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优势分析与作用机理研究

2020-03-27王博雅蔡翼飞

江苏社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密集型专利知识产权

王博雅 蔡翼飞

内容提要 在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概念内涵和特征进行梳理总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于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本质上是“将知识产权作为关键中间投入要素、以较高密度应用到产业链各环节中的、由一系列企业和经济组织组成的集合”,具有知识产权投入密集度高、知识产权和产业活动融合度高、对法律制度建设依赖性高、产业发展先导性强等特征;(2)与其它相关产业相比,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覆盖范围更为广泛,侧重于关注知识产权这一中间要素与产业活动的深度融合,强调知识产权在占据价值链高端中的作用,具有更强的知识要素市场化属性;(3)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能够通过知识产权“生产-产业化-再生产”的正向循环机制、提升要素在产业区域层面的配置效率等方式有力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4)技术特征最为显著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增长显著依赖于知识要素,而且依赖度显著高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经济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30页。。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月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2]习近平:《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北京〕《人民日报》2018年2月1日,第1版。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先决环节和主要支撑,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产业体系的新论断,一是强调了实体经济在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心地位,二是强调了知识要素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核心角色,三是强调了知识、资本、人才要素的协同作用[1]林兆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2月13日,第13、14、15版。。然而,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依然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我国知识要素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较低,与世界主要创新经济体的差距依然较大。2015年,美国标普500、欧洲标普欧洲350指数和韩国高斯达克综合指数的无形资产市值占比分别达到了84%、71%和54%,中国沪深300指数的无形资产市值占比则仅为35%,远低于上述三个创新经济体[2]Elsten, Cate and Hill, Nick,“Intangible Asset Market Value Study? (July 27, 2017)”, les Nouvelles- Journal of the Li⁃censing Executives Society,volume LII,no.4,September 2017.;2018年,中国知识产权贸易逆差高达302亿美元[3]国家外汇管理局:《2018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19年3月29日。,而同期美国知识产权贸易顺差却达到了767亿美元[4]U.S.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U.S.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2019.。另一方面,我国知识、人才、资本等要素存在明显的资源错配问题[5]龚关、胡关亮:《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北京〕《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造成了TFP和总产出损失。

要解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上述问题,构建起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重要保障,寻找到有效的产业载体则是破解难题的关键。现有研究对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做了诸多探索,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政策方向。如盛朝迅(2019)建议从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要素协同、夯实企业主体和提升产业链水平等四个方面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6]盛朝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与方略》,〔北京〕《宏观经济管理》2019年第1期。。芮明杰(2018)则提出了四条战略路径:一是对现行产业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推动产业融合和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对产业发展的逻辑进行调整,推动产业发展转向内生驱动;三是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四是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中的主导力量[7]芮明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路、目标与路径》,〔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9期。。但是现有研究对第二个层面的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

在国家产业政策体系内,先后提出过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三大创新产业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但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于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2012年,美国商务部首次提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概念,将其定义为“生产或使用大量知识产权并强烈依赖知识产权的产业”,并按照知识产权的类型界定了专利密集型产业、商标密集型产业和版权密集型产业三类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8]专利密集型产业被定义为“专利密集度高于所有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商标密集型产业采用商标密集度、商标注册数量、随机抽样三种标准进行定义。美国将版权密集型产业的方法建立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产业分类标准基础之上,将版权密集型产业定义为核心版权产业中创造和生产版权相关产品的产业。。欧盟知识产权局采用了和美国商务部相似的定义,但包含的类型比美国更广。在此之后,国内许多学者大多直接引用美国商务部的定义来研究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界定为“就业员工人均知识产权运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产业”(姜南等,2014[9]姜南、单晓光、漆苏:《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研究》,〔北京〕《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8期。;王黎萤等,2018[10]王黎萤、虞微佳、王佳敏:《影响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新效率的因素差异分析》,〔北京〕《科学学研究》2018年第4期。),但是这些定义主要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实践定义,其理论内涵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一些研究已经尝试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中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如李黎明(2016)认为专利密集型产业是依赖专利制度保护的创新驱动型产业[1]李黎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测算:欧美经验与中国路径》,〔北京〕《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4期。,张骏、洪世勤(2016)认为专利密集型产业是依赖大量创新性知识要素投入的产业[2]张骏、洪世勤:《基于H-O理论的江苏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分析——以专利密集型产业为例》,〔北京〕《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本文则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从理论上分析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于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机理,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一、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1.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概念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概念的提出源于学界和政府机构考察知识要素经济贡献的诉求。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知识产权资产份额日益增大,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成为财富的表现形式。为了测算知识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学者和政府机构开始对进行知识产权产品创作、生产及销售等活动的产业进行考察。如1990年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发布了《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首次对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进行了测度;200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出版了《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调研指南》,提出了一套能系统衡量国内版权产业经济影响的统计标准,指导世界各国对本国家和地区版权产业的经济影响进行测量;2005年,史蒂芬·西维克发表了《增长的引擎:美国知识产权产业的经济贡献》,在版权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专利的关注,量化了那些高度依赖专利和版权的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3]刘海波、李黎明:《知识产权产业初论》,〔北京〕《科学决策》2009年第2期。;2012年,美国商务部发布了《知识产权和美国经济:产业聚集》,在版权和专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商标的关注,将依赖专利、商标和版权保护的产业统称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IP-intensive industry),并首次量化了其对美国经济的贡献。2013年欧洲专利局(EPO)和内部市场协调局(OHIM)联合发布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欧盟经济和就业的影响——产业分析报告》,对欧盟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进行了定义和分析;2014年,我国政府在《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提出“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随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4]2015年《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提出“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探索制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目录和发展规划,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加大政府采购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的支持力度,试点建设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产品示范基地”等措施。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先后发布了《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2016)(试行)》、《知识产权重点支持产业目录(2018年本)》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相关目录,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分类(2019)》,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目前关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分类主要有三种:一是按照经济活动的性质进行划分,即根据经济活动的结果和产业的功能确立的综合划分标准;二是根据产品和服务的相似性进行划分,国际标准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都是按照这种方法划分的结果;三是按照投入要素的集约程度划分,包括依据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密集度划分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知识产权密集”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关键限定条件,强调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关键生产要素在产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类似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作用。因此,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按照投入要素集约程度划分的产业,是知识产权要素密集的产业(如图1 所示),其本质上是“将知识产权作为关键中间投入要素,以较高密度应用到产业链各环节中的,由一系列企业和经济组织组成的集合”。

