“现任”就很难做。半自动步枪就遇到了典型的“前任难题”——“前任”栓动步枪实在是太成功了。

毛瑟98无疑是最成功的栓动步枪。当年的土耳其、巴西、德国、中国,都在使用毛瑟98步枪的各种改型。至于比利时、捷克,直到二战前夕,他们的军工厂还在开足马力制造盗版的毛瑟98,以满足庞大的外贸市场。

毛瑟上的“纳粹标志”

笔者前前后后接触过很多毛瑟98步枪,全部是民国时期生产的“国产毛瑟”,但并非都是“中正式”。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是由南京金陵兵工厂生产的毛瑟98。这支毛瑟的奇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下弯拉机柄,这在国产毛瑟98中算是比较少见的。因为笔者在南京上学,对这支“南京毛瑟”就有了额外关注。

关于金陵兵工厂,军迷圈中还有一个“万年误解”。很多人看到民国时期的国产枪械,尤其是民二四重机枪上,都会发现枪身上刻有“纳粹党徽”。中国枪械上怎么会有“纳粹标记”呢?多数人于是想入非非,觉得这应该是当年中德军事合作的产物。毕竟国民政府组建过所谓的“德械师”,这批枪械是不是德国人援助的呢?

答案是,这是一个大乌龙。

所谓中国枪械上刻印的“纳粹标记”,实际上是金陵兵工厂的厂徽,不是纳粹的“卍”,而是佛教的“卍”,两个字十分相像,但旋向相反。笔者不仅见过刻着“卍”字标记的毛瑟、民二四重机枪(金陵兵工厂的主要产品),还有“卍”字标记的、民国仿制的美国M1伽兰德步枪,难道美国步枪也是德国援助的吗?

毛瑟的缺点

笔者最大的爱好就是玩枪,这也是我所学专业。有一次,笔者见到了一支国产的“中正式”,就想把它拆一拆,顺便做一些维护保养。在拆解之前,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要先把保险拨到中间位置,让但当时笔者遇到了麻烦,那支“中正式”的保险,根本没法拨到中间位置。当时,笔者决定不管保险,直接转开枪机固定钮取下枪机。

由于保险没拨到中间位置,在枪机取下的一瞬间,毛瑟的击针就缩进了枪机内。此时枪机无法装回枪上,处于既不能拆,也不能装的尴尬境地。当时笔者观察了很久,决定把“缩”进去的击针强行“薅出来”。但毛瑟98的击针外形十分圆滑,不方便使用工具,只能徒手“薅”。毛瑟98击针簧簧力很大,当时笔者和同学一人拉枪机,一人使劲“薅”,才把击针“薅”出并旋转到位。

“薅击针”的痛苦经历之后,笔者一直好奇,为什么保险拨不到中间位置呢?后来笔者的师弟们也遇到过同样问题。最终,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转动保险时,保险会强行把击针向后带动微小的距离,为了带动击针,保险和击针的接触面设计成了螺旋面,以便旋转带动。但是毛瑟保险的螺旋面太小了。对于保存状态不佳的老枪而言,保险的表面硬度早已下降,况且国产枪械的材料一直不理想,随着操作的增多,保险螺旋面的磨损日益严重,因此拨动保险越来越难,直至拨不动。保险的磨损是不可逆的,要想修复只能拆下保险,再次加工螺旋面,或者干脆换一个硬度高的新保险。对于国内来说,即便是高校,枪械的零件也非常敏感,不能随意更换。

因此,想分解毛瑟,就只剩下一个技巧了,那就是徒手“薅”击针,让击针稍微后退,同时手拨保险,慢慢感触力量和位置,才能勉强把保险拨到中间位置,此时枪械就可以分解维护,并且不会有任何意外。但是这个过程不好掌握,要慢慢来,才能掌握技巧。

