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0-03-27吴丽霞
吴丽霞
新矿集团莱芜中心医院检验科,山东济南 271100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该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大便稀薄且含水量较多, 每日大便次数频繁,便中带有部分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通常腹泻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肛门不适以及排便急迫的症状。 健康的正常人每天大便次数在1~3 次之间,水量不多,并在大便上带有一点黏液,颜色为黄褐色[1]。 在不同季节中出现的病原微生物也不同, 腹泻所表现出的症状因此有所区别,针对不同病菌给予的药物同样有所差异,那么, 利用大便常规检查准确判断是哪种病菌造成腹泻是治疗季节性腹泻的重要环节[2-3]。 该研究方便选择该院自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季节性腹泻患者216 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针对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评价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季节性腹泻患者216 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患病时间分别为春、夏、秋、冬,其中春季患者共计 54 例,男性 26 例,女性 28 例;年龄 24~50 岁,平均年龄(31.49±8.37)岁,疾病类型:急性腹泻 24 例,慢性腹泻 30 例;病程 1~7 d,平均病程(3.13±2.09)d。 夏季患者共计 54 例,男性24 例,女性30 例;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2.07±9.11)岁;疾病类型:急性腹泻 26例,慢性腹泻 28 例;病程 1~6 d,平均病程(3.05±2.17)d。 秋季患者共计 54 例,男性 22 例,女性 32 例;年龄22~47 岁,平均年龄(30.71±8.26)岁;疾病类型:急性腹泻 20 例,慢性腹泻 34 例;病程 1~7 d,平均病程(3.99±2.14)d。 冬季患者共计 54 例,男性 20 例,女性 34 例,年龄 21~53岁,平均年龄(32.93±8.14)岁;疾病类型:急性腹泻 26 例,慢性腹泻 28 例;病程 1~6 d,平均病程(4.01±1.98)d。 春、夏、秋、冬 4 个季节患者在性别、年龄、 腹泻类型以及病程等方面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行大便常规检验;患者均明确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通过医院轮伦理委员的批准;患者近期内未服用过对该研究结果有影响的药物。
排除标准: 心肝肾器官功能有障碍者; 血液疾病者;免疫系统障碍者;遗传性代谢疾病者;依从性较差者;神志不清或者精神异常者;语言障碍者。
1.3 方法
医护人员在患者就诊后, 收集患者大便作为检验标本,并立即将其送检,需进行分检测项目主要为致泻性志贺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以及副溶血弧菌,同时观察大便的性状,并分析其镜检的结果;所采集的大便样本需统一在细菌室进行接种,利用SS 琼脂平板、ECC显色培养基、 弧菌显色培养基与沙门菌增菌液体以及碱性蛋白胨水完成大便样本的接种,其步骤为:大便样本在践行蛋白胨水中培养1 晚后, 将其转移到弧菌显色培养基与沙门菌增菌液体中继续观察,并再次培养1晚后, 接着将其转移至沙门显色培养基与HE 培养基中,之后对检验样本致泻性志贺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以及副溶血弧菌的结果进行测定。
1.4 观察指标
观察216 例患者大便在其常规检验结果, 并根据其致泻性志贺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以及副溶血弧菌的类型进行分析, 同时比较患者鉴定后的血清学分型差异。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216 例患者的大便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 其检测出细菌共计208 例, 检出率为96.3%;其中,春季检出沙门菌7 例,副溶血弧菌6 例、致泻性志贺菌17 例、 大肠埃希菌17 例, 占比22.6%(47/208);夏季检出沙门菌 19 例,副溶血弧菌 16 例、致泻性志贺菌10 例、大肠埃希菌12 例,占比27.4%(57/208);秋季检出沙门菌17 例,副溶血弧菌18 例、致泻性志贺菌9 例、大肠埃希菌 11 例,占比 26.4%(55/208);冬季检出沙门菌5 例,副溶血弧菌7 例、致泻性志贺菌17 例、大肠埃希菌 17 例,占比 23.6%(49/208)。 由此可知沙门菌与副溶血弧菌于夏季与秋季最为常见, 其检出率明显高于春季与冬季,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致泻性志贺菌与大肠埃希菌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季节患者大便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n(%)]
3 讨论