图1 产业划分标准与划分体系

2.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特征

知识产权的本质是创造性智力成果的独占权,其主要功能是从法律上赋予企业对智力成果的独占权,使知识产权的创造人能够获得垄断收益,从而激励创新。知识本身具有外部经济属性,历史大部分时间里知识都是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存在的,只是到了近代才被法律赋予产权的性质,因此知识产权是创造性思维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的产物。知识产权存在的主要目的也是使知识产权拥有者的投入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报,至少能够弥补知识产权创造的投入。因此,知识产权本质上兼具法律和商业两种属性。在法律上,知识产权是为了激励创新而进行的一项制度安排,是对智力成果的法律保护;在商业上,知识产权保护的智力劳动成果蕴含着巨大的智力资产,其可以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知识产权既可以作为产品服务的要素进行投入,同时也可以作为商品用于经营[1]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基本制度的经济学思考》,〔上海〕《法学》2000年第4期。。因此,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具有以下四点基本特征:

第一,知识产权投入密集度高。在知识经济时代,单项知识产权所能起到的竞争加强作用正逐步弱化,知识产权竞争演变为一定数量且存在内部逻辑联系的知识产权集合的竞争。这个“集合”往往是以共性关键技术为内核、由应用技术包围环绕的知识产权组合。专业化、具有明确市场目的的专利组合大量出现和结构性的知识产权布局成为现代产业的突出特点。对新兴产业来说,既要有知识产权的数量优势,也要有质量优势,而先拥有数量优势是形成核心知识产权质量优势的基础。实际上,大部分跨国公司90%的专利不会直接转化,更多是作为一种沉没成本,起到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提高垄断收益的作用[2]李春磊:《跨国公司专利技术的信息化研发趋势》,〔北京〕《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年第6期。。因此,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一定要拥有知识产权数量的相对优势,即高密集度。

第二,知识产权和产业活动融合度高。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之初是为了保护创造者的知识成果,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能带来有用最终产品的技术而投入到生产领域。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演变,知识产权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生产领域,逐渐向投资布局、营销、服务、资产管理等环节延伸,并以知识产权为载体,形成了一套产业活动的“游戏规则”,每个企业、行业都或多或少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则是知识产权和产业活动二者融合更为紧密者。

第三,对法律制度建设依赖性高。知识产权的授予和保护是促进创新的关键,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知识产权为公司、员工和消费者从创新中获益提供了法律基础。没有知识产权框架,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就会丧失自己的经济权益,对知识产权成果所需投入的热情也会减弱。此外,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的发明者已经投入的时间和金钱将会变为无效投入。如果依靠仿制和抄袭的企业无需付出任何成本,而使产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出售,知识产权拥有者反而因投入创新而导致亏损,有创新实力的企业就会逐渐被抄袭的公司所取代,导致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因此,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能够发展一定要有法律制度的完善作为保障。