笔者知道了这个技巧,但不是人人都知道。笔者接触到的毛瑟,只有那一支“南京毛瑟”的保险还能拨得动。对于这支南京毛瑟十分珍贵,为了预防对新手再造成什么意外,笔者在下课还枪入库的时候,特意把它放在了枪柜的最里面,一个很难让人发现的角落。

毛瑟保险上的螺旋面,这个面磨掉后,保险就无法带动击针向后,自然拨不到中间位置

从左到右依次为谢尔盖·莫辛与艾米尔·纳甘、里昂·纳甘兄弟

莫辛-纳甘

这款“傻大黑粗”的俄制步枪,其实有着非常优良的性能。

他的名字

“莫辛-纳甘”并不是名叫“莫辛·纳甘”的人设计的,而是由莫辛、纳甘共同设计的。

1890年左右,俄罗斯政府打算进行一次步枪竞标,在多国枪械中选取最优方案,作为俄罗斯帝国的制式步枪。当时的俄罗斯帝国“人缘”尚可,还没有成为“人人制裁”的对象。因此,当时德国、比利时的多家公司,都积极参与了俄罗斯新步枪的竞标。

然而最终的比赛结果让人哭笑不得。来自比利时的纳甘兄弟设计的步枪赢得了俄罗斯军队的芳心,俄国人莫辛设计的步枪得到了俄罗斯政府的青睐。于是,俄罗斯决定结合两款枪的优点,再推出一把新步枪,就是莫辛-纳甘。因此,莫辛和纳甘之间,用“-”而不是“·”连接。

对于纳甘兄弟和莫辛,俄国人的做法也很独特:把设计奖金给了纳甘兄弟,莫辛则被升官,成为生产莫辛一纳甘的厂家的主管,同时照顾了“面子和里子”。尽管“和稀泥”严重,但纳甘兄弟对这种做法还算认可。1895年,他们设计的转轮手枪又被俄罗斯采用了,可见纳甘兄弟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这次“和稀泥”而受到伤害。

莫辛-纳甘的“臭毛病”

我们都知道,莫辛-纳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臭毛病”——枪机(枪栓)酸涩。在射击一定数量的枪弹后,莫辛-纳甘的枪机就很難用手拉开,射手往往要通过脚踹的方式才能拉开枪机。大多数栓动步枪为了方便抽壳,在机匣上设计有启动螺旋面,在开锁旋转的末端,枪机会和机匣接触,机匣上的螺旋面迫使枪机在旋转的同时,稍微向后运动,把弹壳略微向后拉动,起到预抽壳的作用。射手旋转完毕、后拉枪机时,就不会耗费太大的力气抽壳,动作就会顺畅得多。

笔者一度以为莫辛-纳甘缺少预抽壳设计,因此枪机酸涩,后来发现莫辛-纳甘实际上设计有预抽壳机构,但枪机依然难以拉动,以至于莫辛-纳甘在我国有了“脚蹬枪”的不雅绰号。但是莫辛-纳甘的枪机,为何会如此难拉呢?

答案可能和枪弹,准确说是弹壳材质有关。枪械的弹壳分为钢壳和铜壳两个大类。钢弹壳造价低廉,弹壳本身非常结实,不容易被撞坏,但缺点是膨胀变形不规律,抽壳的阻力要大一些。铜弹壳造价相对昂贵,强度比钢壳差,重量比钢壳大,但好处是抽壳阻力小、易于抽壳。因此,为了方便抽壳,钢壳弹通常做得“肚大口小”,弹壳锥度较大,而铜壳弹由于抽壳阻力小,锥度普遍更小。

莫辛一纳甘使用的7.62x54毫米R枪弹是一种钢壳弹。同时期德国、英国、美国的枪弹都是铜壳。栓动步枪的设计虽然各有特色,但本质上是高度类似的。因此笔者认为,莫辛-纳甘的枪机“酸涩”,是枪弹出了问题。当然,莫辛-纳甘的“抽壳难”还有另一个佐证。在国外网友的评测中,芬兰的盗版莫辛一纳甘(M39步枪),使用芬兰生产的铜壳枪弹,从未出现过枪栓酸涩问题。

