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能力的培养
2020-03-27冒海云
冒海云
【摘 要】美术是现代小学艺术素养教育中的主要教学项目,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注重学生专业理论丰富、艺术敏感力符合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当注重学生作品欣赏能力的增强。“童趣”是一项现代新型教学模式,重点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状态,将教学项目、艺术画作以童趣化的手法进行体现,调动学生艺术情感、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欣赏能力
在为小学生实行美术教学中,所开展的作品欣赏环节会体现出明显的独特性。一是学生在面对指定作品时,会感受到来自画作给予的艺术情感;二是小学生普遍都具有专注力不高、心理定力不坚固的特征;三是每个学生的审美观点都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了解观和审美取向也就会有所不同,而且,每个学生的心理空间都有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那么在基于欣赏能力发展,实行美术教学时,需要从这童趣世界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根本上进行创新,是需要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
1.美术欣赏应关注“童化”世界
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更多时候都是以指定画作为鉴赏内容,是以艺术情感和即时主观感受所激起的心理活动,其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对现实条件的了解、审美观点等有直接的关联。那么学生在画作欣赏环节中,也会受到其中内容和含义的影响,不仅如此,也会受学生趣味点、喜好等方面的影响,那么在具体画作欣赏中,倘若师生都处于相类似的情境中,教师就可考虑向学生发出以下问题,或适当合理的点拨、一是:“同学们,请你们先观察……多么热烈的色彩啊,看这样的构图多么有趣啊。”二是:“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幅画时,你们首先关注到了……你们觉得作者为什么使用这种色彩?同学们觉得这样的构图你们能接受吗?”在第一个提问中,体现出了教师明显的感性化观点,教师将其本身的观点和感受确定为学生画作鉴赏所要实现的典范性标杆,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拓展。在第二个提问中,既体现出了合理化的陈述,也促使学生在如此合理地陈述中,完善本身的表述。在此环节中,教师必须要从综合角度上辅助学生,如在合理鉴赏角度上的色調、勾勒、框架等,也可能是心理和思想上的近距离交流、沟通、合作,在沟通合作中,逐步合理化学生画作欣赏结论。在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可有深切的欣赏感受。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时刻关注学生所感兴趣的情境,知晓从学生的立场观察和欣赏客观事物。鉴赏和分析是学生对画作基本构架、色彩基调、样貌等元素的评判,是被画作所激发的心理感受和艺术情感,所以画作鉴赏与教师点拨、学生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存在直接性的关联。例如在《瓢虫的花衣裳》画作欣赏中,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童趣化的角度出发,向学生进行发问:“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你认为的瓢虫的样子、形状与颜色”“你认为是‘瓢虫姐姐‘瓢虫叔叔‘瓢虫阿姨还是‘瓢虫 妹妹呢”等问题,鼓励学生借助语言表达说出本身所见瓢虫的样貌,然后教师可以再结合学生思路风格继续发问,促进学生在具体表述中确定表达关键点和界限。这样,会有利于教师在后续的画作欣赏中,多维度地指导和辅助学生,与学生进行学术性的研讨,促进学生具备科学的欣赏方法、强化艺术鉴赏力和欣赏力。
2.美术欣赏应尊重“童化”认识
通常来讲,美术教学中欣赏环节结束后,都会有艺术创作环节的开展,将孩童式观点融入到艺术作品中意味着欣赏能力的强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须对以下两个模式进行选择:其一是把学生的原创美术作品进行统一的展览,让全班学生进行欣赏,以激发学生成就感,使其愿意充分表述画作中所包含的孩童式观点。其二是教师作为大人不能以个人观点的角度,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评说,而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或生生评价,促进童化观点得以充分体现。其三是尊重童真、注重发展,异域国家有名人曾经指出“思维空间的拓展比理论学习更重要,固有理论会有不同程度的局限,而思维拓展会涉及到天下的所有事物”在美术创作中呈现富有个性的创造,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体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益的。学生的欣赏是建立在自身认识的基础之上,无论素材与创作,“童化”认识永远伴随着美术教学活动。小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创造力,他们可以把水果画成人面,可以把人物手脚随意弯曲。教师在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学生的创造体现了学生现有的认知与能力,这种认知和能力表现在美术欣赏中具有了独特的“童化色彩”。小学美术教师要学会欣赏小学生的儿童视角,尊重儿童的认知。学生对事物的想法与表达不拘一格,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创新,从而形成更多不同的表达形式,如“水果娃娃”“随意扭曲的小动物身体”“云朵姐姐”等。教师在基于孩童角度实行教学时,要想有效促进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就应当真正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对现实事物所持有的认识观点,以赏能的角度对待学生所展示的原创画作。例如在《太空里的植物》作品欣赏环节中,教师就需要引用童化的曲子和短片,营造太空情境,促进学生有如身临情境中的感受,还可为学生分发塑料管、宣纸等工具,鼓励学生通过思维的拓展,切实体现童趣,无束缚的联想大空环境所会存在的绿植,并结合本身的趣味点、画出新的画作。如此充满童趣的情境式教学是对学生孩童式的认知形式给予了高度尊重,保证学生能够自由联想、自由创新。这样不仅为学生创建了自然发展的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知识视野,以此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升。
3.美术欣赏应关怀“童化”情绪
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是由艺术情感而激发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说由人类趣味点和感性观点所激发的心理活动,这两个艺术情感和感性观点会关系到画作欣赏品质结论的总结。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没能对此进行考虑和注重,使得画作欣赏环节中,人与画作间在趣味点上存在明显距离;也可能把具体教学确定为专业技术的讲解,更可能把应属于学生的欣赏转变为教师对画作感性赏析的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旁观者等等状况。如此不合理教学的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艺术情感的抒发,也会妨碍学生对于情感认同点的寻找和欣赏。想要转变这样的局面,教师就应当进一步关注学生在具体教学中的情绪,观察学生之于童趣的感性领悟,将学生的情绪表现确定为美术教学的要求。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基于学生情绪表现之于画作欣赏的影响,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进行实时性的观察,知晓学生情绪与画作欣赏之间的关联性,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画作赏析中,例如在《金色的浮雕》课堂欣赏中,教师就应当在切实了解和知晓“童化”现实作用的基础上,拉近学生个体与画作间的情感间距,为学生准备和展示具有关联性的资料或画作,促进学生结合本身兴趣点,来选取相应的资料、画作进行欣赏、分析。在此前提下,教师再为学生提供充分地想象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将思维进行拓展。最后,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分发名信片、泡沫板等,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组员间相互表述本身之于画作的观后感和所持审美观点,并再画出本身想象中的画作,以此将艺术赏析转变为艺术创作,促进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明显提升。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为小学生实行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进而为学生欣赏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应当为学生创建自由发展、学术性、创造性的文化氛围。并从童趣化的角度设置和融入教学项目和美术作品,并且还应借助关注、尊重、重视等手段,加大对欣赏能力培养的重视,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和水平,强化学生欣赏能力,从而为小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江苏 南通 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