第四,产业发展先导性强。所谓先导性是一些扩张比较快的产业能够代表产业整体发展方向。知识产权使企业获得了垄断排他权,权利人可在凭借承载该权利的产品或方法获得技术垄断的同时,形成垄断势力,进而获得市场超额利润。从内容来看,知识产权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蓝图或者新创意。这些创新成果对产业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新技术对原有生产活动的改造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等条件下会推进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扩张更快;另一方面,通过知识成果的产业化孵化出了一些新兴行业。因此,无论是对原有产业的升级还是孵化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具有先导性。

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独特优势

除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智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等产业也与知识要素紧密相关。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以知识或知识的载体为主要投入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产品为核心内容的产业集合;智慧产业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从概念上看,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均可以作为所有知识要素密集相关产业的统称。知识密集型产业难以找到一个客观标准进行界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则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的数量和密度进行界定。与文化创意产业、智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相比,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具有以下两点独特优势:

1.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覆盖范围更为广泛

根据产业依赖的知识产权形式的不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可以分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商标密集型产业、版权密集型产业和其他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如地理标志密集型产业、外观设计密集型产业、植物品种权密集型产业等)。专利是技术成果的核心载体,商标是品牌价值的主要载体,版权则是知识文化产品的核心载体,因此,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范围上包含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诸多产业领域,覆盖产业范围最为广泛。文化创意产业、智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密集属性,属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子集(见图2)。

图2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范围

2.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具有更强的知识要素市场化属性

在上述几类产业中,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先导性和成长性。三类产业均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一定的知识产权优势和较高的知识、技术、产业融合度,能够带动一批相关产业发展;三类产业均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业化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可实现规模化发展,未来有望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

表1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特征对比

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还具有更强的市场化属性。单晓光等(2016)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在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基础上,强调产品主导技术的高技术领域特征,要求产业技术处在前沿工艺、具有技术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则从产出的角度衡量,重点突出了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的附加形态,更具有技术可实施力与市场力,体现了核心技术发展的市场化与产业化特征,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产业[1]单晓光、姜南、漆苏:《知识产权强国之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2页。。实际上,高新技术产业更多的强调科技投入的密集度,强调技术先进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强调战略性这一共性特征外,主要强调产业的新兴性,即处于萌芽和迅速成长阶段的新生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并不强调产业的新兴属性,同时也不强调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特征,而是侧重于关注知识产权这一中间要素与产业活动的深度融合,强调知识产权在占据产业链高端中的作用,更能体现知识要素的市场化属性。

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机理

1.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能够形成知识产权再生产的正向循环机制

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劳动和知识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与资本和劳动这两种传统生产要素不同,知识本身是非竞争性的,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2]谢丹夏:《内生增长理论与最优知识制度设计》,〔北京〕《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8日,第2版。。知识产权制度的引入解决了知识生产的外部性问题,在企业具有足够动机进行持续研发投入的情况下,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会不断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知识的这种外溢和积累效应还能够使物质资本、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也具备递增收益,这就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关于要素收益递减或不变的假定,从而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

要提升知识要素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份额,最重要的是在产业体系内部形成知识产权“生产-产业化-再生产”的正向循环机制,实现知识要素的持续增长。在众多知识要素内生增长模型中,Jones(1995)的知识生产函数更符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现实[1]Jones,Charles I.,“R&D-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4),pp.759-784.,其具体知识生产函数如公式1:

其中,Ȧ为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新知识,L为全部劳动力,s为知识生产部门的劳动力(研发人员投入)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A为现存知识要素存量,π为知识生产的其他影响因素,参数λ为新知识生产对投入劳动力的弹性,参数θ为新知识生产对现存知识要素的弹性。

假设劳动增长率为n,则知识的稳态增长率为:

假设经济生产活动按照如下生产函数(公式3)进行:

其中,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参数σ、α、1-α分别为经济产出对各个生产要素的弹性,则经济增长的稳态增长率为:

上述关系表明,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强,经济的稳态增长率越高;研发人员投入和知识存量对新知识生产的促进作用越强,经济的稳态增长率也相应越高。这也意味着,实现知识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在于其与产业活动高度融合,形成有效的收益。

因此,知识产权等知识载体实现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前提是转化为生产要素,通过与产品的融合获得收入从而获得价值的实现。没有成为生产要素的知识产权只是企业的一项沉没成本。只有将知识产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才能有效发挥知识产权作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具有知识产权投入密集度高、知识产权和产业活动融合度高等特征,这意味着不断进行知识产权再生产就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内部,知识产权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发展又会带动知识产权的增长,提升产业的知识产权密集度。知识产权和产业发展存在正向反馈机制,知识要素密集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内生属性。

