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2020-03-27张孝海

中外医疗 2020年1期
关键词:肠系膜肠管肠梗阻

张孝海

江苏省响水县中医院普外科,江苏响水 224600

医学界通常将发生于人体乙状结肠部位的一种恶性肿瘤称为乙状结肠癌[1]。 乙状结肠癌属于结肠癌的一种,发病早期症状并不十分明显,中偏晚期阶段则多以持续性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便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而肠梗阻则属于其晚期常见临床表现[2]。 大量临床相关资料显示, 手术切除是目前临床治疗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主要措施, 但手术治疗亦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性。 因此,为能够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安全可靠性,提高其术后生存率。 该文2015 年12 月—2018 年12 月就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52 例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进行剖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 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自愿的前提下随机选择104 例就诊于该院并接受相应治疗的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纳为研究样本, 并将其按1:1 的比例随机划分为鉴别组与分析组。 其中,鉴别组男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例为32:20; 年龄为51~78 岁,平均年龄为(63.25±5.43)岁;术前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为30~60 mg/L, 术前视黄醇结合蛋白平均水平为(44.28±12.15)mg/L;肿瘤浸润深度:T3 期为 42 例,T4 期为10 例。 分析组男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例为33:19;年龄为 50~79 岁,平均年龄为(63.23±5.42)岁;术前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为31~60 mg/L, 术前视黄醇结合蛋白平均水平为 (44.27±12.14)mg/L; 肿瘤浸润深度:T3 期为41例,T4 期为11 例。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术前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等),其比较结果显示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在无菌操作原则下取两组患者截石位[3],予以全身麻醉后气管插管开始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案。

1.2.1 鉴别组 传统乙状结肠癌切除术: 于距患者癌肿近段约7 cm 左右、远端约5 cm 处切断乙状结肠肠管;沿其乙状结肠后方Toldt[4](融合筋膜)间隙锐性解剖至结肠边缘约5 cm 处; 一并切除患者结肠系膜与同肠管,并完成降结肠造口[5]。

1.2.2 分析组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 采用临床专用细丝带距患者肿瘤近侧肠管约10 cm、远端约5 cm 处对乙状结肠进行结扎; 再以30 mg/kg 的规格将适量5-Fu[6](氟尿嘧啶,国药准字H37021281)注入癌瘤所在的肠腔内,并进行上述锐性解剖;逐一分离脏层腹膜与壁层腹膜后彻底暴露肠系膜下动静脉[7],并对肠系膜下动静脉进行结扎;沿Toldt 间隙向下进入直肠前间隙与骶前间隙后[8]对患者上段直肠及直肠系膜以及全部乙状结肠等部位进行完整切除;清扫淋巴结后行降结肠造口。

1.3 观察指标

由临床观察小组全程跟踪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 并严格遵照临床相关规定客观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安全性 (包括术中出血量等手术相关指标以及胃肠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9])、癌变标本切除情况(肿瘤浸润肠管环周宽度、切除肠管长度、肿瘤浸润肠管长度等)以及术后1~3 年的生存率。

1.4 统计方法

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 20.0 统计学软件中, 利用()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利用[n(%)]表示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安全性

分析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 手术耗时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相关指标中均优于鉴别组患者, 且两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9.23%(鉴别组:胃肠功能障碍3 例,腹腔出血2 例,肺部感染2 例,其他3 例)和3.85%(分析组:胃肠功能障碍 1 例,其他 1 例)。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安全性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安全性对比(±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耗时(min) 术后输白蛋白量(g)术后肛门排气时间(d) 术后进食时间(d)鉴别组(n=52)分析组(n=52)t 值P 值155.43±50.22 142.23±36.78 4.230<0.05 165.33±20.22 123.45±18.41 5.120<0.05 45.24±10.16 33.25±10.13 3.550<0.05 4.35±1.22 3.23±1.20 3.350<0.05 5.42±1.24 4.22±1.13 3.280<0.05

表2 两组患者的癌变标本切除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的癌变标本切除情况对比(±s)

组别 肿瘤浸润肠管环周宽度(mm)切除肠管长度(mm)肿瘤浸润肠管长度(mm)肠旁组阳性淋巴结数(枚)清扫淋巴结总数(枚)鉴别组(n=52)分析组(n=52)t 值P 值70.23±5.41 75.45±5.48 3.520<0.05 160.44±24.21 270.45±25.13 5.220<0.05 59.12±5.33 62.34±6.78 3.480<0.05 12.33±2.17 20.45±5.22 5.210<0.05 5.21±1.20 5.82±1.23 3.200<0.05

2.2 癌变标本切除情况

两组患者在肿瘤浸润肠管环周宽度、 切除肠管长度等癌变标本切除情况的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 鉴别组患者的平均切除肠管长度为(160.44±24.21)mm,分析组患者的平均切除肠管长度为(270.45±25.13)mm,见表2。

2.3 术后生存率

实施区别性手术治疗方案后,分析组患者术后1~3年内的累计生存率与累计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鉴别组患者,且两者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两组患者术后1 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0.77%(鉴别组)和96.15%(分析组),见表3。

表3 两组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比较[n(%)]

3 讨论

郑高举等[1]学者研究发现,肠梗阻多发于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晚期阶段, 几乎已经丧失了乙状结肠癌根治切除的机会,尽管采取相应的手术切除治疗措施,也只是旨在切除患者的病变肠管、解除肠梗阻,缓解患者不良症状,以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并不能完全保证治愈。 与此同时,部分临床相关专家指出,术中减少肿瘤细胞扩散、 全面性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及癌肿两端肠管的完整性切除等是尽可能降低乙状结肠癌复发率的关键所在, 即临床必须尽可能地确保切除手术的安全可靠性。 而与传统性的乙状结肠癌切除术相比,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不仅具备了术中出血量少、 手术所需耗时短以及术后肛门排气耗时短等一系列优势,并且还能够在确保完整切除癌变肠管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淋巴结总数进行全面性清扫, 同时还有利于最小化胃肠功能障碍、腹腔出血、肺部感染[10]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其营造更为理想的预后效果,减少其乙状结肠癌的复发风险, 故而更能使患者所接受和认可。 此外,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n=33)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其术后1 年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n=32)行传统性乙状结肠癌切除术的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 两者术后1 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2.20%和23.06%,与该文相关研究数据与结论相符。 在该文研究中,两组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在手术治疗安全性等一系列临床相关指标分析组均优于鉴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分析组患者术后1 年的累计生存率96.15%明显优于鉴别组患者术后1 年的累计生存率80.77%。 与上述研究方向一致, 同时亦进一步体现了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对优化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临床疗效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采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对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手术耗时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有利于降低胃肠功能障碍等诸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预后效果相对较为可观,能够进一步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猜你喜欢

肠系膜肠管肠梗阻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