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MOOC理念的高校课程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0-03-27冯海旗柴艳妹
冯海旗 柴艳妹
摘要: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并推动数字教育、智慧教育的发展。如何将我们以往所熟悉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并迁移到网络空间的数字化教学,无疑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数字化教学设计本质是对传统的依赖“面对面课堂交流系统”中“教与学行为链”的“拆解”,以及在网络空间的“重构”。文章融合ADDIE等教学设计思想,在研究、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数字化教学设计框架,并在课程改革中得以应用。
关键词:教学设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MOOC;ADDIE;7Cs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4-0029-05
一、引言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创新。2012年以来,世界范围迅速兴起的MO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有力推动了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创新发展及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截至2018年末,全世界有900多所高校开设了11400多门MOOC,注册学习者超过1.01亿人次[1]。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也不断加强。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网络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和管理的意见》,有力地推动了网络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实践。目前,已有数百个MOOC相关平台在中国扎根,提供各种课程,并吸引了众多的学习者[2]。
尽管当前关于数字化学习的讨论更多是围绕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展开的,但数字技术带来的实际影响更加广泛。欧盟委员会曾预测,“到2024年,欧洲的电子化学习(较2014年)將增长15倍”,甚至预言,“数字技术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实体大学”[3]。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美国《2016年国家教育技术规划》都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4]。新型数字技术将对高校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推动数字教育、智慧教育的发展,重塑大学的未来。
IT赋能的高校教学改革趋势不可逆转[5],但大量的在线教育研究侧重于MOOC的开放性和规模化特点、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MOOC采纳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展开。Liyanagunawarden通过文献分析,将对MOOCs的研究归纳为介绍、概念、案例研究、教育理论、技术、参与者相关、提供者相关及其他等八个方向[6],而对数字化技术支撑下的教学设计研究十分有限[7]。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教学模式转变,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必然趋势[3],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化教学设计方法,以期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继而服务于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应用,促进高校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转变。
二、教学设计理论(模型)
1.教学设计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过程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8]”,这一过程旨在实质性地提高学习水平。Robert-A Reiser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科学,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9]”。
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此间,大量曾从事培训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被要求研究并开发培训材料,为当时的军事服务。他们的大部分工作是从基于教学、学习和人类行为的研究和理论中总结教学原则。教学设计包括对学习和绩效问题的分析以及设计、开发、实施、评估和管理、教学和非教学过程及资源设计,旨在提高学习效果[10]。钟晓流将教学设计归纳为“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对象(特定学习者)的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最终支持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系统活动。教学设计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为宗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11]。”
2.教学设计模型
时代的变迁不断对教育教学提出新要求,教学设计融合了现代学习理论、数字化技术、系统思想、教育研究和管理方法等成果。在过去几十年里,多种教学设计理论(或模型)不断被提出,Richard Culatta列举出20多种学习设计模型[12]。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大体都包括教学问题分析以及为解决此问题而进行的教学程序和材料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环节。以下简要介绍几个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型:
(1)ADDIE模型[13]
ADDIE模型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通常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教学设计模型之一,该方法分为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实施(Implement)和评估(Evaluate)等相互衔接的五个阶段,核心内容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学习效果评价。在五个阶段中,分析与设计属前提,开发与实施是核心,评估为保证,三者互为联系,密不可分。ADDIE的每个阶段都需进行检查与迭代,然后再转到下一个阶段。评估阶段完成后,将得到一个可操作的设计结果。尽管有很多关于ADDIE方法有效性和恰当性的争论,但该方法在创建在线学习课程中仍被广泛采用。
(2)ARCS模型[14-16]
Keller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四个环节即Attention(兴趣)、Relevance(联系)、Confidence(信心)和Satisfaction(满意)相关。ARCS模型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即教学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下一步的实际学习行动。这样,在教学设计时对学习素材的选择与呈现,在学习过程中安排适当的问题等,都有利于吸引、激发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而言,可通过激发探究、知觉唤醒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联系”指在教学设计中,需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背景知识、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等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满足感。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尽可能利用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通过适当的学习策略,来匹配学生的学习动机。“信心”指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维持学生对学习成功的渴望。如,明确对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教学要求,允许学生根据个体差异,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标准,使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就。“满意”是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满意”的设计要让学生了解到,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
(3)7Cs框架[17-19]