图3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中知识产权与产业链和价值链高度融合

2.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能够更好协调要素在产业和区域层面的配置效率

如前文所述,我国面临着较高的产业和区域层面的资源错配,非普惠性的产业政策是导致资源错配的重要原因。以我国目前推行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为例,这两类产业政策均为非普惠型产业政策。在实践中,高新技术产业依据R&D费用投入比例、技术人员密度、要素投入集约度、高科技产品占销售收入比重等标准进行评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专家组依据产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度、物质资源消耗度、成长潜力、综合效益、战略性和引领性等内容进行综合评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只能布局于特定行业和具有特定资源的地区,这样就容易导致知识、人才和资本等要素的不协调。因此,要进一步提升现代产业体系要素的协调性,需要更为普惠性的产业载体作为依托。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范围上涵盖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培育不仅包含了对新兴产业的培育,也包含了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包含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也包含了对非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升。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培育既能够协调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也能够协调区域之间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同需求。因此,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更具有普惠性,也更强调要素协调属性。

四、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证检验

为了进一步支撑本文论点,选取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中技术特征最为显著的专利密集型产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知识产权的再生产机制。2016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2016)(试行)》,参考美欧的认定方法,确定了以定量测度的发明专利密集度、存量规模等指标为主,定性考虑的政策引导性等因素为辅的界定方法,明确了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初步认定标准;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分类(2019)》(后简称“《分类》”),界定了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业,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环保产业,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业等七大类专利密集型产业。由于数据的限制,未使用《分类》中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产业范围,而是参考《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2016)(试行)》的界定方法,从国民经济行业大类行业维度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发明专利密集度进行了测算,并结合工业大类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选定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等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九个大类工业行业作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其它工业行业作为非专利密集型产业。

1.假说与模型

当产业增长和知识要素的积累呈正向相关时,既说明知识要素得到了有效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也说明产业内部有足够的动力进行知识要素的生产和积累,从而形成知识产权内生增长的闭环。基于前文分析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机理,提出以下两点假说:

假说1: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增长显著依赖于知识要素。

为了验证假说1,本文设计了模型1,模型中value_added、patent、capital、labor分别是产业增加值、发明专利申请量、固定资本存量和就业量,industry表示行业(模型2同)。当a1显著为正时,说明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增长显著依赖于知识要素。

假说2:专利密集型产业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更依赖知识要素。

为了验证假说2,本文设计了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上了交互项,Dummy是表示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哑变量,专利密集型产业取1,非专利密集型产业取0。当a6显著为正时,说明专利密集型产业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更依赖知识要素。

2.样本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使用了2012—2016的面板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验证,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国泰安数据库。从表2中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可以看出,专利密集型产业是工业行业创新投入和知识要素凝聚的主体,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发明专利密集度和研发投入强度分别是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4.75 倍和2.87 倍;专利密集型产业使用了整个工业行业65.49%的研发投入,申请了整个工业行业69.38%的专利和75.00%的发明专利,有效发明专利占整个工业行业的78.17%。

3.实证结果

从表3 的计量结果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增长显著依赖于知识要素。发明专利申请每增加1 个百分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增加值就增加0.13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专利密集型产业对知识要素的依赖度显著高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发明专利申请增加1 个百分点带来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增加值增长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高0.04个百分点。上述结果说明了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具备实现知识产权“生产-产业化-再生产”正向循环机制的基础和动力。

表2 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产出与投入概况(2012—2016)

表3 知识要素对中国专利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效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能够有效解决知识要素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较低,知识、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错配的两大难点问题,对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培育和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

建议制定协同化、差异化的产业政策体系。一要提高相关政策的协同性。既要重视针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各项产业政策之间的协同,也要重视各项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知识产权生产和运营不同阶段的协同。二要增强政策的差异化程度。在已确立优势和潜在优势行业领域,补发展短板、优化制度环境,巩固和提高竞争优势;在关键战略领域,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抵消国外企业垄断优势影响;在劣势行业领域,依靠市场机制进行筛选,遴选出有前景的企业。

建议优化财政、税收、金融以及公共服务等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设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投资主体、企业行为、创新人才进行税收激励;在金融政策方面建立知识产权资本市场体系,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路径,加大政策金融扶持力度;在公共服务政策方面搭建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平台,构筑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示范园区,打造专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培育行业协会和跨行业创新联盟,建设基础数据库和综合管理平台,实施创新性英才聚集计划。

猜你喜欢

密集型专利知识产权
专利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密集型快速冷却技术在热轧带钢生产线的应用
发明与专利
欧盟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经济贡献及对我国的启示
密集型自动化立体仓库解析
中美专利密集型产业研究结果及分析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