莫辛- 纳甘枪机和机匣上的预抽壳螺旋面。射手开锁旋转枪机时,即将旋转到位时,枪机和螺旋面接触,枪机边旋转边略微向后运动,带动弹壳向后,实现预抽壳

芬兰的盗版莫辛- 納甘——M39步枪。根据国外网友的评测,这支枪的精度可能是二战中最好的。它的机械瞄具分划极其精密,同时加工质量非常高,普通步枪的精度甚至好过一些二战的狙击步枪

从左到右依次为7.62×54毫米R、7.62×39毫米、5.45×39毫米、7.62×51毫米、5.56×45毫米枪弹。前三种为钢弹壳,后两者为铜弹壳,明显可见钢壳弹的锥度普遍要大一些

世界第一狙击手——西蒙· 海耶使用芬兰版本的莫辛- 纳甘M28步枪,在不到4个月内创造了狙敌542人,至今无人能打破的记录。西蒙使用的是普通的芬兰莫辛- 纳甘M28,并且使用机械瞄具。M39是M28的升级版

不完全分解的莫辛- 纳甘枪机,枪机大体上分为1机头、2机体、3机尾三部分,因此得名三段式枪机,毛瑟枪机则是两段式,只分为机体、机尾(击针座)两部分

三段式枪机

莫辛-纳甘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设计有两项,一个是巧妙的单排弹仓,由纳甘兄弟设计,另一个是三段式枪机,是莫辛设计的。在笔者看来,莫辛-纳甘的单排弹仓虽然设计巧妙、易于生产,堪称是最优秀的单排弹仓之一,但单排弹仓本身就是一种落后设计。而三段式枪机,则是毫无争议的好设计。

很多人觉得莫辛-纳甘的三段式枪机分解过于复杂,但笔者认为,它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三段式枪机的设计思路类似于我国的95式步枪。95式步枪的不完全分解是比较麻烦的,分解完零件数较多,但在不完全分解后,95式就彻底“脱光”了。81式、56冲的不完全分解虽然更简单,但不如95式这么彻底。

莫辛一纳甘的三段式枪机也是如此,它分解完毕后有6个零件之多,并且分解、结合的过程比较麻烦,对新手有一定的挑战。但是,仅仅就枪机部分而言,莫辛-纳甘枪机的不完全分解几乎可以和完全分解划等号。如果是毛瑟98、李-恩菲尔德的枪机,分解到莫辛-纳甘的程度,会比莫辛-纳甘难得多。最后,退一万步来讲,莫辛-纳甘的枪机,分解完了也只有6个零件,依然是很简单的。

毛瑟98的枪机1/4剖视图,可见内孔还是比较复杂的。莫辛- 纳甘的思路就是把枪机从头部一分为二,分体加工再组合,从而用复杂换简单

莫辛- 纳甘机尾上有滚花,向后拉动即可再次让击针待击,还可以拉动击针并向左侧旋转实现保险(左图),但由于击针簧很硬,保险机构的舒适性并不好

桥夹装填状态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红圈内是弹匣释放钮。笔者接触的李-恩菲尔德弹匣和扳机护圈之间有小铁链,防止弹匣意外掉落

三段式枪机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好生产。栓动步枪的枪机,最大的难点在于盲孔。盲孔是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不挖穿的孔。盲孔的加工要比通孔(挖穿的孔)更难,尤其是大深度的盲孔。毛瑟98的枪机就是典型的深孔、盲孔件,其内还加工有击针定位凸台,在当年看来,加工难度不小。