腹泻通常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发, 具有发病率高和原因较多的特征,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一亿人发生腹泻, 这与人们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息息相关。 由于腹泻发病率逐年增高,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及时治疗腹泻十分重要[4]。 事实上,腹泻不会引发特别严重的反应,不是致命的疾病,不过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则有可能导致患者持续性腹泻,最终脱水导致危及生命,因此,诊断引发季节性腹泻病菌并给予对症治疗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 大便常规检查是诊断季节性腹泻最重要的方式, 该方式能够诊断出患者消化道是否被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感染,同时发现发现肝、 肠等器官是否健康, 筛查消化道其他疾病。 健康的大便是黄色的软便,而异常大便多为以下5种类型:①黑色或者柏油状。 常见于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出血或者消化道肿瘤等;②红色。 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或者是结肠癌等;③陶土色。 常见于阿米巴痢疾或者是肠套叠等;④白色陶土。 腹泻发展速度较快,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出现腹泻时应及时进行诊治,控制病情的发展,以此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其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 常见于胆道出现梗阻或者是行钡餐造影后; ⑤其他。绿色、细条或者是米泔状等[5]。季节性腹泻随着季节变化表现症状也随之改变, 有些病菌在夏秋两季的治愈率较高,例如沙门菌、溶血孤菌等,有研究资料表明,全球每年出现腹泻的人数超过1 亿人, 其中因细菌所引发的腹泻的占比在45%以上, 而根据有关学者调研发现, 因沙门菌所导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超过75%, 而这些患者中90%是因食用肉类产品所患病的;有些病菌则季节性不那么明显,例如志贺菌,志贺菌属于肠道感染性腹泻,其志贺菌通常不具有季节性特点,患者因此种类型细菌患病,会出现腹痛、腹泻以及发热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此外副溶血弧菌多因患者服用了细菌型食物, 其食物多为腌渍品或者海产品[6]。 王璐璐[7]研究表明,季节性腹泻患者其大便常规检验细菌类型主要为致泻性志贺菌、 沙门菌、大肠埃希菌与副溶血弧菌,其沙门菌与副溶血弧菌在夏季(33.3%、26.7%)和秋季(30.0%、33.3%)期间明显高于春季与冬季的数量, 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志贺菌与大肠埃希菌在各个季节的数量占比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所检验出的结果不仅能够为医生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同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的了解患者致病原因,有助于其治疗。 任军[8]研究中显示,大肠埃希菌与志贺菌无季节性特点,而其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多在夏秋流行, 夏季为25.0%和41.6%,秋季为33.3%和25.0%,因此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的诊治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能够为医生提供有效诊断依据。 该研究通过对216 例患者进行大便常规检验可知,患者在致泻性志贺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与副溶血弧菌方面的细菌检出率为96.3%;其中,春季细菌检出率中沙门菌占14.9%,副溶血弧菌占12.8%、致泻性志贺菌占36.2%、大肠埃希菌占36.2%;夏季细菌检查率中沙门菌占33.3%, 副溶血弧菌占28.1%、致泻性志贺菌占17.5%、大肠埃希菌占21.1%;秋季细菌检出率中沙门菌占32.7%, 副溶血弧菌占32.7%、致泻性志贺菌占16.4%、大肠埃希菌占18.2%;冬季细菌检出率中沙门菌占10.2%, 副溶血弧菌占14.3%、致泻性志贺菌占34.7%、大肠埃希菌占36.7%,由此可知沙门菌与副溶血弧菌于夏季与秋季最为常见,其检出率明显高于春季与冬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致泻性志贺菌与大肠埃希菌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王璐璐和任军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大便常规检验可为季节性腹泻的诊治提供科学、 准确的临床参考依据。 对于季节性腹泻的患者,医务人员需强调对其饮食方面的指导干涉, 辅助患者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吃生冷食物的次数,拒绝进食未进行彻底加热的食物,使用蔬菜、水果前必须清洗,预防新感染。 同时还要对患者普及正确的洗手方法, 不仅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清洁程度也要达标。 提醒患者要劳逸结合,保持放松的心情,缓解精神压力,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其抗病能力,使其可以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综上所述,大便常规检验能够辅助医生更为准确、全面且详细的了解患者致病因素, 进而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