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风口”的口罩生意
2020-03-27胡万程
胡万程
三月中旬,一直预约不上口罩的小王,接连收到淘宝和京东的消息提醒。
两个月来,购物车中长期显示“售罄”的口罩有货了。他查了查,品牌和种类的选择还挺多,价格也不贵。
产生认知变化的不止小王一个人。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平息,生活开始恢复原有样貌,人们都注意到:口罩越来越好买了。
无论是社区预约、线上商城,还是实体药店,显示备货充足的店铺越来越多,部分地区甚至不限量采购。相较于疫情暴发时的“一罩难求”,一次性医用口罩、外科口罩、KN95口罩现在都能买到,价格也回落至普通人唾手可得的区间。
口罩难买现象缓解的背后,除了口罩企业复工后产能全开之外,也有众多“转型企业”的功劳。这里面既包括与口罩生产流程接近的纺织服装类企业、与医护用品制造相关的药企,也不乏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跨界公司。
是肩担社会责任,还是暴利催动?中小作坊的入局如何保证口罩的质量?当国内需求逐渐被满足后,离全球范围的“口罩自由”还有多远?
在“黑天鹅”频现的2020年,没多少人能想到,门槛不高的口罩行业成了今年的第一个“风口行业”。
月入千万
在COVID-19疫情发生前,中国平均每天生产的口罩超过1000万只,2018年共生产45.4亿只口罩,占到了全球的50%以上。
产能并不算低。但在以飞沫传播途径为主、愈演愈烈的“大流行病”面前,口罩的需求陡然升高。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在中国人的采购下,全球口罩库存变得捉襟见肘。
“武汉封城后,看到有口罩短缺情况,我们就开始在日本联系口罩货源往武汉的医院送。但仅仅一周后,1月29日左右,日本这边就很难找到出货大的商家了,其他零散的货单价也偏高。”早稻田大学中国校友会的李先生向《南风窗》记者透露。
时值春节假期,中国的产能尚未恢复。但即使达到每天2000万只的顶峰产能,也完全无法满足应对“全国范围内出门必戴口罩”的战时需求。
根据测算,在全面复工的情况下,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每天需要消耗5.3亿只口罩,在极端情况下,仅供第二产业、医疗救治和交通运输的工作人员的口罩数量也将达到2.38亿只。
中国产能短缺,全球库存见底。一时间口罩价格飙升,成了市场上的“硬通货”。买不到的人,小心翼翼地反复使用着一次性医用口罩。口罩问题解决不了,不但出门有传染风险,复工复产也遥遥无期。
尽快扩大口罩产能,成为中国“防疫战”的必经之路。一面是行政命令,要求相关企业不停工,鼓励有余力的企业进行转型。另一面则是高利润的原生刺激。有媒体曝出口罩行业“月入千万”,既有社会责任的招牌,又能获得经济效益。“站着把钱挣了”的好事,招来了不少新参者。
纺织行业从业者刘每称,“月入千万”并非虚言。最抢手的时候,成本几毛的口罩,出厂价2元多,一个口罩的净利润就是2元。而能够每天生产30万个以上的入局者并不少见。“每天净利润60万元,一个月1800万元。”
天眼查数据,截至3月19日,中国一共有4.7万家经营范围包括口罩且在正常经营的企业。其中的8950家,是在1月25日疫情开始暴发后新增的。
劉每说,1月底就开始有从没做过口罩的朋友问她怎么做口罩,其中不乏做电子烟这种上个“风口产品”的人。“估计都想来分杯羹,赚个快钱吧。”她说。
这次的口罩圈的主力参与者大概有三波。一波是口罩生产经验的人,他们能很快组织生产,扩大生产线。一波是和口罩相关行业的企业,药企和护理企业,比起其他行业他们更接近生产资源。一波是五菱、中国石化、格力这样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
据天眼查数据,截至3月19日,中国一共有4.7万家经营范围包括口罩且在正常经营的企业。其中的8950家,是在1月25日疫情开始暴发后新增的。而这个数据还没有包括及时更新业务范围的大企业,与未曾注册私下生产的小作坊。
据业内人士透露,新老口罩从业者加在一起,是超百万人的规模。
这个行业,前所未有的热闹。
口罩机和熔喷布
“最开始口罩缺得紧,能搞到机器,能抢到材料就是赚到钱。”
一个名为“全国口罩资源交流群”的微信群里,管理人老章这样告诉《南风窗》记者。老章口中的“机器”指的是口罩机,“材料”指的是熔喷布、挂耳带等,这些在口罩生产中属于基本配置。
一次性医用口罩的制作工艺并不难。一台全自动口罩生产机的传送着无纺布和熔喷布,通过热压、折叠成型,超声波焊接,废料切除,耳带鼻梁条焊接,口罩的基本形态就完成了。
不同口罩机的效率不同,传统口罩机能生产100只/分钟,高速口罩机能达到500只/分钟。如果24小时不停歇运转,一台传统口罩机每天就能生产近15万只口罩。
