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保障者他们是普通人亦是战疫英雄
2020-03-26
当疫区城市被封锁,口罩、防护服、蔬菜、水果……告急时,无数人开始行动,支援前线医护人员,支援此刻受难的同胞,支援城市的正常运转。
捐蔬果驰援:
疫情下的中国农民
在云南边陲小镇,93户村民一合计,决定把自家种的香蕉捐出来。这93户中,有47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卖香蕉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我愿意把我家的香蕉捐出来!”22吨香蕉,村民们骑着摩托车,一兜一兜地运出山去,车队排成一条长龙,在云贵高原上盘旋而下,目的地:武汉!
1月28日晚,河南开封的李甫光叫上了同村的两个兄弟李凯龙和丁小强,凑齐了1万元,买了1.6万斤的新鲜胡萝卜,连夜装车运往武汉。
“武汉有难了,新闻看得我是坐立难安,咱们也得出把力。”10个小时不停歇,第二天中午李甫光3人到达武汉进城高速收费站,1.6万斤胡萝卜将全部用于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餐。
完成心愿后,他们3人立即返程,又开了10多个小时,下车直接进了村外的隔离点。“渴了就喝口矿泉水,饿了就吃包方便面。反正就一条,隔离期间我们谁都不见。认定的事做了就不后悔,受点罪不算啥,最重要的是咱河南人的爱心献出来了!”
这天同样一夜未眠的,还有山东寿光。在政府的组织下,各家各户从自家大棚里,采来了新鲜黄瓜,小心翼翼装在泡沫箱里。你两箱我两箱,第一批300多吨蔬菜一晚上就凑齐了。
截至2月3日,寿光已经累计向武汉捐赠了4批共1120吨蔬菜,寿光的一座座蔬菜大棚,也能为武汉人民遮风挡雨。
2月1日晚,甘肃白银的10吨共1117箱苹果装箱完毕,大卡车身披横幅、鸣笛5声,启程开往武汉。周德仁种了13年的苹果,看到金银潭医院感染科的医务人员吃的是泡面,睡的是地板,心里非常难受,“就想捐出些苹果,为他们补充点营养”。
一辈子面朝黄土的农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懂得知恩图报。“汶川大地震是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全国各地送来了物资,现在武汉需要我们,我别的也帮不了,只有把地里的菜都送给他们。”
20亩蒜苗、50吨萝卜、3万斤儿菜,四川什邡的农民吴强有啥送啥,同组的30多个村民也在地里忙得热火朝天。
涓涓细流 寸寸丹心:
海外华侨华人倾情支援
仅武汉一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底,已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30多家侨团侨社捐赠价值人民币2000余万元的资金和物资,筹措捐赠大批口罩、护目镜等医疗物资。
当地时间2月5日下午5点多,随着最后一批医用口罩从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寄出,由加拿大深圳慈善基金会筹款购买的医用口罩全部发往中国。带病奋战几天几夜的基金会理事谷剑云稍微喘了口气,便着手整理公布捐款明细和物资去向。
“我们发出捐款倡议书后不到4天,就筹到20万元人民币。”在谷剑云的朋友圈,还保存着长长的捐款接龙名单,这其中既有慷慨解囊的生意人,也有经济拮据的普通侨胞。“有位来自多伦多的单亲妈妈给我发信息说,她带着3个孩子独自生活,经济实力有限,但是‘祖国有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其实,那段时间她的私房菜生意很难做。”谷剑云说,募款期间,来自身边普通侨胞的捐赠最让她感动。
“捐款很宝贵,但国内现在最需要的是医疗物资。”谷剑云和身兼多米尼加对外友好协会经贸会主席的龙佳负责寻找资源。
除了医用物资难买,由于一些国家到中国的直航航班数量减少甚至取消,买到防疫物资也存在运不回国的风险,一环一环的难题摆在侨胞面前。侨胞们以各自在海外打拼积攒的经验,克服困难,把一批批医用物资运回国内。
