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老区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0-03-27朱国铭陈安谢晨

党史文苑 2020年3期
关键词:赣州改革开放改革

朱国铭 陈安 谢晨

赣州改革开放的40年间,见证并参与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1]的伟大实践,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为中国改革开放壮丽史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所说的,“赣南的巨大变化是江西和革命老区发展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2]。

一、赣州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40年来,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探索起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等发展阶段。

吹响改革开放号角,赣州改革开放探索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赣州在农村改革中,以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为重点,在全区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逐步开展了流通与价格、科技、财税、社会保障体制和金融方面的改革。1988年,赣州地委、行署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给予的政策,开启赣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创办的序幕,走上新旧体制转换、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通途。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赣州改革开放稳步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四大以来,赣州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事业。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设市。1999年6月,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把赣州“建设成为赣、闽、粤、湘边区的交通枢纽和城市功能较全、辐射力较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中心”[3]P3的战略构想。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赣州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完善体制机制,赣州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赣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在江西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江西崛起中率先发展的目标,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赣州模式”推向全国;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财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成功申报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持续把赣州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赣州改革开放扎实奋进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好用活用足《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若干意见》)政策机遇和39个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独特优势,抓住赣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节点难点问题和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比如,在全国首创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等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赣州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城乡面貌变化大、产业发展推进快、经济发展量质齐升、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的时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赣州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

40年来,赣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赣南苏区朝着高质量振兴发展之路迈出更坚实的步伐”[4],逐渐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2]的时期。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区(市)GDP,1994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1000亿元,2016年突破2000亿元。2017年全市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折合人民币2.93万元。全区(市)财政收入,1994年突破10亿元,2008年迈上100亿元台阶,2017年突破400亿元。全区(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一二三”向“三二一”演变,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全市11个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多数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其中,全市GDP达到2807.24亿元,财政总收入459.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94.16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242倍、364倍、466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1.1∶24.8∶14.1调整为2018年的12.1∶42.6∶45.3。

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全区(市)工业门类,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几个,发展到目前以稀土和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十大产业集群。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效应日益凸显,赣南脐橙、茶油、蔬菜等主导产业成为支柱富民产业,“赣南脐橙”品牌价值居全国初级农产品类价值榜榜首。赣州正加速打造成为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省次金融中心。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998.14亿元,是1983年的234.93倍;全市粮食产量267.95万吨,为1978年的1.55倍;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300亿元,是1978年的1.63亿元的797.55倍,占GDP比重45%,成为第一大产业。

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全区(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飞跃式发展,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交通、能源项目相继获批建设,基础设施短板加速補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能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1996年9月,京九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赣州不通火车的历史;2005年12月,赣州第一条高速公路——赣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6年,赣州黄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成为全省通航城市最多、通达性最强的支线机场;2018年11月,昌赣高铁泰和至赣州段铺轨工程开工,将彻底改变赣州无高铁历史。到2018年年底,全市实现县县通高速、县县通国道、村村通公路;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大关,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心城区由1978年建成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6万人发展到2018年的180平方公里、179万人。目前,赣州中心城区正式进入“高架时代”,形成五区联动一体化发展格局;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生态环境优势日益彰显。全区(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解决环境突出问题,走出一条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赣州市先后获评“绿色生态城市特别保护贡献奖”“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城市。全区(市)共完成造林绿化、长(珠)防林等工程建设26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3.83%提高并稳定在76.32%,稳居全省首位;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由6个增加至101个,居全省首位;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从无到有”,先后建成2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19座城镇垃圾处理厂。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赣州地(市)委、行署(市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为百姓铺就了一条“幸福路”。全区(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推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加快迈进,社会保障网织牢织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6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2元,分别是1978年的18.9倍、20.2倍。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83年的63.4%、64.9%,下降为2018年的31.9%、34.0%。

三、赣州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纵观赣州改革开放发展历程,贛州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地区特色的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影响力越来越大。

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关怀,是赣州改革开放的坚强保障。改革开放初期,赣州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给予的政策优待,开展了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探索和实践。1998年12月撤地设市后,赣州经济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征程。2016年,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把赣州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201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努力把赣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生态优美、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赣州作为全国知名的革命老区,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2012年6月2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推动下,《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赣州积极探索改革开放新路径,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城乡面貌大变样。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赣州走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改革路径的前提基础。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改革开放的深度。改革开放初期,赣州地委、行署开展破除旧观念的思想解放行动,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开展“解放思想释活力、实干担当促振兴”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搅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不断增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本领。赣州多项改革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先行先试并取得明显成效。比如,率先在全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等改革;率先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赣州模式”推向全国;颁布全国第一本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和江西省第一本房屋不动产权证;赣州国际港“无中生有”,成为全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中欧(亚)班列开行数量跻身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等等。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持续推进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攻坚、开放再提升、环境再优化,不断把赣州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为人民谋幸福,是赣州推动和深化改革发展的坚实根基。赣州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在全国首创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贫困人口疾病医疗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机制,并于2017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作经验介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三医联动”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终结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以药养医”现象;持续实施乡村公路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提升和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行动计划;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高。

统筹推进各方面各领域的改革,是赣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从试点到推广,从主抓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其他配套改革到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赣州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特色农业成为富民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及配套、服装纺织等产业集群,推进“两城两谷一带”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对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织密高速和公路网,开通了高铁,中心城区高架快速路即将通车,黄金机场正在争取开通国际航线;发展壮大绿色产业,探索形成水土保持“赣南模式”,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废弃矿山修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或全省推广。赣州争取国家或省级改革试点示范或重大试验平台建设140项,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赣州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全区(市)先后开展了整党、“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掌握新知识新观念,练就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过硬本领。不断夯实党的组织建设,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持续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和完善纪检监察监督体系,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筑牢拒腐防变的底线,锻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西要“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重要指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把赣州打造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谱写新时代赣州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04-11.

[2]胡榕,温居林.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N].赣南日报,2019-06-28.

[3]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崛起的新赣州——赣州改革开放30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4]蔡超然.奋进在高质量振兴发展之路上——写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七周年之际[N].江西日报,2020-01-05.

[基金项目]2018年江西省社科规划地区基金一般项目“赣州市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研究”(编号:18DQ40)。

[作者简介]朱国铭,男,贵州工程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陈安,男,赣州市中央苏区研究中心(苏区精神研究所)主任(所长)、副研究员;谢晨,女,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编研科副科长。

题图 赣州中心城区中央生态公园

责任编辑 / 彭月才

猜你喜欢

赣州改革开放改革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