由于采用了三段式设计,莫辛-纳甘的枪机被一分为三,枪机本体被分为了通孔部分(枪机中部、机体)和极浅的深孔(枪机头部、机头)两部分(机头、机尾、机体共三段),大大降低了加工难度。对于当年而言,俄罗斯算是一个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国家,因此三段式枪机,是一个极其适合俄罗斯的选择。

此外,莫辛-纳甘的枪机还有一个独特的优点。它的击针尾端为一个“大头钉”形,如果扣动扳机、释放击针后,枪弹没能被打响,士兵可以手拉击针向后,使击针再次待击、再次击发枪弹,美国M1903步枪的大头钉击针、李一恩菲尔德的击针也是出于同样考虑。但莫辛-纳甘的击针不易滑手,加工还简单。

李-恩菲尔德步枪

在栓动步枪中,李-恩菲尔德步枪一直是“非主流”。

“人肉半自动”

李一恩菲尔德在军迷圈中一直有着“人肉半自动”的绰号,原因在于它极快的射速。

极高的射速和李-恩菲尔德极度如丝般“顺滑”的枪机密切相关。笔者操作李一恩菲尔德时,能明显感觉到动作极其顺畅,远远超过同期枪械,甚至不输于现代狙击步枪。如果仅仅从“拉大栓”的顺滑度、舒适度来考虑,李-恩菲尔德无疑是二战栓动步枪中的第一名。

李-恩菲尔德还有一个另类的地方。它没有采用当时栓动步枪常见的固定弹仓,而是可拆卸式弹匣,且弹匣容量达到了10发,是同期栓动步枪弹仓容量的2倍,和后来的半自动步枪相当。但遗憾的是,英国要求士兵把弹匣当做固定弹仓使用,当枪弹打完后,士兵要使用两个5发桥夹,依次从枪械顶部装填,而不是在另一个弹匣(一支枪两个弹匣)内,提前装好10发枪弹,像现代枪械一样换弹匣。

李- 恩菲尔德同样不是人名——李是人名,恩菲尔德是兵工厂的名字。李-恩菲尔德步枪之后,英国装备的FAL步枪是“外来户”,自研的L85步枪名声很差,因此有人调侃李- 恩菲尔德是英国步枪最后的荣光

快速射击中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瑞士有一款名为K31的直拉栓动步枪,拉大栓时不需要转动,只需要后拉、前推即可,理论上射速很快,但根据很多网友的评测,李- 恩菲尔德要比K31更快

为了进一步发扬李一恩菲尔德的射速优势,英国士兵还发明了一种奇怪的动作:左手据枪,持枪姿势不变,眼睛不离开瞄准基线,用右手快速拉动枪栓,用右手最长的中指勾扳机射击。配合上极其顺滑的枪机,在这种模式下,笔者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一个射手在6秒内,打光了10发枪弹。这个射速完全达到了半自动步枪的水平,“人肉半自动”的绰号可谓实至名归。

李-恩菲尔德的击针

为何李-恩菲尔德的枪机手感如此一流呢?很多文章把一流手感归结为后端闭锁,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射手操作拉机柄、转动枪机的过程可以比作是用螺丝刀拧螺丝,螺丝刀的刀柄越短,拧螺丝时就越使得上劲。但是这个解释也很牵强,枪机毕竟是一个很结实的部件,刚度、强度比螺丝刀好得多,并不足以解释李-恩菲尔德的一流手感。

何况,法国的MAS36步枪也采用了后端闭锁设计,射速一样很一般。笔者曾经尝试过,把包括击针簧、击针在内的枪机后半部分拆下,再去操作枪机,发现李-恩菲尔德的手感和毛瑟步枪并没有什么区别,这证明后端闭锁并不会真的影响射速,至少不是核心原因。

其实,李-恩菲尔德手感好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后端闭锁,而在于击针的双阻铁设计。

