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行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运送过程
2020-03-26刘旭
刘旭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新疆罗布泊地区寂静的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道强光,接着伴随一声巨响,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大火球垂直跃上天穹,由红变黑,黑里透红,团团火焰和烟云翻滚着,同时一根粗壮的尘柱平地拔起,片刻后在空中翻卷的烟云开始转为雪白,地面上涌起的尘柱不断蹿高,最终烟云与尘柱连成一体,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冉冉升起。这昭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宣告了催人奋进的“596”(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工程获得圆满成功。这一声惊天动地的炸雷,让中国人彻底挺直了腰杆,也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遥远东方的力量。众所周知,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中国“两弹”试爆,都在新疆的罗布泊地区进行,但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其研制的地点却是远在2300多公里之外的青海省西宁市附近的金银滩。将原子弹从研制地运往试爆场,在当年堪称为绝密运送。今天,我们通过逐渐解密的一些资料,可以大致了解到这趟非比寻常的旅途的些许情况。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神秘的基地
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召唤下,我国数百名顶尖科学家、数万名解放军干部战士和建设工人,怀着热切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从祖国各地秘密赶往青海省西宁市北边102公里处,那是海晏县一个叫做金银滩的地方。这些人员从此像“人间蒸发”一般走进了国家的绝密檔案,他们隐姓埋名30多年,从事一项长期鲜为人知的伟大工程——为国家研制核武器。他们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将金银滩打造成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即二二一厂,也就是后来人们口中神秘的“原子城”。
根据解密档案我们了解到,我国于1956年决定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二二一厂,1957年开始在全国选址。1958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代表中央批准了选址报告。随即,居住在金银滩的1715户农牧民被动员迁出,从此这片总面积达1170平方公里的草原便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这个平均海拔3210米的遥远地方,每年除了六七两个月天蓝草碧外,其他月份或是大雪纷飞或是黄沙蔽日。就是在这样的荒原上,经过30年的奋斗、建设,至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具有现代化规模的集科研、生活、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技术生产基地矗立起来。基地旧址分为甲、乙两区,乙区在现在的海晏县城,主要是生活区;甲区在现西海镇(“原子城”),是基地政治、文化、科研、生产中心,甲区有18个县级单位,简称“十八甲区”。
1987年,为表明我国政府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态度,适应维护世界和平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转移的需要,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撤销二二一厂的决定。1995年5月15日,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这片封闭30多年的军事禁区,终于完成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把广阔的草原还给了牧民。2001年6月25日,“原子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金银滩,已经不再是尘封在档案里的绝密基地,而是成为众多游客向往的红色旅游景点。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二二一厂已经撤销,基地已经退役,当年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绝大多数同志已经退休,有的甚至已离开人世,但是他们的英名和功绩永远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正如当年那一声惊雷,必将永远响彻共和国史册。
不论储存和运输,都需要国宝级待遇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青海研制成功,试爆区却选在新疆的罗布泊。这是因为罗布泊那里更加遥远而人烟稀少,能够避免误伤和辐射,茫茫大漠中也不会造成地质坍塌之类的问题,尤其罗布泊远在内陆腹地,可以避开国外势力的侦察和窥视。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核武器的储存和运输问题都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原子弹在储存方面,首先必须绝对防止发生临界反应,要进行物理隔离,使分开的铀燃料没有聚集的可能,这就要拆除引爆装置;其次要绝对防止水的侵入(如雨水、河水、海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因为核燃料遇水浸泡后,水充当慢化剂,有可能诱发核反应;此外,还需严格的温湿度控制和防止人为破坏。因此,必须有健全的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