一場多方协作与时间赛跑的物资采购行动,紧张而温暖。负责这次行动海外联络的上海侨联青年总会副秘书长邱伊尼说,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都在尽最大努力。
邱伊尼的感受并非个例,海外中资航空公司、物流企业为侨胞捐赠物资免费制单、托运、报关的新闻频频见诸网络。为了使医疗物资尽快送达国内,避开货运的繁琐程序和漫长流程,许多侨胞甚至采取行李托运的方式,硬生生背回国。
1月28日,首都航空JD476航班从莫斯科飞赴杭州,一架普通的客运航班却载着一批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在机上乘客和航空公司的帮助下,这些俄罗斯侨胞采购募得的物资第二天便送达浙江一线医护人员手中。俄罗斯浙江商会会长邓惠燕在现场看到旅客们帮忙搬运,不禁感动落泪,“大多数其实是留学生还有游客,很心疼他们”。
闫春友是北京天畅商旅旅行社的领队,他带着旅行团1月21日从国内出发到俄罗斯,之后陆续看到国内疫情的新闻。“当得知华侨捐赠的物资随我们的航班一起回国时,我们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
与此同时,旅行团乘坐的首都航空也开辟了绿色通道——免计重带回所有物品。首都航空莫斯科办事处与地服保障部门、俄罗斯海关等相关业务单位积极协调,冒着莫斯科大雪,迅速完成物资的装机起运工作。
“在网上看到一条条国内医疗物资告急的消息,我们都很着急。”忙完口罩捐赠,谷剑云很快又参与到加拿大洪门民治党组织的募捐活动中,她说,接下来会有更多华侨华人和华人社团参与进来。只要大家团结起来,这次疫情阻击战,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终胜利。
圆通货车司机:
“这趟更加时不我待”
孙俊坡是圆通速递北京区域公司的一位大车司机。1月20日,也就是腊月二十六,他放假回到老家河南驻马店。隔着信阳,驻马店与武汉的直线距离不过300多公里,因此这里也比其他地方更早、更快地对疫情做出反应。“武汉‘封城的第一时间,我们河南就有动作了。”孙俊坡说。
但眼看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者、疑似病例和死亡人数一天比一天多,无论是从电视上、微信朋友圈中,还是切身感受到的疫情都让他心里焦灼难受。2019年7月,孙俊坡的运输路线由北京—杭州调整为北京—武汉,几乎每个月往返于两座城市八九次,在他心里,那是他的“地盘”,去武汉支援自然是责无旁贷。
1月27日,大年初三一过,被“封”在河南老家的孙俊坡再也坐不住了,可是村与村之间的路都被拦起来,徒步吗?他不是没想过。“初四时,区域经理在工作群里询问:有一车医疗物资需要紧急从北京送往武汉,有没有兄弟支援?”孙俊坡回忆着,但当时他还在河南,因为封村堵路他没有办法去北京。没赶上此次驰援行动的孙俊坡直到初六,终于打听到有去北京的车可以捎他过去。
没敢跟年迈的父母说,也没跟妻子说,孙俊坡“偷偷”踏上了返京的路途,直到几天后身在武汉,他才跟妻子说出了实情。彼时,紧张的疫情氛围中,各地防控加紧。孙俊坡在河北与北京的交界处绕了四五个小时,才顺利进京。
孙俊坡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于2月2日运送一车医疗物资到武汉,第二个任务便是到东莞再运一车医疗物资返回武汉。在记者采访他时,他和他的车正在相关医药公司进行第二次消毒,每一次持续消毒约40分钟。
此前的1月28日,圆通北京公司已有一辆同样满载医疗物资的货车紧急开往武汉。直到记者截稿时,这辆车和车里的驾驶员依旧奔忙在那个普通人闻之色变的“疫区”,每天两三趟,往返于武汉、黄冈、仙桃等地。
对于疫情的拐点何时出现、疫情的终点又在何时落下这样的问题,没有人能够给一个确定的答复,但孙俊坡已经做好了要打一至两个月仗的准备。“回北京的时间暂时定不了,我准备在疫情过去之后再回去。”他说。
以一个月八九趟的频率来算,孙俊坡与武汉相遇的次数多达40多次,但每一次他都没有停下脚来细细品品这座城。第一次来武汉,是在2016年。那时候,他刚进圆通,也是因为工作,他在武汉停留了一天。如今,武汉的街道上除了运送物资的车辆,几乎看不到什么人。
