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不垮的武汉人用爱坚守一座城

2020-03-26

科学大观园 2020年5期
关键词:武汉志愿者病人

武汉人历来不服周、不信邪。因为抗击疫情的需要,武汉按下了“暂停键”。武汉人说:“我的城市生病了,但我依然爱他!”这句话的背后,新老武汉人也在用各自的行动坚守着这座城。他们中,有90后中学教师,每天骑着电动车在武汉三镇给有需求的人送药;有志愿者主动到基层社区,帮助联络、转运病人;也有在这里打拼多年的餐厅老板,自掏腰包为医护人员免费送餐……绝大部分宅在家里的市民则选择用线上互助、瑜伽健身等方式努力让生活过得健康有意义。

90后中学教师

为300户家庭送药

“六渡桥/宝丰路/硚口路/汉西/古田;三阳路/唐家墩/二七路/百步亭方向送药。”

1月25日开始,网友“海边的万物理论”几乎每天都会在微博上更新一条路线信息。半个多月来,他骑着电动车在武汉三镇,每天至少跑30公里,给有需求的人送奥司他韦、连花清瘟等药品。

他的名字叫吴悠,26岁,武汉人,中学老师。

如今,他和他的伙伴,已经给近300户家庭送了药。他说,自己真正想送的,是让人在病痛中坚持下去的希望。

下面,是“送药人”吴悠的自述。

1月23日,武汉暂时关闭出城通道。许多人没有心理防备,一下慌了。

我家里养了一只长毛猫,所以之前就囤了500多个医用外科口罩。得知消息后,我怕爷爷奶奶慌张、害怕,就骑着电动车去给他们送口罩和一些日常可能需要的药物,顺便安抚一下他们。

后来从爷爷家出来,给几个朋友打了电话,问谁要口罩,我就给他们送几个过去。当时没想那么多,觉得就是“带一脚”的事。

发完之后,我又写了个“免费送药、食、口罩、病人”的牌子挂在电动车的前面。拍了我的照片和药店的照片,怕别人觉得我在骗人。

微博发出去没过几分钟,我收到了1000多条评论和1万个赞。可是很奇怪,要口罩的人反而少,评论的五分之一居然都是在向我求助送药,点名要奥司他韦和连花清瘟胶囊,我上网查了一下这两种药,都是治肺炎的。

按照网友的需求去找药,只能买一些头孢和阿司匹林。我从下午2点开始送药,一直送到晚上10点,也只送了5家,有3家是给人放在门外就离开,还有2家是下楼来拿的,怕感染到我,距离很远让我把药放在地上。

原本以为我送药这个事不会很久,心想“先搞了再说”,没想到,一搞就搞了半个多月。

1月27日晚上10點多,我收到了一条微博私信求药,我跟网友互加了微信,通过后,他直接给我打了一个微信电话,我第一感觉就不对劲。

果然,对方的情况确实比较紧急,家人在黄石,只有姑妈、姑父两个人在武汉,而且都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家里没有药,情况也不大好,急需连花清瘟和奥司他韦。

那是一个新小区,离我家9公里,地图上没有那个小区的定位,只能根据网友提供的大概位置和描述去找。过了几天,我接到网友的消息,说那天凌晨很关键,病人吃了药以后有了好转,顺利进了医院,情况也在好转。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在“救人”。

1月30日,爸爸给我发了一条微信:“尽自己力坚持下去,但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

现在,有几个朋友陆续加入,按照汉口的行政区域划分,帮我在网上整理求助资料,直接给我需求信息和定位。

最艰难的时候,一盒奥司他韦胶囊要拆开送,一板药剪成一颗一颗装在塑料杯子里,再给人家送过去,先解燃眉之急,等我有药了,再给人家重新送一次。

现在,很多人告诉我,家里的病人好转甚至痊愈了。我只是希望从我这里拿到药的病人能够再努力撑一撑、再等一等,等到确诊、收治、康复。

吴悠骑着电动车在送药路上。

基层志愿者 

“十八般武艺”各自上阵

从腊月二十九至今,每天早上8点多出门,凌晨1点左右回到住处,这几乎是马竞爽在防疫一线工作的常态。“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转运病人、排查社区情况、为居民买药送菜,全天24小时手机开机接听求助电话。”武汉疫情防控工作刚开始,90后“选调生”马竞爽便主动请求“下沉”到基层社区,做一名抗疫志愿者。

餐厅为医护人员准备的清真餐食。

为了方便及时报送发热病人情况并及时联络、转运病人,社区负责人、街道防控指挥部组成了“武汉加油”微信群,马竞爽时刻都紧盯着群里消息:1月27日9:33,群里发布运送病人到医院打针的求助信息,马竞爽马上回复“打我电话”;1月28日凌晨3:42,有人反映入院居民病情严重,请求安排车辆送家属到医院,凌晨4:00看到消息的马竞爽将对接联系人电话发到了群里。