所谓“7Cs”是Conceptualize(概念化)、Capture(资源获取)、Create(创作)、Communicate(交流)、Collaboration(协作)、Consider(思考)、Consolidate(综合)的简称。多数教学设计理论都将重点集中于课程内容的设计,7Cs框架则更关注教与学的活动及学习者的终极经历感受。
7Cs模型中,概念化是要确定课程教学的愿景,明确受众及拟采用的教学方法。明确了受众和教学方法,接下来要准备教学资源,确定已有的和需进一步开发的教学资源。然后,基于对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资源进行创作,设计交流、协作方案,思考学习效果反馈的形式和学习活动的评估要素与方法等。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設计的有效性,检查各要素的协同性,以实现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案。
(4)AGILE模型
教学设计是一项耗时的工作,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变化频繁,AGILE模型注重合作、反馈和变化,强调更快的设计方案。AGILE模型更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采取灵活的策略,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定位、设计、选择、反复、评价[20]。
三、数字化教学设计框架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教与学的基本规律,以系统方法为指导,合理组织教学素材,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它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
在过去十多年里,数字技术已被证明对许多行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如今的教育教学环境,已经从传统的教室扩展到泛在多样的数字化环境,未来的高等教育或将更多依赖于数字技术。如何将我们以往所熟悉的课堂教学内容、交流方式、教学模式转换、迁移到这种新颖的数字环境,无疑是当今教育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实现这种转变,数字化教学设计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数字化教学设计(或称网络化教学设计)植根于面对面教学同样坚实的理论和准则,但需要考虑交互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对教学带来的影响。在形式上,数字化教学是将传统上发生在物理空间“教室”的教学“行为”迁移到“网络空间”。但其本质是对传统的依赖“面对面课堂交流系统”中“教与学行为链”的“拆解”以及在网络空间的“重构”。在线课程是在网络空间“重构”了一门课程的“教与学行为链”[21]。
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各有优势与不足,不同设计思想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同,我们不认为某一种方法论是创建解决方案的最佳选择,特别是数字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融合ADDIE、ARCS及其他教学设计策略,有利于开发符合学习者需求和规定结果的资源。我们在研究、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网络管理平台的数字化教学设计框架,以强调教与学过程的交互、合作等特性,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优势。
优质的学习体验涉及卓越的教学、优质的学习材料、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参与的学生等关键要素。关键要素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任何要素都不能脱离其他要素的支撑而独立发挥最大潜能。图1所示框架尽可能将这些关键要素融合到数字化教学设计中。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1.课程概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央财经大学所有新生第一学期必修的课程,具有知识点分布广、受众面大、内容变化快及实践性强等特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巧,还要理解和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学会用计算机系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确保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水平和广泛的实践能力。学生将学习基本的MS Windows X操作系统技能(包括核心PC硬件组件、图形用户界面、本地文件管理、Internet使用、安全和关键系统实用程序)以及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应用程序的介绍。学生还将学习在不同格式之间创建和转换文档。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可归纳为“普及计算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应用技能和训练计算思维能力,着力提升非计算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2.课程建设目标与教学模式的选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针对财经类院校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该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①内容设计从注重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并进一步向计算思维培养转变;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面向未来的、基于研究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为数字化工作做好准备;③结合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完善,探索数字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评、测一体化”的网络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和机制;④注重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应用,体现微视频、交互性、协作学习、情景学习以及学习效果的在线测试等特征;⑤探索数字化教学规律与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现阶段,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教学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主要模式:①完全在线教学。对一个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课堂教学被基于教学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的教学所取代。通识教育课程优先。②混合教学模式。一个面对面的课程被重新设计,以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并被通过技术支持的教学所取代。③面对面强化教学模式。也称为补充模型,基于主动学习思想重新设计面对面课程,大部分课程内容由学生主动学习完成。可能的方法包括翻转课堂、基于团队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体验式学习等。④资源中心模式。取消所有课堂教学活动,取而代之的是以互动软件和按需个性化帮助为特色的学习资源中心模式。
基于课程建设目标,我们以完全在线教学模式为主,开展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即全部课程包括课堂内容的教学,从课堂迁移到数字化网络平台。教学实施过程则辅以资源中心模式和按需个性化线下辅导。
3.数字化教学设计注意事项
完全在线教学的特性决定了数字化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面对面的教学设计,需重视以下方面:①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展示。数字化设计不只是将讲授过程、学习素材等内容转化成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形式,还需要充分考虑交付渠道、学生获取与接受方式、交流方式以及技术因素带来的影响。②学习体验的一致性。开放课程的设计通常由团队协作完成,课程设计应制定审查和技术策略,以保持内容、交互、展示的一致性,改善学习体验。③版权和合理使用。提供受版权保护的材料的数字版本时,须仔细注意评估版权和许可要求。④诚信问题。尽管诚信问题(如作弊、抄袭、剽窃等)在所有形式的课程交付中都存在,但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教学,增加了应对不诚信挑战的压力[22]。教学设计团队需要探索可用的应对措施,减少舞弊情况的发生。
4.数字化学习实施效果
遵循上述框架,对原来实施课堂教学的校本《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必修课进行再设计,将全部内容的教学迁移至网络平台,实施数字化学习。经过2014~2015、2015~2016和2016~2017学年三个教学周期的实践,全网络数字教学的模式、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质量评测、教学平台运行维护、数字化教学管理等得到全面检验。新型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实效[23]。