“让他们快点好起来,好让国家正常运作。”像这样的话,孙俊坡不止说过一次。
与出发前想象的“严重”不一样,因为接触不到当地人,看不到人们脸上的表情,鲜有听到人们交谈的声音,少许紧张之外却也没有太多害怕。“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我只是开好自己的车,让它能跑多快就跑多快,好把物资快速送到。”
为了减少路上的时间,孙俊坡把年前准备走亲戚买的年货搬到了车上,加上之前囤的火腿肠、方便面和奶茶,自己的后勤保障也不成问题,只是泡面吃多了,也颇为怀念服务区正常开放时的自助餐和面条。
一个口罩厂老板的担当
至立春这一天,河南鹤壁市利康卫生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康公司”)负责人何美杰已蹲守在厂里10天,悬着的心始终未能放下。
为抗击疫情,这位常年生活在广东的河南老乡,农历大年初一就买了机票飞回河南,他要紧急开动自己设在浚县的厂子。
“时间紧迫,我们紧急联系浚县产业集聚区,请求协调发动附近的村民参与生产,每天支付以往3倍的工资,全力保障口罩生产。”2月5日,何美杰告诉记者。
为了保障安全生产,何美杰想尽了办法——每天,他不厌其烦为大家讲解、演示入场规范:进入一更室,脱去外衣,洗手、干手;进入二更室,换上工作鞋,洗手、干手,换穿洁净防护服,佩戴口罩、头套;进入缓冲室,用浓度75%的乙醇消毒手部……整个流程下来,每位员工要经过5道门,身体与外部接触的部位全部都有防护。
为了全力保障口罩供应,该公司自1月26日起实行全天候工作制,员工每日三班轮流工作,产能达到平时的2至3倍。
然而,由于机器高负荷运转,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发生了——口罩生产线的轴承突然断裂,工厂被迫停工。
何美杰心理压力很大。为了尽快复工,他一方面向鹤壁市工信部门求助采购配件,一方面抓紧联络南方厂商采购整机……短短3天时间,利康公司的生产线又運转起来。
“加大马力生产,保障充足供应。”这条悬挂在工厂门口的标语,不仅是一句宣传口号,更是何美杰对社会的一份承诺。采访期间,他的电话响个不停,不断有外地客商要求高价购买口罩,有多少买多少。
“咱绝不赚那个钱!我们会继续加班加点保障生产,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向医疗单位的口罩供应,为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何美杰说。
孙俊坡与卡车。
自愿奔赴疫区的卡车人
丁澄在卡车之家的论坛ID是“走南闯北的阿三”。 疫情期间,他一边通过朋友打听和网上找货平台寻找货源,一边做家人的思想工作。两三天时间里,他打听到五六单送往武汉的货源,最近出发的是1月28日有一批医疗物资材料从廊坊运往武汉火神山。货主提出“赶在1月29日夜里12点之前到达”的要求。
火神山医院要在10天内建成,三哥可不会让自己的车轮拖了后腿,硬是将承诺时间缩至1月29日中午12点。
卸完货,三哥踏上返程。出武汉时,他把自己的详细信息给检查站做了留档,同时主动报备了自己居住辖区的防控站,并表示:“我愿意在自己的卡车上待足14天,吃喝拉撒不离车,保证不给疫情添乱。”
像三哥这样“逆行”的卡友还有很多。
1月25日晚,车队队长在300多人的司机群里发出通知,紧急募集两名司机志愿运送救援物资到湖北赤壁市,100多人当即响应,其中就包括何建文和朱坤。他俩都是退伍军人,平时是车队里的骨干,最终被选中承担这次任务。
1月26日一早,何建文和朱坤分别从各自家中赶到仓库,将170多箱物资一箱箱扛上车。中午11点,他们开车上路了。
何建文和朱坤随身只带了一壶热水,途中的高速服务区也由于交通管制全部停止营业,他俩饿了就喝口水顶一顶。经过消毒和三道关卡,1月27日凌晨,他们终于开进了赤壁市的同济蒲纺医院。
何建文和朱坤1月27日下午回到西安,直接被120带到专门的隔离大楼,同车的搭档又成了同屋室友。“吃得挺好,有暖气有水果,就当加班住宿舍吧。” 朱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