在口罩价格飙升的时候,拥有材料和口罩机,堪比印钞机。
利字当头,口罩机成了抢手货。记者了解到,平时一台传统口罩机的组装成本在20万元,疫情期间,由于零部件的价格上扬,成本涨到了40多万元。而口罩机的价格在市场上甚至炒到了150多万元。由于供不应求,有些公司甚至搞起了竞价拍卖。
但就算150万元,每台口罩机每天近30万元的净利润,达产后5天也就回本了。而再往后,机器开多少天,就能赚多少天。
相较之下,熔喷布就没那么好弄了。中国的熔喷布的产能并不高,2018年只生产了5.35万吨。产能瓶颈的原因在于生产熔喷布的机器,零部件都依赖进口,订制、组装加上调试,一台新机器至少需要半年才能开始生产。
存量市场中的零和博弈,使得熔喷布的增价更加夸张。疫情前熔喷布大概3万元/吨,3月初一度上涨到50万元/吨,价格翻了十几倍。
利润可以使得生产与需求的关系迅速得到改善,但技术瓶颈则需要科研才能攻关了。
作为央企,拥有熔喷料生产技术,中国石化旗下的燕山石化把解决熔喷布的短缺问题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迅速上马10条熔喷布生产线,打通了“聚丙烯专用料―熔喷料―熔喷布―口罩”全产业链。
记者从中国石化的新闻处了解到,通过自产、产业链协作、海外采购等方式,中国石化熔喷布供应总量在5月底可逐步达到30吨/天,进一步满足国内的原料需求。
此外,日产口罩500万只的比亚迪,日产口罩50万只的上汽通用五菱,孕育子公司全面进军医护用品的格力等龙头企业都在此次口罩战争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口罩机的火力全开,熔喷布瓶颈的逐步缓解,国内口罩的产能迅猛增加。2月29日,我国口罩的日产能就上升到了1.16亿只,3月底的口罩产能预测将超过2亿只。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私利和公益拧成了一股绳,拉起了“世界工厂”的生产马达。
离全球“口罩自由”还有多远?
“3月中旬的时候,我就发现朋友圈里,做口罩的不那么好卖了。”
纺织行业从业者李敏告诉《南风窗》记者,明显的有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价格也从3元钱逐渐跌到了现在的1元多。
李敏所说的时节点,正处于全国范围内的复工前夕。复工和复学的口罩需求仍未完全释放,未来的需求走势如何还要看疫情的控制情况。
纺织行业从业者李敏告诉《南风窗》记者,明显的有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价格也从3元钱逐渐跌到了现在的1元多。
短期来看,全面回归正常的时候将迎来一批需求高峰,但如果国内疫情得以完全控制,则需求将缓慢下降。业内人士推测,这波红利期可能会持续到4月底。
“有些人就是挣波快钱,挣够了,没利润了也就走了。从入局到出局,可能都没被监管到。”李敏表示了他的担忧。
越来越好买的口罩,也并非都有质量保证。因为门槛低,有材料和口罩机便能生产,不乏大量中小作坊入圈。原本需要无尘车间等要求,在这些作坊内未能得到保障,他们不具备生产医用口罩的资质。但无法否认,产能优先指挥棒下的特殊时期,监管机构无法顾及所有产品的质量。
国内需求逐步饱和的同时,另一方面,国际需求迅速增加。记者在采访传统口罩企业的过程中,不少经营者都表示接到了如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等方面的订单。但目前国内的防疫保障仍然处于优先地位,所以承接订单的还不多。
而出口境外需要取得出口资质和进口国产品认证,比如进入欧盟,需要CE认证;进入美国,需要FDA认证等。这些认证用时不短,新生企业离出口仍有一段距离。
福建莆田的纺织、制鞋等轻工产业十分发达,转产、增产口罩和防护服等物资有很好的基础。原本不生产口罩的莆田,仅用了10天时间,日产量就增长到百万规模。
当地一位做运动品牌代工的林老板告诉记者,他是有做出口的打算的。不过要以认证的成本和海外利润的多寡来定,“如果太麻烦了,也赚不了几个钱就不弄了”。
在3月12日商务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指出,中国将对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较重国家和地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政府将继续支持出口企业组织口罩等医疗物资对外供应,为全球防疫作出应有贡献。
特殊时期,特殊對策。未来在质量严控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能否放宽出口资质审核,加速海外认证,将决定着不少“转型企业”的口罩产线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