栓动步枪的操作分为开锁旋转、后拉、前推、闭锁旋转4个步骤。典型的栓动步枪,比如毛瑟98,击针簧封装在枪尾,并不会影响枪机,射手开锁旋转动作中,就已经把击针待击了,射手后拉、前推、闭锁旋转的过程中,击针不需要再次待击,射手感受不到击针簧的簧力,因此闭锁力量很小。

但李-恩菲尔德不是这样的,它的击针簧不封装在机尾,而是直接作用于枪机,且在前推枪机的过程中实现击针待击。在前推时,射手能明显感受到擊针待击、击针簧被压缩而产生的簧力,需要更大的力量来闭锁。

李-恩菲尔德步枪半剖示意图。李-恩菲尔德的击针簧直接作用于枪机,而不像毛瑟98一样被机尾封装起来,当阻铁挂起第一/第二阻铁时,击针簧被压缩,开锁后,击针簧必然会顶着枪机向后运动,起到簧力辅助作用

李-恩菲尔德的枪机第一、第二阻铁示意

李-恩菲尔德的枪机(上)闭锁齿位于枪机中后部,故名曰“后端闭锁”,而毛瑟98的枪机闭锁齿位于枪机最前方

说白了,毛瑟的击针在开锁旋转中待击,李一恩菲尔德的击针在前推中待击,且李一恩菲尔德的击针行程非常长,目测达到了30毫米左右,几乎是毛瑟的3倍。设计师也许觉得开锁旋转枪机的动作“空闲”着太浪费了,因此想出了一个天才一般的创意,给李-恩菲尔德的击针上,设计了第二阻铁。

第二阻铁不是真正的阻铁。李-恩菲尔德步枪待击时,依然是第一阻铁(真阻铁)在前推中挂机起作用。第二阻铁的作用,是开锁时,枪机会像毛瑟步枪一样,把击针在第二阻铁状态下挂机,此时击针簧被压缩,击针簧力直接作用在枪机上,等到射手开锁完毕时,枪机的闭锁齿从机匣中脱离,被压缩的击针簧就会直接把枪机向后顶飞。说白了,在旋转开锁、后拉的过程中,李-恩菲尔德的击针簧起到了“簧力辅助”的角色。

笔者发现,如果把李-恩菲尔德的击针待击,不扣扳机就开锁,此时枪机被簧力“后弹”得更有劲。原因很简单:待机时第一阻铁(真阻铁)起作用,击针更靠外、击针簧被压缩得更厉害,枪机“飞”得更快更远,此时射手操作的手感也会更好。但如果释放了击针再开锁旋转,此时第二阻铁起作用,击针簧被压缩得少一些、力量轻一些,枪机“飞”得就近一些。

为了破解李一恩菲尔德的“手感之谜”,笔者前前后后想了很久,也去国外的论坛网站上求证。一开始也是相信“后端闭锁手感好”这个说法的,但后来越发相信是簧力的“贡献”。彻底想明白前因后果时,笔者的心灵也享受到了极大的愉悦。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笔者将来一定会设计一支采用李一恩菲尔德击针设计的栓动步枪,让这个神奇机构延续下来。

总结

男人的浪漫就是拉大栓。的确,“拉大栓”这个动作很容易上瘾,它的反馈感、动作感都很不错。在上课的时候,有很多学生都会“沉迷拉大栓”,以至于忘了学习结构和原理,笔者自己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栓动步枪,尤其是老一代的栓动步枪,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其魅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反而愈发珍贵。

下一讲中,我们将讲述一款历久弥新的魅力枪械——AK-47。

猜你喜欢

枪机枪械步枪
美国勃朗宁武器公司T-Bolt运动员直拉枪机步枪
前装枪时期的打火枪枪机(下)
前装枪时期的打火枪枪机(上)
葡萄牙燧发枪枪机演变史
FAMAS步枪?Kel-Tec RDB步枪?
IWI美国分公司ACE GAR1651步枪
中国05式5.8毫米冲锋枪
AR—7救生步枪现代版
步枪成长相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