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百年梦想的壮丽诗篇
2020-03-26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这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即将变成现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文明富裕新生活征程中谱写的壮丽诗篇。在这漫长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有奋斗有牺牲,有苦难有辉煌,值得世人铭记。为此,本刊特开设《小康之路》 专栏,连续刊发反映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不懈探索小康建设之路的系列文章,系统梳理和解读这一宏篇巨制,让广大读者了解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
现就建设小康社会的缘起和推进过程作一简要回顾。
一、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从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58名党员有关“为什么建党”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言论进行研究的结果来看,他们最初都是为挽救民族危亡而革命、而接受马克思主义、而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经验、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那时,中国的先进分子也曾寄希望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帮助救中国,但是,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根本无视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和民族情感,蛮横无理地强行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殊权益让与日本,这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彻底失望,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那时候对美国产生恶感的。陈独秀1920年指出:“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董必武、何叔衡、林伯渠等都曾是同盟会员, 他们也是看到靠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转而参加共产党。所以,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明确写道: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私有制。这些规定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核心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小康社会只是通向共产主义路上的一个序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党建设小康社会始于建党之初。
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就是为消除人民贫困、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政治前提
我们党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向共产主义迈进。所以,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宣布党的最终目的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同时,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保障工人农民的选举权和民主自由,改善工人待遇,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权益,改良教育制度等。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段历史概括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这就是说,要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建设小康之家、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只想掠夺中国的财富、只想把中国变成它的大市场,哪管人民的死活?在国家四分五裂的状态下,军阀混战,反动统治者只顾一己之私、把国家的一切资源都用于内战,广大劳动人民哪能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根本上获得解放,创造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我们党一成立就肩负起民主革命的重任,先是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党一起领导发动北伐战争,铲除军阀;后又进行了长达14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本来中国共产党已经准备进行和平建国,但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 墨迹未干,蒋介石就悍然发动全面内战。3年多的人民解放戰争,摧毁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赴汤蹈火,不惜流血牺牲,所以才有“半条被子”的故事流传至今。由此可见,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建立新中国,才能为人民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前, 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过上好日子。”
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小康社会探索道路
国民党在败退台湾时,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据联合国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亚洲平均水平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1/2。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处在国际公认的贫困线以下。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党和政府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打赢“银元之战”和“米粮之战”,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中就提出:“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较早提出共同富裕的思想。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后,党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其间遭受严重挫折,但也积累了有益经验。到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10位,人均国民收入190美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27美元相比增长了6倍。这一成就,意味着中国有几亿人实现了脱贫。
它雄辩地证明,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从根本上讲进行的是一项庞大的扶贫伟业,是向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迈出的铿锵步伐。同时,它又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段话精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阐明了这一探索为使中国人民走上脱贫致富的正确道路而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四、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扶贫开发、坚持精准扶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举
尽管党和政府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到1978年全国仍有2.5亿农民处于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状态。为了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2016年,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0.1%,已接近联合国设定的富足标准。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贫困人口也集中在农村。国家号召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富民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在东西部地区、沿海发达地区与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差距凸显以后,中国政府从1986年起正式启动了针对贫困地区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计划;1994年实施了更加雄心勃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2000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200万人,只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4%。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大重申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目标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要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含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必须“让老区农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就是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搞好扶贫开发,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为了使所有贫困人口在2020年全部脱贫、一人不剩地迈进小康社会,党中央作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决策,强调要改变“大水漫灌” “手榴弹炸跳蚤”的粗放型扶贫方式,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等6个精准,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从全国脱贫攻坚的成效看,这些举措都是精准之策、科学之法,到2018年底,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 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综上所述,建设小康社会、开展扶贫攻坚,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提出和使用这些名称,但早在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就已承载起这一历史使命,一代代共产党人为此接续不懈奋斗,贡献了智慧力量乃至牺牲了宝贵生命。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愿《小康之路》 专栏为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標加油鼓劲,并在此基础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传递更多正能量!