作为一名在武汉抗疫的志愿者,马竞爽每天都会面临不少困难:经常忙到吃不上饭、运输物资路途艰辛、被病毒感染风险大,但他一直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治愈”这座城市开展志愿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座城市,给抗击疫情带来积极改变。”马竞爽说。

与马竞爽同样忙碌的,还有武汉青山方舱医院的“播音员”华雨辰。“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战斗在一线,但我愿意用声音温暖病患。”华雨辰并不是专业播音员,而是武汉青山区钢花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上周接到青山区教育局为方舱医院招收志愿者的电话时,华雨辰没有丝毫犹豫地回复:“没问题,我可以!”

2月17日下午,蔬菜准时送到小区门口,李洋君带着志愿者们将蔬菜按照楼栋分配好,搬运到各个单元楼下,“3楼陈姐你的菜到了,请5分钟后下来领取。5楼蒋先生请做好准备,下一位到你。”志愿者在各自负责的楼栋微信群里叫号,一户拿完回家之后另一户再下楼领取,最大限度避免接触感染。“谢谢李姐!”……看到“蔬菜群”里不住的道谢,忙碌的李洋君露出了笑容。

“毛豆,今天有没有很乖?”

“妈妈,妈妈!”

2月16日晚,张向北抱着儿子跟忙了一天的妻子视频,一岁零四个月的儿子不太会说话,却咿咿呀呀叫着妈妈。

一周前,就职于湖北机场集团的妻子“下沉”到江岸区桃源社区协助做疫情防控工作,妻子住进了单位宿舍,张向北带着儿子搬去了父母家。

“虽然平时也帮着一起带娃,但這次得从配角变身主角了。”张向北这回必须变身“超级奶爸”。换尿布、一日三餐、日常护理,张向北都从头学起。“我现在20秒内就能换好尿布,就连最难的哄娃睡觉,也摸清了套路!”

刚过而立之年的张向北在一家银行做客户经理。“每周一到周五都会提前安排出工作时间,线上解决客户需求,其他时间基本都用来陪伴儿子,给他做饭、陪他玩耍、哄他睡觉。”张向北说,虽然每天忙得像打仗,但能有这样一段美好的时光陪伴儿子成长,他觉得挺幸福。“经历了这段困难时期,我对家庭有了更深的理解,要珍惜陪伴孩子的时光,也要给坚守在一线的妻子加油打气。疫情总会过去,我们都要努力生活!”

洪意婷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原本买了寒假返回广东老家的火车票,但后来一个人留在宿舍过年。

1月25日,学院的微信群,发出了“征集志愿者给防疫一线工作者的子女开展一对一线上助学”的征集通知。她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孩子家长在防疫一线救死扶伤,保护我们,我们应该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征集令很快就在学院里热了起来,这个以“教研之家研究生党员爱心助学团队”为名的微信群,一下子吸引了214个群成员。

洪意婷负责统筹8名志愿者,给10个孩子上课,小学到初中的孩子都有。她第一次上课,本来定在2月13日晚上7点。洪意婷早早准备好教案,还增加了小实验。到了下午5点,学生家长突然来电,因为医院的紧急工作,家中没有人可以陪着孩子线上上课,希望可以把课程延后一些。“通过接触,我真切感受到了防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辛劳和付出。”洪意婷说。根据孩子家庭情况,她不断调整教案,每天的教学越来越得心应手。

“最近看到家乡广东的医疗队星夜驰援武汉,心里充满了力量。” 洪意婷信心满满地说。

“马甲线你好啊!再不上班,我就变成健身教练了。”做完瑜伽不久,家住江夏区的90后白领余雪自拍了一张锻炼的照片,在朋友圈打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余雪不能去上班,有了充裕时间,每天做一个多小时瑜伽和普拉提。

“在病毒面前,免疫力太重要了。”余雪笑着说。她以前经常加班,长时间坐着也不锻炼,患上腰间盘突出和低血压。去年6月,她报名参加瑜伽课。学会大部分动作后,她就在家里练习,一直坚持到现在。“坚持锻炼,我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好了很多,腰也好了,低血压也消失了,身体力量也大了很多,还练出了马甲线。” 余雪自豪地说。

“好友看到我在朋友圈里打卡,都私信问我如何做瑜伽。”余雪说,她就时不时通过图文和短视频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动作,“带着大家一起提高免疫力。”

猜你喜欢

武汉志愿者病人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谁是病人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