网络化、数字化教学模式强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基础选择学习,并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论坛中的互助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就感、满足感,从而带动其他学生深入学习。以往的教学设计主要基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与诉求。数字化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评价评判机会。特别是面向全体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基于网络开展的匿名调查结果,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反映教学设计的不足,有助于更好地完善课程建设。此外,学生的网上学习行为分析、问题反馈与建议、学习成效分析等,均作为教学设计完善的重要依据。
网络化、数字化教学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互动提供了更多便利,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学习素材。一对一交流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表达他们的感受,无论是问题、挫折还是学习收获。
网络化、数字化教学模式将教师从传统课堂教学的全面全过程准备,转化为对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与教学设计,并通过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解决了以往受限于学时限制学习内容难以扩展等问题。网络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缓解了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五、结语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数字技术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数字教育、智能教育将引领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成为当前教育不容回避的挑战。本文融合不同教学设计理论和在线开放课程理念,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目标要求,探讨并构建了一种数字化教学设计框架,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的改革中进行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该设计框架模型对于数字化在線开放课程的建设具有参考、借鉴意义。诚然,实现数字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课程及其教学本身,更与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管理改革、评价体系优化、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力的提高等密切相关,期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Dhawal Shah.By The Numbers: MOOCs in 2018[DB/OL]. https://www.classcentral.com/report/mooc-stats-2018/ on August 5,2019.
[2]Qinhua Zheng,Chen Li,Burgos Daniel.The Development of MOOCs in China[M].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2018.
[3]European Commission.Modern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Report to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on new mod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R].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4.
[4]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Future ready learning: 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16 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R].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6.
[5]朱永海,韩锡斌,杨娟,等.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在线教育11年系列报告的综合分析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4):92-100.
[6]Tharindu-Rekha Liyanagunawardena,Adams Andrew Alexandar Adams,Shirley Ann Williams. MOOCs: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2008-2012[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 2013,14(3):202-227.
[7]Ruiqi Deng,Benckendorff Pierre,Gannaway Deanne.Progres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OOCs[J].Computer&Education,129(2019):48-60.
[8][美]R·M·加涅、L·J·布里格斯、W·W·伟杰,著,皮连生、庞维国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
[9]Robert-A Reiser,John-V Dempsey.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M].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2007.
[10]Robert-A Reiser.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Part II: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1,49(2):57-67.
[1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12]Richard Culatta.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DB/OL].https://www.instructionaldesign.org/models/ on August 10,2019.
[13]Robert M.Branch.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ADDIE Approach[M].Springer,2009.
[14]John-M Keller.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The ARCS Model Approach[M].Springer,2010.
[15]Kun Li,Kellerb John-M.Use of the ARCS model in education:A literature review [J].Computers & Education,2018,(122): 54-62.
[16]John-M Keller.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987,10(3):2-10.
[17]Gráinne Conole.Designing for Learning in an Open World [M].Springer, 2013.
[18]Gráinne Conole.The 7Cs of Learning Design–a new approach to rethinking design practice[A].Bayne S,Jones C,de Laat M,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ed Learning 2014 Networked Learning Conference [C].Lancaster University,2014:502-509.
[19]Gráinne Conole.Describing learning activities:tools and resources to guide practiceu.Routledge,2007.
[20]Christopher Pappas.The Power of AGILE Instructional Design Approach – ELearning Industry[DB/OL].http://elearningindustry.com/the-power-of-agile-instructional-design-approach.on Augst 15, 2019.
[21]郭文革,陳丽,陈庚.互联网基因与新、旧网络教育
——从MOOC谈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4):173-184.
[22]Wendy Sutherland-Smith.Plagiarism, the Internet and Student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Integrity[M].Routledge,UK,2008.
[23]柴艳妹,王坚,吴靖,等.融合MOOC理念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8):4-7.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