运输原子弹可用载重汽车、专列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运输过程中除了必须严格落实上述储存要求外,还要保证整个运输过程中原子弹必须固定牢靠。盛装原子弹的容器一般由坚固的特质钢制作,必须确保能够经受住从10米高处跌摔的冲击。整个运输过程中,所有途经道路路面要平整,并有沿路警戒和跟车警卫等。在运输过程中一般弹体和核弹头是分开的,待运抵试爆基地洞库里后再组装起来。对于核武器的运输和储存,我国专门颁布有国家标准予以严格而细致的规定和规范。
运输时兵分两路,空中运送先行
1964年7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二二一厂组装成功。其实,我国为首次核试验准备了2枚原子弹,都是在青海二二一厂完成组装的。其中,596-1是正式产品,596-2是备用弹。如前所述,为了安全起见,原子弹运输时要分解后再分别包装。为此,二二一厂的工程师们严格按照规定将原子弹分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火车运送,另一部分由飞机运输。原子弹的关键核心部件——铀球和点火中子源,就是以空运方式先期运送的。这部分核心部件由第二机械工业部保卫部一位副部长和核工业研究院(九院)的一位副院长亲自护送,从青海西宁搭乘经过保温改装的伊尔-14运输机飞往新疆马兰机场,在马兰机场卸载后直接装上直升机,转运往罗布泊核试验场区。
这两个核心部件虽然体积很小,但要求保温、防潮、防震、防静电。因此,要先放入充满氩气的容器内,再用减震弹簧悬吊在一座特制的“鸟笼”里,然后装进一个特制的大木箱。飞机安全着陆在罗布泊核试验场区后,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卸下装有铀芯的密封容器,并将它放置在一辆卡车上。为确保万无一失,在空运过程中还专门安排二二一厂实验部一位副主任负责核心部件运送途中技术安全监测,这位副主任就是胡仁宇,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子弹中没有核爆炸装置的部分则通过火车运输的方式走陆路,由于路途遥远,操作起来更加复杂。当时周恩来总理专门就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相关工作提出“保装、保运、保响”的指示和要求,并亲自下令将运载原子弹的列车定为一级专列,按照国家领导人专列的待遇,实施最高级别的安全警卫。
运输原子弹的火车,是铁道部从德国进口的带保温设备的专列。专列有20多节,原子弹各部件包装箱分别放入不同的车厢,牵引机车后面还专门留出4~6节空车厢,以备在紧急刹车时起缓冲作用。专列上所用煤都是用筛子筛过的,防止从煤矿带出没有爆响的雷管等爆炸物。沿途列检员用的铁锤都改为特制的铜榔头,防止列检员敲打火车轮子时产生火花。专列沿途所有横跨铁路的高压线,在列车通过前都要停电,以避免静电引起意外事故,保证专列安全运行。沿途遇到的列车都要给专列让路,途经所有岔口全部被锁死,防止意外发生。专列车厢标有“三角七”符号(红三角形,里边写个7字),铁路人员一看就知道这是等级最高的军用专列,但各站甚至铁路指挥部却都不知道专列所运为何物。
专列驾驶员自然也经过千挑万选,技术和政治素养都必须绝对可靠,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證专列在运输全过程中始终以50公里的时速匀速行驶,避免原子弹部件互相碰撞。最后,出身于杭州市郊区贫苦农民家庭、曾在铁道兵部队服役的姜士荣被选中。时年31岁的姜士荣虽然有过数百趟专运、特运列车牵引经历,仍从当年7月就被送至金银滩进行相关训练和培训,这期间不能与外界任何人联系,也不得给家里写信,且自始至终不知道要执行什么任务,直到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他才晓得自己曾经完成了一趟何等重要的绝密驾驶牵引任务。
9月28日,由核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吴际霖带队,第一颗原子弹和相关的试验仪器设备与九院参试人员一起乘特运专列。装车时采取“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超常规保卫措施。外围是二二一厂警卫团的官兵十步一岗、五步一哨负责警戒;中间始终有该厂公安干警、摩托车队及骑兵队持续巡逻;内层负责搬运产品的,是经专门挑选的二二一厂工人和科技人员。自发车起,专列机车头上就一直坐着一名解放军干部和两名全副武装的战士,从车头拉出一根军用电话线通向列车内部的临时指挥部,随时可以向列车指挥部汇报情况。为保证专列行经途中绝对安全,按照规定铁道沿线每隔25米就设有一名岗哨,另有解放军战士在铁路沿线日夜巡逻,还在外围部署了大量民兵。专列经过每个道口,站台上都有专门的铁路民警和地方公安保卫人员几步一岗守卫着,经过的每个涵洞、桥梁也安排有专门警卫力量。沿途各省、自治区公安部门领导和各铁路局公安处长,时刻关注着专列的行踪,并随时汇报专列在本辖区内运行情况。有资料称,当时为保障这趟专列,仅动用的正规作战部队官兵就达3万人左右。
安全运抵,爆炸圆满成功
专列先从金银滩驶向西宁,然后转上兰青铁路过黄河到兰州,再折身驶入兰新铁路进入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奔驰。7天后,专列终于安全抵达乌鲁木齐火车站,并转驶到这趟绝密旅程的终点——通往罗布泊的那条200余公里秘密军用铁路线上的一个车站。596-1原子弹装置当即全部被汽车运往乌鲁木齐机场,再由伊尔-14飞机运往马兰机场,最终运至试爆基地的主控站装配工房。596-2备用弹则留在专列车厢内,最初停在乌鲁木齐待命,后来试爆现场总指挥、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考虑到罗布泊实验场区的早期规划是苏联专家帮助搞的,他们对这个地区相当熟悉,为保密起见,便命令想办法隐蔽原子弹专列。当时,试爆场区人来人往,昼夜不停地布置各种爆炸效应物,100多米高的原子弹放置铁塔也竖了起来。临实验前,专列又从乌鲁木齐转移到东风基地(即现在的酒泉基地),在基地东部的古口乃苏木(碱厂)隐蔽起来。
10月16日晚,新华社发表新闻公报,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中国在本国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中国核试验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同时发表政府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至此,这趟绝密运送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责编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